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众人都在为艾米的出行而准备之时,君厉骁连夜被君厉罂召进了宫。

直到第二天接近中午的时候,君厉骁才一脸凝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王府。

看着如今的情况,沐城烟心中有了计较,和艾米交换了一个眼神,脸色并没有比君厉骁好看很多。

如果猜想得没有错,应该是临川那边乱了,纪千寒已经腾出手来,准备夺回李乔。

君厉骁也没有隐瞒,证实了两人的一部分猜测。

临川的皇储之争,最后以纪千寒的胜利而落幕。

沐城烟等人送给纪千寒的资料,他倒是没有因为一时之气放弃使用,最后被他用到那些皇子身上,是招招致命。

其他的皇子识时务,知道自己不足以登上那个人人艳羡的位置,纷纷请命封王,各自去了封地,无召见,永不入皇城。

棘手的只有纪千洪,纪千阳和纪千楠三人。

四人在乱局之中搅动风水,随后被纪千寒利用那些资料,达成了和纪千楠的合作,将另外两人毫不留情的击破。

反正最后,纪千阳被一心报仇的纪千楠袭击,身首异处。

纪千楠被纪千阳的亲兵射杀,当场成了一只刺猬,咽下最后一口气。

至于其中有多少手笔是出于纪千寒,又有谁能知道呢?反正他如今已经稳坐皇位。

只是当初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纪千洪在混乱之中竟然逃过一劫。

带着刘家残余力量往北逃去,一路竟然出奇的顺利,莫要说伏击了,就连追兵都没有。

现如今他在北方稳定下来,不知是怀着鱼死网破的打算,还是想借着北方的局势逆风翻盘。

纪千洪竟然联合起了一直对鹰召怀有狼子野心的藏北,骤然出兵,打了鹰召和临川边境一个措手不及。

丹哈辽以纪千洪侵犯藏北领地为由,避开纪千洪的军队,对临川发起了进攻。

而纪千洪集结所有刘家的力量,以藏北军队在身后为盾,准备直接抢占鹰召边城,作为自己新的据点。

两个人的算盘倒是很响,远在上京的沐城烟等人是听得明明白白。

而且不知是不是高人指点,在得知鹰召因为水患派出大量士兵准备镇压灾民的消息,纪千洪更是肆无忌惮的出兵了。

好在沐城烟和艾米改良的武器,在经过一系列的研发之后,第一代测试武器已经送到各个边城。

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起到的威慑力是一点不含糊,轻而易举就刺穿士兵铠甲的箭矢,一时间纪千洪倒是不敢轻举妄动了。

边城守将连忙向君厉罂发出急报,倒是没有申请增援,只是请求如果还有那么厉害的武器,可以多多给他们送些去。

关于这一点上,脸皮厚这种事应该是会人传人的,反正鹰召的兵显然是学到了君家人的精髓。

话归正题,其实这么来说,君厉骁和君厉罂两兄弟倒是无需担心北境的边城。

第二批更加成熟的改良武器已经制造出来了,要打赢和纪千阳的仗是很容易的。

只是…

纪千寒已经处理了那么多皇子,为何独独漏掉一个手持兵权的最重要的皇子。

明明应该和丧家之犬一般的皇子,顺利抵达北境盘踞一方不说,还能够和兵强马壮的藏北达成共识,怎么想都是天方夜谭的事。

沐城烟和艾米是知道的,以纪千寒的脾性,被她们戏耍一番之后,又收到施舍一般助他登上皇位的东西,要埋下仇恨的种子挺容易的。

但她们从未担心过,按照守护星的人品来看,心最多脏到对她们的产业使绊子,阻止在临川发展。

可如果在这件事上,真的和纪千寒有牵扯。

那他们还真是小看了纪千寒那睚眦必报的心,以至于他可以不顾边城百姓安危,只为报复鹰召。

这样不择手段的人当上一国之君太过于可怕,可以随意的践踏无辜之人的生命。

以后就算是表现得要追回李乔,也不过是为了一雪前耻,根本没有所谓的真心。

沐城烟她们决定,暂时不要将这件没有证实的事告诉李乔。

并且她们要重新审视纪千寒这个人。

这样暴君的行为,不但会给沐城烟等人期盼的和平带来危害,也必定会给心慈的李乔造成难以置信的伤害。

李乔的理智会在道德的煎熬,和她爱上了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之间经受折磨。

没有确凿的证据,艾米并不想武断的给纪千寒定罪,一切还是等平定北方再做定夺。

所以经过君厉罂和君厉骁的千思万虑之后,他们还是决定由君厉骁前去北境探查一番。

如若真是纪千寒所为,这样心思深沉的人势必会是悬在鹰召头上的刀,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能阴你一把。

虽然鹰召有改良的武器,可终日被贼惦记也是让人头疼的事。

不如就借着纪千洪,杀鸡儆猴,让纪千寒收起那些小心思。

君家两兄弟和沐城烟她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一番商议,艾米携秦艽,苍月,妖月前往淮水治理水患,搞灾后基建工作。

沐城烟跟随君厉骁,带澜月和\"狼牙\",粉碎纪千洪和丹哈辽阴谋的同时,查清纪千寒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至于李乔,众人只让她待在上京,研究薯类作物更适合于百姓家庭情况的食谱。

顺道为了怕纪千寒声东击西而偷家,李乔的周围可不止一波保护她安危的人。

战事不等人,为了不延误战机,已经被闲置了很久的战神王爷以最快的速度重整了自己的军队。

在第二天,就赶上了艾米离京的速度,带着人浩浩荡荡的出发。

两队人马,向着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同时从上京离开。

在快要走出视线范围之时,沐城烟和艾米遥遥相望。

故事的开端并不是她们所想,实在太过惨烈,但结果一定会如她们所愿,还鹰召一个海晏河清,太平盛世。

因为鹰召是一个值得让她们这样做的国家。

身边的所有人,有这个能力,共同守护一个欣欣向荣,万众一心的国家。

淮水总是比北境要近一些,艾米快马加鞭出发,虽说押送着赈灾物资,左右也不过十天就赶到了,离受灾地区最近,大多数灾民涌向的襄城。

现场的情况原本递给君厉罂的奏折更加凄苦,满目疮痍的城市,围聚着衣衫褴褛面如死灰的男男女女。

房屋损毁,难民流离失所,所有的财物早已在洪水中付之一炬,只能逃难到附近的城邦。

但为了原本就在城中百姓的安危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没有一个城池敢一次性接受如此多的难民的。

守城军即使心中再是不忍,但为了自己的家园,也只能将人驱赶到城外,威慑着饥寒交迫快要陷入疯狂的人不得踏入城池之内。

关于这些难民,官府肯定是会赈灾,可每日定点分发的米粥连填饱肚子都做不到。

绝望开始蔓延,活下去已经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弱肉强食,抢夺和争斗都变得稀疏平常。

当艾米的队伍带着赈灾粮出现在难民视线中,无疑是一群行走在狼群中的肥美羊羔。

即使护卫们手持泛着寒光的利器,周围又非铜墙铁壁,只要人多,何愁抢不到东西。

在城墙上的观察着灾民状况的太守是暗叫不好,心里面将这次被派遣过来的钦差已经骂得个狗血淋头。

明知城门口全是难民,还要往中间过来,这不是找死嘛。

到时候钦差大臣在他管辖的地界出了问题,别说头上的乌纱帽了,就是这条小命也不够拿去砍得。

周围如狼似虎的目光,艾米不是没有感应到,这是她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马车门帘被掀开,艾米从容的从中出来,轻喝一声:\"凡有靠近队伍者,以匪寇之罪,杀无赦!\"

闻言,马车周围的护卫抽出明晃晃的长刀,这个命令马上传到队伍的每个角落,带着内力的声音,响彻在每个人的耳中。

蠢蠢欲动的难民们为难了一瞬,他们抢吃的是为了活命,可去抢就会有生命危险。

他们只能左顾右盼,企图跟着一只出头鸟,就算被抓到,主谋也不是他们。

双方开始僵持,面对整齐划一前进的士兵,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窃窃私语之中,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说着法不责众的话。

他们主打的就是洗脑周围的人,为了要一个好名声,没有哪个官员敢下砍杀难民的命令,更何况是一个女人。

艾米一直以来追求的就是快速便捷,寻求利益最大化,绝对不是一个啰嗦的人。

一只利剑直接从袖中射出,命中一名刚才嚼舌根的男人,周围的难民发出惊呼,慌乱的开始逃窜,男人的周围瞬间成为真空地带。

这个女人可是一个狠人,一言不发直接出手,他们丝毫不怀疑刚才的格杀勿论并不是开玩笑的。

艾米一挥手,几个士兵便向被射中肩膀那人走去,手中的寒芒让人挤人的难民为其让出一条道,顺利的带着人回到了马车边。

看见刚才的骚动平息了下来,艾米才不紧不慢的继续说道:\"临川藏北狼子野心,竟然派有细作混在难民之中,挑拨百姓与朝廷的关系,其心可诛。\"

艾米的行为已经完全震慑到了这些人,虽然不知道被射的人到底是不是细作,但是为了保命,自然是有武器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毕竟谁知道下一支箭,会不会插在自己身上。

若是说只是艾米动手,那些人还想冲锋一下,毕竟蚁多咬死象。

可…

随着车队的出现,后面是一队重装铠甲的骑兵,浩浩荡荡训练有素的护卫,还有一群由一白一红两个女人率领的,只能看到一双嗜血眼睛的黑衣人…

这任谁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毕竟这支队伍比想象中的人多多了,对付一些饭都吃不饱的流民,岂不是信手拈来。

但凡发生一场战争,有人能不能抢到粮不说,但襄城门口的血水不会比洪水过境后好清理。

眼看难民们自发给运送队让出了进城的路,即使眼红得目眦欲裂也不敢上前,艾米还算满意。

在艾米的预计中是会发生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刚才的她可没有胡说,她所擒获的人,确实是临川藏北派出混淆视听的人。

谁知道这些人还真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来镇压,或许时代的天性导致他们对高阶级的臣服,艾米她们顺利的进了城。

太守擦了擦头上的冷汗,看到艾米到了门口,马上下令打开城门迎接,好在有惊无险。

不过艾米也没有打算让难民悲哀恐慌的情绪发酵,进城之前有告诉过众人,第二日将开仓施粥,并妥善安排他们的去处。

方案是早就制定好了的,如果众人配合,实施起来倒是不难。

反倒是秦艽进城之后,站在城墙上看难民的模样皱起了眉头。

经历了雨水浸泡和高温曝晒,一些百姓的身体早已吃不消,开始出现不健康的状态。

特别是能靠墙那部分的难民,多数是躺着的,疫情蔓延是迟早的事。

秦艽开始紧锣密鼓的准备治疗灾民的事,艾米也联合太守,开始安排接下来的事。

艾米想到的办法的是以工代赈,这些难民都是良好的劳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将他们当做乞儿一般施舍,不如联合起来重建他们的家园,会更卖力也说不定。

不过古代很少以工代赈,其中的利弊艾米也是秦楚的。

以工代赈容易聚集大量灾民,以朝廷派遣的驻城人手来说,是很难管理的一件事,稍有不慎,很容易混进有心之人。

且一般能闹灾荒的时候,都是朝廷财政困难之时,即便是富强的鹰召,一次性拿出这么些真金白银让灾民重建家乡,也会伤筋动骨。

如若非要以工代赈,那不干活的人是要直接放弃吗?或者说,原本不干活本就有赈灾粮吃,为什么还要去干。

最重要的一点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发国难财不是后世才有的。

遇到天灾人祸,才是地方士绅兼并土地,买卖人口的大好时机。

朝廷官员和地方乡绅相勾结,难民就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

这么一块香饽饽,要是被朝廷抢了去,不是断了乡绅和那些官员的财路。

所以一般提出以工代赈这个提议,也会被很多大臣所反对,而其中不乏有许多是真为朝廷所考虑的人,也不好一棍子打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