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陪你一起游草原 > 第79章 黄河九渡和黄河泛舟寻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9章 黄河九渡和黄河泛舟寻踪

79,黄河九渡和黄河泛舟寻踪

从南长滩出来,沿黄河顺流向东走,导游指着狭长如肠子的河道说:甘南的木材、西宁的皮毛、兰州的瓷器、靖远的水果,都通过黑山峡这里运到中卫、银川、包头。

老黄望着湍急的水流,担心地问:这黑山峡河床这么狭窄,水流这么湍急,船怎么能通行啊!

“这河道险恶,木船行不了,最好使的是我扛的这个羊皮筏子,每年还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因为这河道里有好多危险的地方,就是张张船工说的小观音、七姊妹、老两口、三兄弟、洋人招手、一窝猪、阎王砭等险滩和瞧石以及漩涡和急流。”

听了他的话,我有感而发,我看了一些历史记载,中卫历史上黄河远输的历史很悠久说:。最早的历史记载是魏太武帝诏令薄骨律等四镇出牛车5000辆,运粮50万斛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以供军粮。薄骨律镇与沃野镇相距约400公里,其中不少路道是沙漠,行车十分困难,往返一趟需百余日,长距离运输大量粮食需占用大批劳动力和畜力,按每辆牛车的载量,需三年才能运完。刁雍调查黄河上游河道情况后,上表请改水运。刁雍的水运措施,不仅解决了当时运送大批军粮的难题,同时也开通了中卫历史上黄河大规模运输的先例。后来羊皮筏子成了这一带黄河上最多的运输工具。

一路走着,导游还嘴里还念念有词:黄河由甘肃靖远黄沙漩入中卫冰沟峡,夹于两山之中,两岸山石嵯峨,三折而东,至沙坡头。沿途有黄河九渡,我听了饶有兴趣,说那我们到沿途考察一下,导游突然愣了一下,自觉失口,因为年代久远,九渡大多都找不到了。

同行的人看着导游为难的样子,替他解围说:导游图上也标着“黄河九渡”,也不是你杜撰的。

我也是按照旅游介绍词说的,但是这几年我也没有把名称对到实际的坐标地上,早年间听老年人说有渡口和码头,在这一带多年跑船,因年代久远,公路和铁路修通,渡口和码头废了,现在找不着了。

何为九渡?“九渡”最早出现在《元史·太祖本纪》: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秋,成吉思汗“遂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里等县”。这里记述的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查阅《西夏地图集》标出的“郭家渡”,《宣德宁夏志》记载的“应里州渡”,《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的常乐渡、永康渡、李安子渡,《乾隆中卫县志》和《甘肃新通志》记载的永康渡、常乐渡、老鼠嘴渡、张义渡、冰沟渡、新墩南渡、泉眼山渡、宁安堡渡、南渡口、广武渡、青铜峡渡等十余个渡口,认为均属成吉思汗大军所至的“黄河九渡”。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我是当地人,对这个情况是清楚的,多年来,读县志,看历史,寻中卫野史,知道这“黄河九渡”,是中卫历史上黄河水运的繁荣见证。

河边一路风景很好,有几棵在微风下轻轻摆动着的柳树,以及远处若隐若无的树冠,就像影子一样一动不动。

我突然有兴趣考证清朝黄恩锡任中卫知县时作《中卫各景考并序》说中卫有十景:分别为暖泉春涨、羚羊夕照、黄河晓渡、鸣沙过雁、芦沟烟雨、石空灯火、石渠流水、黑山晴雪、红崖秋风、槽湖春波。

导游说:宁夏和中卫的文化旅游部门也在致力考证这件事情,目的是开发中卫的旅游资源,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会逐一落实,应景而出。

我引经据典的说:还是古人有诗情画意,吟诗作词,意境深远,如李白的诗,每一首都很美,每一句都是一处山河壮丽的图片,但是你要去考证,恐怕没有应景的地方,这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实在。黄恩锡作中卫十景,和李白的诗是异曲同工吧!

正说着,在沙与河之间,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滴翠流红的的芦苇,深处芦花习习,野鸥翔集,再向远看去,混沌的河水一路向下,浩淼的天际间水天相接,心神果然为之一旷。我说这时候如果下点细雨,天上飞着大雁,不就应了十景的“鸣沙过雁、芦沟烟雨”两景了吗?

导游羡慕的看着我说:听你讲话,挺有文化的,那你知道黄恩锡“黄河泛舟”的故事吗?

我说不敢当,知道一些,明志曰“黄河晓渡”。黄恩锡曾于晨晓多次渡河,见春风秋雨,浊涛拍岸,他乘羊皮筏子,在河面上见凫鸥嘶鸣,渔人坐于岸边悠然举网得鱼;河边堤柳依人绿,岸上桃花映水红;绿茵浓处,村舍隐约如画。此景此情,使他诗兴大发,他将原景“黄河晓渡”改为“黄河泛舟”。

“可惜呀!黄恩锡他写的这个景里有芦苇浦,凫鸥嘶鸣,苇蓬小舟,村舍隐约……好像有点江南风光,黄河上并无出处,对不上茬口。

哎,只能是一声叹息。

历史和现实,诗词和实景,总是有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