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阳记之谶璞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升任司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六七年秋,经过十载历练,三十六岁的交漪被调往栎阳司寇府任职。

此时,秦君力推的户籍制度已施行两年,栎阳及其周边各县进展迅速,雍城以及西部各邑却举步维艰。交漪没有贸然进入雍城,而是亲率一支锐卒,进驻汧邑,其首领正是当年武城一战的好兄弟。

进驻汧邑,交漪下令:月内,有偷奸、盗窃、欠税之事者,允其自首;此后,如若再犯或是隐瞒罪行者,严惩不贷。同时,首领命令兵士大力宣传制度与律令,确保人人皆知,“......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期限到了,确有未自首者,锐卒按律将其处死,同时将其父以及另外四户严惩。手段一出,心存侥幸者纷纷自首,汧邑治安大为好转,周边乡邑皆有改观。

交漪此时发现,父亲当年一手培养的锐卒已然失势,军中出现了几个统领操练的生人,方法奇特且有效,在守城方面尤有心得。当时,秦国开始大量制造一种固定在城墙之上的藉车,用于投石或炭火桶。藉车的支柱长一丈七尺,支柱下端埋于地下四尺;抛射臂长三丈以上,支柱架于抛射臂的四分之一处,即抛射臂的四分之三在前,四分之一在后;马颊位于抛射臂四分之三部分的一段,长二尺八寸,由兵士向其中装填石块或炭火桶。交漪有幸见过一次,大为震惊。

究竟是些什么人?交漪从一位属下那里听到了传闻。七年前,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变法中饱受损失的贵族趁机兵变诛杀吴起。吴起见状立刻趴到楚王身上,贵族用箭射杀了吴起,却也射中了楚王遗体。肃王继位后,开始依律处理这些贵族,阳城君便是其中一个。此时守护其领地的人名叫孟胜,既是阳城君的好友,又是他的属下。孟胜并未如主人一样逃离,而是眼睁睁看着楚王收回了封地。受宗主所托,却无法守护封地,孟胜决意以身殉职。为了延续他的钜子之位,孟胜令两位弟子先行离开,将位传于田襄子。二人完成任务后,不听新任钜子劝阻,执意返回楚国。据说,除孟胜外,共有弟子一百八十余人自尽,其中就包括出而复返的二人。

交漪令属下秘密打探,他怀疑这些人与武城出现的武人有关。他为属下提供的线索之一,便是他们皆使铁剑,坚利无比。虽然在武城中,他们并未拔剑。

这一点,交涌当年同样察觉,只不过他在秦国期间,锐卒使用的皆为铁剑,因此并未重视。十几年过去了,简公之时力推的铁剑,被铜质长剑逐步替代,剑身变窄,厚度则按比例增加,不管是硬度还是韧性,都较旧式铜剑及铁剑有了提升。交漪固执地紧盯铁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隐约觉得,那些武人或多或少与金氏有关。“倘若手上没有赤鹿角,金氏会对自己这样好吗?”他无法确定,“金耒为何不夺了去?在等什么?”他愈发焦躁。

仅仅半个月,属下传回消息,那些生人有齐人,有宋人,他们从不使用铁剑,而且他们入秦的时间皆晚于君上登基。交漪长叹一声,仍给了他五两金。

当年腊月,献公亲自提拔交漪为少司寇。交漪领命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赵奉墓前祭拜。

上任之初,交漪深刻感受到了朝堂的氛围。一个月前,南郑传来消息,位于南郑与蜀国中间的侯国平周发生内乱,国君的侄子刺杀了国君,自立为君。国内形势一片混乱,蜀国虎视眈眈。

上卿何笠提出,起兵攻伐平周。君上励精图治十余载,国力已然恢复,此刻正是提升我秦人信心的最好时机。其二,弑君之乱臣贼子,天下理应人人得而诛之,此时秦军挥师南下,可以大大提升秦国在诸侯之中的名声。齐国桓公五年,齐、宋、陈、蔡、邾五国举行北杏会盟,旨在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桓公的威望由此开始升高。其三,就在一年多前,越国发生政变,越王被害,弑君者正是公子诸咎,只因诸咎担心自身被害,而威胁诸咎之人,为争夺王位,先前已然谋害了三位公子。如今,诸咎也被杀死,越国陷入内乱。此时,齐楚两国的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越国。其四,平周国弱,且民众尚未开化,以南郑之兵足以灭之。

何笠为何人?据说是赫赫有名的卜子弟子,赵回去世后,受到献公大力提拔。在何笠身后,还有四五个儒生,深受献公信任。他们既非公族,亦非世族,他们主张王道,受到诸多士人支持。不过,在甘虎看来,他们毫无治民和领兵经验。能在朝堂当中立足,靠的不过就是一张嘴,无需承担责任。

而站在何笠对面的,是清一色的实力派,右庶长、甘虎、南郑令。本来官大夫也持同样立场,不过因身体不适,已久未入朝。在他们看来,平周是个十足的两面派,即便换了新君,骨子里的奸诈狡猾也绝不会变。其次,南郑已然相距遥远,前往平周更是路途不便。况且,拿下平周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难道能一举灭蜀?如若灭不了,就会再次激化秦蜀矛盾,届时恐怕南郑都保不住。其三,右庶长和南郑令深知南郑之兵的实力,驱赶匪寇维持稳定,已然吃力。所以,无论是右庶长,还是甘虎,面对君上时,皆以各种理由推脱。

此时,一位重要人物影响了君上的判断。他常与旁人讲,“右庶长老了,甘虎失了锐气,那南郑令胆子太小,倘若由他领兵,必兵不血刃,将五千将士完完整整带回。”此人便是献公之子虔。而立之年的公子虔身形魁梧,为人豪爽,统领着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虽然只参加过两次规模较小的对抗西戎的战斗,但在献公即位这十二年,也仅有这两次战斗。如今,不仅是他,手下的兵士个个摩拳擦掌,渴望沙场建功。南郑之兵实力不足?我们在!路途遥远,征伐不便?我们去!

半个月后,南郑再次传来消息,因连日暴雨,南郑通往平周的孔道被毁,无法通行。公子虔不信,执意出兵。秦君应允。最终,公子虔无功而返,白白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