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股庞杂却清晰的信息流瞬间涌入脑海,全是关于这个时代常见的木材、铁料、甚至土坯、石灰的物理特性、强度、耐腐蚀度,以及一些土法加工处理的技巧和原理。

同时,一个类似虚拟屏幕的界面在她意识里展开,上面罗列着一些可以用积分兑换的东西:最基础的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的简易版图纸)、几样常见合金的配方概要、甚至还有一些最简单的手动工具(如手摇钻、台钳)的设计图。

东西不多,甚至可以说简陋。

但对眼下几乎是赤手空拳的千临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尤其是那个材料知识包,能让她在后续改进和制造“铁牛”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处理材料,避开很多坑。

她几不可察地抬眼,视线扫过周围一张张激动兴奋的脸,最后落在那台沾着泥土、貌不惊人的“铁牛”上。

认可吗?或许吧。

对她来说,这不过是解决了眼前的一个小麻烦,顺便完成了系统的一个任务。

但对靠山屯来说,这台“铁牛”,或许真的意味着一个新开始。

她那张总是没什么表情的脸上,似乎有那么一丝微不可察的松动。

这项由一堆“破烂”攒出来的创新,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村里秋播劳力紧张、效率低下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扭转了村民们对千临这个“怪人”的看法。

她不再是那个闷声不响、净鼓捣些没用玩意儿的知青,而是真正有本事、能给大伙儿带来实惠的“能耐人”、“千技术员”。

连带着白墨,也跟着水涨船高。

村民们都知道,要不是白墨跑前跑后地张罗、解释,还不知道从哪儿淘换来那些“宝贝”胶水、砂纸,这“铁牛”也未必能这么顺当造出来。

这对姐妹花,在靠山屯的地位,算是彻底稳了。

夕阳把人们的身影拉得老长,地头上的欢呼声久久不散。

那台被命名为“铁牛”的播种机,静静地立在地垄尽头,像一个沉默的里程碑。

千临和白墨站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看着这一切。

“成了。”

白墨长舒了一口气,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千临。

“这下,咱们算是彻底在这儿扎下根了。”

千临“嗯”了一声,目光越过欢腾的人群,投向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

靠山屯的日子,或许能安稳一阵子了。

但她的能力,她们的来历,真的能一直安稳地待在这个小山坳里吗?

她总觉得,更大的世界,已经在不远处,影影绰绰地露出了轮廓。

这个时代,能让她们施展拳脚的地方,绝不仅仅是靠山屯这一亩三分地。

“铁牛”下地显神威,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不仅在靠山屯掀起了轩然大波,连带着周围几个村子都听说了。

一时间,靠山屯成了十里八乡眼里的香饽饽,时不时就有人揣着好奇,跑过来想瞅瞅那传说中能“吃草下蛋”的铁家伙。

赵铁柱乐得合不拢嘴,趁热打铁,真就组织了全村的壮劳力,加上从公社软磨硬泡弄来的一点木料和铁件,热火朝天地开始了“铁牛”的量产。

千临自然是总指挥兼技术指导,整天泡在那个扩建了不少的露天工场里,忙得脚不沾地。

她话还是那么少,可现在,她说一个字,底下人就得竖着耳朵听,那威信,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千临这边忙着造机器,白墨那边也没闲着。

自从“铁牛”成功,她在村里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先前那些因为她治好了疑难杂症而产生的感激和信任,如今又添上了一层“慧眼识珠”、“鼎力相助”的光环。

村民们看她的眼神,越发亲近和依赖。

更重要的是,随着靠山屯的名声传开,连带着把白墨这个“医术高明、心肠又好”的女知青也给带了出去。

起初只是邻村有人试探着来看病,后来,跑的路越来越远,甚至有几十里外公社集镇上的人,听说了她的名声,也辗转找上门来。

知青点的小院,俨然成了半个诊所。

每天上工前、收工后,总有那么些愁眉苦脸的人等在门口。

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被搀扶着的老人,也有愁容满面的壮年汉子。

“白知青,俺家娃烧了好几天了,卫生所的药吃了也不顶事,您给瞅瞅吧!”

“白大夫,俺这老寒腿,一到阴天下雨就疼得钻心,您有法子没?”

“白医生,俺当家的前几天砸伤了腰,躺炕上起不来,劳驾您跑一趟给看看?”

白墨总是笑眯眯地把人请进屋,或者跟着去病患家里。

她性子温和,说话又耐心,光是这份态度,就先让人心里踏实了一半。

她的医术确实是顶尖的,再加上签到系统时不时给点惊喜,应付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是卫生所都觉得棘手的毛病,往往都能手到病除。

【签到成功,获得:银针一套(附基础针灸穴位图)。】

【签到成功,获得:云南白药一小瓶(特效止血)。】

【签到成功,获得:儿科推拿按摩手法(简易版)。】

这些东西,白墨都用得极其巧妙。银针她只在没人的时候偷偷练习,对外只说是祖传的点穴按摩手法;

云南白药被她混在自己捣鼓的草药粉里,效果奇佳;

儿科推拿更是让她在治疗小儿惊风、积食、夜啼等方面名声大噪,被好多当娘的奉为“神仙手段”。

她看病不收钱,顶多是病家过意不去,送点鸡蛋、红薯干、自家做的粗布鞋垫什么的,她也就笑着收下,转头就可能分给了村里更困难的人家。

有时候药材实在紧缺,她也会象征性地收一点点“药材成本费”,但那点钱,跟公社卫生院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来二去,白墨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神。

甚至有人开始叫她“白半仙”,说她不光能治病,还能掐会算(其实是她偶尔用签到得来的“天气预报卡”提醒大家防范风雨,被传歪了)。

系统自然也没闲着,新的搞钱任务应运而生:

【叮!触发搞钱任务:杏林春暖。任务要求:在一个月内,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或相关副业,合法赚取20元现金。任务奖励:中级医药配方解锁(部分),系统积分50点。】

二十块钱,在这个年月,可不是小数目。

白墨琢磨着,光靠收那点象征性的“药材费”肯定不够。

她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来求医的外村人。

靠山屯的人她不好意思收钱,外村的,稍微收一点诊费,或者把自己用签到物资做的、效果显着的“祖传”药膏、药丸卖一点出去,似乎更说得过去。

她开始尝试着这么做,果然,那些被病痛折磨许久的人,在她这里看到了希望,花点钱买个安心、买个健康,都觉得值。

没多久,她的小钱罐又开始沉甸甸起来。

然而,树大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