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魏宫莲 > 第28章 天子脚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小姐那时已经十七岁了。”

那时也有风声。说是二小姐也不小了,既然三年前大选耽误了她,索性送回辽西燕地的本家。

辽西王了。可视作辽西燕地十郡封地的土皇帝,皇帝的女儿也好,侄孙女也罢,总归是不愁嫁的。

“十七岁怎么了。回了燕地,谁挑剔谁,还不一定呢。”也不知是二小姐的哪位仁兄,醉后放出的“狠话”。

上赶着承认了。

不只认了,他还“大言不惭”地接着推波助澜,“想我燕赵,十万大好儿郎,三千贵族子弟,还不是我们府上二妹妹相中了哪一个,就是哪一个。金笔尚主,雀屏择婿,知道吗……”

也有人家知道了。

往事追溯起来,要回到多年以前在辽西燕地的一场夜宴上。大家推杯换盏,争相豪饮。

觥筹交错之间,辽西王提议以游戏助兴,随即命人抬来一座屏风。

画屏上绘了一只孔雀,画屏后的莲台上俱是灯烛,星光点点。色彩缤纷的孔雀尾巴均是宝蓝滴血描形,栩栩如善舞胡姬,碧蓝眼睛眨呀眨的。

乍一看,却是要夜里搭弓射灭烛火了。辽西王赐在座的男宾每人一把弓,一支箭。

能射中雀屏最多者,或者说射灭画屏后莲台烛火最多者,获胜……辽西王说,“能雀屏中选者,要去我的军中做个将军使得,要做我的东床快婿也使得。”

一时传为燕地老丈人择婿的佳话,“只要我女儿金笔点了你做驸马。”

那位辽西冯氏的仁兄洋洋自得地表示,府上的小姐在燕地可是不愁嫁,只有高攀不上的人家犯愁的。

或者直说,文不成,武不就……不能雀屏中选。他举着一支筷子,戏谑道,“一支穿云箭。想要洞房花烛,提起了心,却连吹灭蜡烛的劲都使不出。”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这时的新婚之夜,洞房里点花烛,上面多用龙凤图案等做装饰。新郎原是要吹灭蜡烛才能洞房行周公之礼。

这里是说箭术不精,灭不了雀屏后的莲台灯烛。

老丈人才不会将女儿许配给姑爷。

原也就是争一口闲气放出去的醉话。

在场的京都清贵人家的少爷不少。喝酒喝到那份上,一个一个话赶话的。

谁肯向谁低头了。

当即就有人叫板,要他展露一手雀屏中选的射箭神技来,还挤兑道,“若是雀屏中选者,都是你辽西冯氏的东床快婿。不知你太师府上是有这么多小姐,还是你冯家军中有这么多将军,虚位以待。”

话说到这份上,自然不乏鼓噪起哄者,火上浇油。

还有貌似劝说的人接着挤兑道,“既然是择婿佳话,雀屏中选者府上小姐的东床快婿。只是不知这个主,你这做哥哥的,做得,做不得。”

“我自己也有妹子,长兄为父,你说呢。”

……

话赶话的,也没有人当真。

权当一乐。

一时鼓噪得,从京都最大的酒楼出来,换了地方。说是不足百步,施展不开。

有好事者自酒楼窗前看去,看他们进了谁家王府。

结果未知。

这一场接风宴,因此闹得沸沸扬扬,倒是人尽皆知事。也可视作沙场点将之前,这些闻风而至的有资格人家的子弟,齐聚京都。

骄兵气焰,如初生的太阳,或者说画屏后莲台烛火悉数点亮,灯火璀璨。

说是接风宴,却更像是“沙场点将”的华丽预演。

流言就是这么跟风来的。

在场的人多,这些人喝多了又话赶话的。

说着说着,就成了太师府二小姐原是燕地第一军需官,麾下押送粮草的都有三千人。

指挥若定。

虎父无犬女。名副其实的北魏第一守粮官。魏天子都见了她,首肯她军中粮草第一先行官。

说是女将挂帅,掌着北地第一支娘子军。

至于“想进去的,还得上辽西燕地本家寻门路”,想都知道,这是以讹传讹,传出来的流言。

知道内情的,都知道。

就辽西冯氏押送粮草的“娘子军”,尽是些落草为寇的草莽。

占山为王的狠角色。

说直白些,替天行道的谋反的首领人物。

招安的戴罪之身——她嗔一句,“就这,还想着寻门路进去了?”

说到这里,水阁里几个少不更事的小丫鬟,笑出了声。

府上二小姐被册封为魏天子的昭仪娘娘之前,是许过人的流言,便也告一段落。

是啊,缔结两姓之好,通家之好了。

马虎不得。

这等人家又不是京都城里的小门小户,说亲也是正经要谴官媒上门的。

参看府上大小姐说亲,三书六礼走下来,都得一两年。该知道的人家,便都知道了。

天子脚下了,魏宫里的魏天子能不知道么。

时年的门当户对,也就是说,说的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家。

魏天子的昭仪,身份地位崇高,已经是魏宫内廷仅次于皇后的妃嫔。

小丫鬟冬至提着食盒正要离开水阁,才出了门,就听得水阁里一阵喧哗:

“下雨了,下雨了——”

冬至顺着小丫鬟的目光看去,石栏杆外的水面涟漪点点,一开始还能瞧见水面斑驳的阳光。

渐渐的,就阴云密布。

然后,听得她们的话尾巴,“这雨倒是‘守礼’知时节似的,总是这时辰前后下一阵子。”

水面雨点子似的。

冬至刚被小丫鬟拉进水阁避雨,正弹着肩头的水珠,如夫人常氏就走了进来。

大家纷纷从座位上站起。

如夫人常氏似乎也没有想到这里候了这么多人,微怔着,然后,就听身边的婆子道:“都上这里望秋池来了,好雨知时节(唐朝杜甫诗《春夜喜雨》,这里做俚语),可叫你们等到了。”

这一处养着莲花的池子,便是芙蓉花园的秋池。

“有这么些人,也尽够了。”如夫人常氏回过神来,命人开了楼上的门。

“你们几个——”那婆子看了小丫鬟冬至一眼,顿了顿,接着道,“跟我上楼。你们几个——”她抬手一指,冬至也在里面,“去茶房捧了茶具来。”

“是。”

小丫鬟冬至也敛身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