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开元帝师 > 第84章 女皇驾崩上阳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高延福公公送来了敕封上官婉儿为婕妤的敕旨和册印。

上阳宫里的宫婢前前后后地忙碌起来。

则天大圣皇帝静静地斜靠在凤榻上,看上官婉儿对镜梳妆。

紫微城里,很多年没有婚嫁喜事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今日是上官婉儿的喜日,女皇的精神格外矍铄,尨眉皓发,飘飘摇摇,连眼角的鱼尾纹,也欢快地飞扬起来。

德静郡王武三思被拜为正一品司空,位列三公的消息,也让她感到格外开心。

武氏子弟继续在朝廷中立足,牢牢遏制着张柬之等人。

李武两族,正朝着她预想的那样,得以共存共荣。

宫婢为上官婉儿梳了一个百合髻,女皇眯着昏花的眼睛瞅了又瞅。

“慧语,你觉得婉儿姨母的发髻好看吗?”

武慧语已经出落成姿色秀美、亭亭玉立的小姑娘。

父亲武攸止卒于任上,她随例长住宫中。性情乖巧,善于逢迎的她,极得女皇的欢心。

她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

“不好看,不好看,婉儿姨母的脸庞本来是秀美的鹅蛋脸,被这个发髻衬得都快成胡饼脸了!”

女皇连连点头。

“吾也觉得不好看,但又不知难看在哪里,还是慧语聪慧,一语中的。你们为婉儿梳一个云朵髻,发髻中间插上那枚累丝凤蝶穿花戏珠发簪,左右再各插一支红翡滴珠缠枝花金步摇,一定比现在这个发髻好看!”

女皇吃力地比划着。春风骀荡,满脸都是掩藏不住的欢喜。

神龙之后,她许久没有展露过笑颜了。

宫婢立即拆了发髻,重新梳理。

武慧语道:“果然还是皇姑祖母有眼光啊!换了这个发髻,婉儿姨母就变回漂亮的婕妤娘娘了!”

女皇满意地欣赏着上官婉儿的新发髻。

“虽然,陛下只是封你为三品婕妤,没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也没有亲迎、拜堂、热闹的宴席,只能坐顶檐子,冷冷清清地从侧门迎入紫微城,但这是朕能给你的最好归宿!”

上官婉儿泪眼婆娑,使劲眨了眨眼睛。

“没有慈娘的庇护,哪有婉儿的归宿!”

“傻孩子,幸得你没有上妆,不然,把妆容哭花了,怎么去见陛下?”

上官婉儿定了定神,拭去眼角的泪花,对着鎏金狻猊葡萄六裂铜镜,仔细装扮起来。

她在脸上敷了凝雪粉,两腮抹上胭脂,用眉石画了两道蛾翅眉,眉间的疤痕上,贴的依旧是绯红色的一点梅花花钿。

一位宫婢取了一支描笔,蘸着胭脂,在她唇角一寸之处,点了两颗黄豆大小的花靥。

另一位宫婢用胭脂在她侧颊上画了晓霞斜红,点上鞍形唇脂。

上官婉儿更加楚楚动人,美艳至极。

“慧语,扶吾起来!”女皇挣扎着坐起来,嘴里喘着气,道,“让吾看看,婉儿有多惊艳!”

上官婉儿暗暗觉得,女皇说这句话的口气,像极了她的母亲郑氏。

她穿上直襟木贼绿鸟衔缠枝花钗钿礼衣,木贼绿织锦翘头绣花履,跽跪在榻前,低眉垂目,举手执礼道:“慈娘,吉时就要到了,婉儿该走了。”

女皇一字一顿地说道:“去吧!前路漫漫,今后的路,就要婉儿自己走了!”

她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在武慧语的搀扶下,身心轻松地躺到了凤榻上。

上官婉儿含泪叩首,坐进等候在宫外的檐子。

几个寺人抬着她缓缓出了上阳宫仙居殿,往宣辉门而去,再由长乐门进入紫微城。

檐子在徽猷殿前落定,两位宫婢上前,扶着她下了檐子。

紫微城里夜落人静,寒露凛冽。

上官婉儿抬头看了看万里无云的天空,一轮霜白残月,正静静地挂在秘青色的夜空中。

那抹青色,仿佛是龙泉青瓷耳杯上肥润莹亮的葵青釉色,随着夜幕落下而渐渐黯淡。

她轻启莲步,昂首走向自己的未来。

一位上阳宫的寺人大步流星,急火火地从她身侧跑过,跑进徽猷殿里。

寺人伏跪地上,痛哭流涕道:“陛下,陛下,则天大圣皇帝被弥勒菩萨接走了,她,她驾崩了!”

肃穆悠远的丧龙钟,突然在紫微城上空响起,犹如一道来自苍穹中的惊雷,猛然劈在万劫之世,把满天的葵青釉都震碎了。

二圣、宫婢、寺人,纷纷跑出徽猷殿,伏跪在大殿前面的广场上。

上官婉儿悲痛气塞,心摧无声,恍恍惚惚地随着众人跪下。

女皇留下遗诏,去则天大圣皇帝尊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天皇大帝合葬于乾陵,陵前立无字天碑。

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她终于开悟了。

去皇帝尊号,恢复大唐皇后的身份,才不会被划为乱党贼子一流,才能真正保全武氏家族。

她依旧是高宗天皇大帝的正妻,皇帝李哲、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母亲,可以堂而皇之地住进乾陵和李氏太庙,永远享受李氏子孙的血食。

年轻时,她用“曌”为自己取名,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自诩就是那太阳、月亮和晴空。

罢唐建周,自立为帝,更是轰轰烈烈,逆施天下。

临死的那一刻,反而看轻了一切。

四十五年的执政生涯,功罪参半,其中的是非曲直,岂是几个文字就能说清楚的?

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修饰自己的功业,也不需要刻意的解释,抹去自己的罪业。

一道无字天碑,千秋功罪,但与人评。

但朝廷上,有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将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

有人奏道:“陛下,您是大唐中兴皇帝,武氏篡国立周,多少李唐子孙死在她的屠刀下,不该将其归葬乾陵,相信高宗天皇大帝也是不愿意她躺在御榻之侧的。”

听到“中兴”一词,李哲怒上心头,第一次在朝廷上大发雷霆。

“朕不是中兴皇帝!不是!则天大圣皇后是大唐皇后,她只是暂时代替朕掌管大唐江山,何来篡国行为?今后,谁要是再胆敢玷污她的声誉,就是毁我大唐国誉!朕,定斩不饶!”

李哲瞪目怒视着庭下的一帮大臣。嘴里那个“斩”,咬字尤为清晰。

没有人再敢发声。

在爱与恨的较量中,往往是爱更深沉,更摄人心魄。

对母亲深入骨髓的惧怕,造成他唯命是从的性格,即便死后也是如此。

李哲的雷霆震怒,已经表明了他的心声。

他不仅要给母亲一个死后名节,让她含笑入地,还要告诉天下人,告诉发动神龙之变的五位郡公,他的皇位继承自大唐王朝的先帝。

毕竟,武周与李唐是对立、是冲突,是他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李哲希望,这种对立和冲突,能尽快在他的手上得以结束。

只有遵循母亲的遗愿,将她与父亲合葬一起,才能将两朝所有发生过的矛盾和不快,深深埋在乾陵里。

李哲力排众议,亲自护送母亲的灵柩回到长安,不上庙号,以陇西李氏息妇的名义,葬入乾陵,斩断了天下人的籍籍非议。

则天大圣皇后驾崩以后,沉甸甸的江山社稷,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

前有贞观之治,后有永徽之治和武周之治,几代皇帝共同开创了一个升平盛世。

三千七百多万大唐子民,等着他再创辉煌,把涅盘重生的大唐王朝,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哲开始昃食宵衣,勤事国政。他也想在青史上,留下一个好皇帝的名声。

二圣日日临朝。反对皇后干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写得最多的就是张柬之、敬晖等五位郡公。

与武三思一样,韦晚香对五位郡公恨之入骨。两人经常在李哲面前,谮毁他们。

李哲本就担心他们会功高震主,尤其是五位郡公能在铁腕母亲的眼皮底下,成功发动兵变。这份魄力与能力,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敌意。

耳边风吹多了,自然就深信不疑。

这天,韦晚香和武三思又在御前诉说五位郡公如何恃功专权,如何对大唐社稷不利。

“除去他们并不难!”一向清冷少言的上官婉儿忽然发了话。

韦晚香道:“婉儿有何妙计?”

“陛下,皇后,我们不如封张柬之、敬晖等人为郡王,同时罢免他们的职务。这样,对外不失尊宠功臣,实则是夺去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婉儿此策,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韦晚香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对能想出这个计策的上官婉儿,心里还是暗暗道了一声“佩服!”

毕竟,上官婉儿在则天大圣皇后身边呆了那么多年,耳濡目染之下,政治经验比她丰富多了。

武三思朝她抛去一个极度暧昧的眼色。“婉儿素有聪慧之名!陛下,您有婉儿,犹如猛虎加之羽翼啊!”

上官婉儿掩嘴窃笑起来,回报他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

李哲的反应总是慢个半拍,半天才反应过来,连连颔首道:“对!对!婉儿足智多谋,是朕的樗里子!”

韦晚香道:“婉儿,你为则天大圣皇后献计纳策、执掌诏令三十余年,今后,就继续做我们的内舍人吧!”

“愿为二圣效命!”上官婉儿福身拜道。

一道敕旨,荣升张柬之为汉阳郡王,崔玄暐为博陵郡王、敬晖为平阳郡王、桓彦范为扶阳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各赐金帛鞍马。

同时,被免去了宰相职务,只要求每月初一、十五朝见天子。

郡公为正二品爵位,食邑两千户;郡王位在王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只有明眼人能看出来,他们不升反降了。

五王被罢政事,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心里清楚,李哲变脸,开始清算功臣,一是皇帝对自己的不自信,二是武三思仍然活跃在朝廷,与皇后共同把持皇帝,间接地控制了大唐朝廷。

现在后悔在神龙之夜没有当机立断、斩草除根,为时已晚。

为了活命,急流勇退,暂时屈身世外,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五王忘记了,只要他们还在洛阳,武三思就会警惕不断,必定会寻找机会再次向他们发起复仇。

很快,武三思又想了一招,唆使李哲将五王调离洛阳,改任地方官。

崔玄暐迁为均州刺史、敬晖为朗州刺史、桓彦范为毫州刺史、袁恕己为郢州刺史。张柬之因为年事已高,自请回到襄州养疾,未作变动。

随后,武三思下令,朝廷重新恢复执行则天大圣皇后时期的政策。

拒不趋附韦武集团的官员,如礼部侍郎宋璟、大理卿尹思贞等鲠正之臣,都被排斥去位,挤出了朝廷。

原先被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贬逐的人,又重新得到了起用。

至此,朝中大权基本落在了韦晚香和武三思的手中。他们大量任用依附韦氏及武氏的官员,对李氏宗族百般警惕。

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为了避开锋芒,只能龙蛰蠖屈,默默不作声。

解决了五王这个棘手问题,李哲终于松了一口气,对聪慧能干的上官婉儿,越发宠爱起来。

则天大圣皇后驾崩后,上官婉儿的地位与过去相比,已然一落千丈。

不甘落寞的她,像一根蜿蜒的藤蔓一样,和武三思一起,攀上了顺天皇后这棵大树。

祖父上官仪的谋反案,在李哲的支持下,得到了平反。

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母亲郑氏也被封为沛国夫人。

不久,四十岁的婉儿,被拜为九嫔之一的昭容,以皇妃兼内舍人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并接管了弘文馆。

上官婉儿劝说李哲改弘文馆为昭文馆,增设大学士一职,由三品以上朝廷重臣担任。

首批四名大学士成员,为李峤、宗楚客、赵彦昭和韦嗣立。

不久,加设了学士和直学士的编制,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

李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首批学士。

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薛稷、马怀素、武平一、阎朝隐、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苏颋等十二人成为首批直学士。

大学士四名,象征天地四时;学士八人,象征天地八节;直学士十二人,象征十二时辰。

上官婉儿广罗饱学之士,大力促进大唐诗歌的创作。

积极扩大诗歌题材领域,倡导健举诗风,贬抑浮艳文字,一扫六朝以来的纤弱浮靡的文风。

李哲不喜欢诗歌文字,但很愿意配合她作秀,经常为昭文馆学士赐宴游乐。

春幸梨园,赐细柳百花;夏宴葡萄园,赐朱樱粉桃。

秋登慈恩,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

学士们无不毕从,赋诗唱和。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唐律诗创作渐渐定型,风格趋于清净自然,一种雅正恢宏、刚健阔大的唐风逐步形成。

一时间,天下诗臣多集于上官婉儿的门下。

朝廷内外,人人以文辞相尚,力求声格之妙。五律方兴未艾,七律又蓬勃兴起,律诗作者越来越多。

吟诗作赋,在大唐蔚然成风。上至勋贵名臣,下至布衣百姓,人人都能随口吟咏,出现了不少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