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陪你一起游草原 > 第74章 莫家楼的辉煌历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4,莫家楼的辉煌历史

中卫的莫家楼是很出名的一个地方。起因是宁夏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很早以前的一个冬天,3 生意人不期邂逅,住在一个小店里。一位是银川人,一位是广武人,一位是中卫人。天寒地冻,烧土炕,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谁往热处睡呢?和气生财,三位生意人都有些涵养,举止文雅,恪守做生意的宗旨,不愿动粗而伤了和气,又均自恃能说会道,想通过两片嘴取胜,而占据中间热炕。于是有人提议每人说说家乡的高大事物,谁说得好,谁就睡热炕。银川人感觉是自己的强项,自己家居首府,曾是西夏古都,有千年的古迹,自觉底蕴深厚,身份非同一般,抢先脱口道:银川有个海宝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广武人当仁不让,接口道:“广武有座牛头山,挓起胳膊够着天。”这就比海宝塔高出了一截。轮到中卫人了,中卫既没有高大的宝塔,也没有显赫的高山,应对什么呢?忽然想起家乡名字“莫家楼”沾着“楼”字。脑瓜一转,灵机一动,语出惊人:“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他吹牛胜处赢得了热炕的地方。

莫家楼因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而声名显赫。

我也受到这个故事的感染,去寻访莫家楼,看它高大雄伟的样子。

我老家离这里也就10公里的路程,开车很快就到了。

说到楼,大多会和天上宫阚、地上皇宫联系起来,可一路上除了茂盛的庄稼,绿绿的小麦,高高的玉米,红彩彩的高粱,没有任何一个古代的宫殿楼阚。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渡口名还是村庄名,一路上都没有莫家楼的指示牌。向附近村庄的行人打问莫家楼的位置,不少人摇头说不知道,上了年纪的人,也只能说出个大概。

我在附近徘徊寻觅了半个多小时,只能远远地看着黄河流水,却没有渡口,近处有好几个村庄,也没有莫家楼渡口的影子。

我只好在莫家楼村打问寻访,村子坐落在黄河岸边,村庄散散落落的长着一些树,地里的小麦连成大片,在风中翻着浪,一派田园景象,宁静安详。和其他村庄一样,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显得恬静,村头有几个老人在晒太阳聊天,我向他们打听墨家楼的情况,一位老者头发花白,看着我笑了笑,他牙齿掉了很多,用浓厚的中卫方言说:“又来了一个闲人,笑话了?哪有什么莫家楼?你看看这里哪有什么楼?这里根本就没楼,古时候到这里的人,主要是说这里是渡口,人们到这里后都说莫留,莫留!时间长了,这里就被人叫成了莫楼。”他的这个说法,在场的几个老人都随声附和,都说这里没只能由中卫转运楼。

我不甘心,拿出手机,指着有一段莫家楼的介绍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占领呼和浩特,此时四川、陕西、河南盐源告急,求之于莫家楼,于是莫家楼盐业市场大热起来,运销量超过了抗战前的三倍,加之中卫处于抗战大后方,相对较安定,成为外地商人蜂拥而来投资的理想之地,出现了许多车马店、驼店、酒馆、商铺,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有山、陕、鲁、豫商人开的大店,也有平凉天水人开的小铺,还有各色各样的小贩、卖油郎。什么棉布绸缎、烟酒糖茶、针织百货、香表火柴、陶瓷五金、文具纸张、干吉兰泰盐池向东运输的道路中断果调料、米店面铺、碾坊磨坊、油坊醋坊,回汉饭馆,中药铺“和合生”“鑫义明”“济生堂”以及西医“爱华诊疗所”等。社会毒瘤如赌场、烟馆、不公开的妓院也随之出现。莫家楼成了一个经济形式齐全、颇具规模的大市场。”

很多网页都有这方面的介绍和说法,莫家楼既然以楼出名,应该有座楼吧?

一位年届古稀的老者回忆道:记得儿时,村里有一大土台,高约两丈,方圆亩余,可能说的是那里吧,那地方久经风雨侵蚀,长满野枸杞、酸枣,以及蒲艾之类的野草,有些年头了,但说不清是啥时候有的,但什么时候这个土堆没了?我却记得,解放后,学校组织学生拉土台的土垫学校操场,土台从此消失了。

我按照他们说的方向寻找过去,什么遗迹都没有了。这让我感到失望和遗憾。

那老者看我很失望,却又用手一指说,你看横穿村子的那一段土墙,还有那个砖砌大门,就是当年莫家楼的盐仓遗迹如今是Zw市盐业公司的仓库。

这和你们村庄房屋土墙有啥区别啊?一点也看不出来。

他她像无能为力了,也不能给我讲和看更多的东西,他只好转移视线说:“这个地方的事,你得问我们村的秀才莫如江,他知道的多,还写过书!”

我按照他指的路线寻找过去,看院里栽着柏树和杏树,与一般的农院落不同,倒有些雅致,可是莫先生却不在家。

莫先家的墙背后就是村委会,村委会里的资料显示,这个Zw市柔远镇的滨河村庄有3000多口人。

这里倒有些资料介绍:西夏王朝建立后,宁夏平原上的黄河水运达到了历史高峰,从上游而来的货物经由莫家楼中转,然后顺河而下;从北边的阿拉善草原深处来的商旅、货物也从这里渡河,向南进入宁夏中部、南部地区甚至远抵中原地区,这个小渡口日渐繁荣起来。清朝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的一首《竹枝词》“解冻河开欲暮春,船家生理趁兹晨。土窑瓷器通宁夏,石炭连船贩水滨。”可以说明这个渡口的繁荣景象。

鼎盛时期,莫家楼渡口与仁存渡口、石嘴山渡口并称为宁夏三大官渡。

看着荡然无存的历史遗迹,我只能穿越时空的想象,过去很早很早以前,浩浩荡荡的商队牵着骆驼从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来到这里,驼队的铃铛声、商人沉重的步履穿过这片土地,还有那滚滚滚东流的黄河,从青海甘肃上游顺流而下的羊皮筏子,到这里歇脚,洗去脸上镂刻的风霜。

现在人们还走在同样的路上,人不一样了,路不一样了,行进的方式不一样了。这里早就通了火车,现在还有了高速公路,只是商旅队早已经被载满了货品的卡车取代,司机也可以通过各种科技的手段来获取公路和天气的信息,减少了漫长的艰辛和随时突击的危险,也就少了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