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城国子监。

一众书生们正在争相传阅一本书,其中一个学子拿到书以后干脆站在桌子上打开大声朗诵了起来,下面还有无数的学子在大声叫好。

“苗兄,你如何看这《流民赋》?”角落里,几个书生正围成一个小圈子。

“这篇《流民赋》据说出自一名隐世鸿儒,此次被《文心》收录并且刊发,要说文采和寓意自是没的说,我辈不及,但后天就是陛下大寿,此时出现这种不协调的声音,难说是针对谁来着。”这名摇着扇子,一副翩翩公子模样的人赫然便是苗直。

“苗兄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吧,北方战乱,灾民流离失所,此时我圣道鸿儒见此情景有感而发,写下这篇传世济民之作亦是佳话,为什么非要针对某人,你不就是想说有人不满陛下大操大办么。”一个书生看不惯反驳道。

苗直听了笑笑,摇摇头不说话,看起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其他书生也都是京中大势力的弟子,他们也纷纷低头沉思起来。

大家都知道这苗直如今是东海水晶宫的人,而这水晶宫如今搭上了新晋次辅化必成的关系,风头正盛,也许知道点内幕也说不定。

“说起陛下大寿,苗兄可知水晶宫此次给陛下带了什么礼物?东海可是富庶的紧,想必这礼物一定不俗。”一个书生突然问道。

“那是当然,到时候诸位看好了便是,诸位一定料想不到,尤其是陛下一定会非常开心。”苗直得意的摇了摇扇子。

“陛下富有四海,在位这么多年什么好东西没见到过,还能有什么能让他惊喜的,要说你们东海如今谋求的正神之位怕是没那么容易吧。”另外一个书生看不惯,出言讥讽。

“区区蟒妖也敢图谋正神,我大乾如今十五尊正神哪个不是为国朝立过莫大功劳才能配享国祚,些许财物就敢惦记正神之位,简直荒谬,好好呆在东海吃鱼虾不好么!”另一个书生出言。

“哎,这位兄台此言差矣,我朝虽说如今势头正盛,国运昌隆,但是要说这国库还真算不上充盈,这点想必诸位都清楚,如若这东海至尊愿意奉上钱财亿万,说不得陛下还是可以考虑的嘛,你瞧这东海神的宝座不一直空着呢么。”这位听起来似乎更像是在给苗直出主意。

“亿万钱财虽多,但是以东海龙王的手段未必拿不出,诸位看好便是。”苗直也不争辩,似乎他信心十足,这也勾起了众书生的强烈好奇,都想着早点到大寿那天,看看这海蛇一家究竟献出了什么好东西。

“蛮族入侵,饿殍千里,饥民流离失所,边军不堪重用,可笑我等还在这里光知道口诵圣贤,这个书我陈万里不读也罢,打蛮族去!”

这时那个诵读的书生突然悲愤的摘下头上的头巾,连同手上的书籍摔在地上,推门而去。

看到大家都因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呆立当场,苗直走上前去弯腰捡起封面写有“文心”两个大字的那本书:“真是造孽,这《文心》蛊惑人心的本事倒不小,可惜了仲平柔弱书生怕是要埋骨北地荒原了。”

这北地的寒风终究还是吹到了承平日久的京城。

其实从十天前,皇帝陛下就已经不再接受任何的奏折了,所有各地发来的文书都被留中不发。

好在还有内阁,秦安虽然是个老狐狸,但是对于国政他还是不敢怠慢的,只是其中的军国大事还得皇帝陛下亲自过问并且决定才行。

大乾首辅,秦安府邸。

兵部尚书冯泰满嘴水泡,不停的在客厅里面焦急的走来走去。

看到秦安回府了,他忙不迭的赶上去:“首辅大人,陛下可有最新指示,边关将士可都等着陛下的救急粮草呐!”

秦安摘下帽子放到一旁,叹了口气摇摇头:“还是未见到陛下,不过总管太监传话了,一切等到大寿之后再做决定。”

原来自从半个月前边关传来战报,蛮族大举入侵,目前已经连破安州、平州数府之地,当地守军节节败退,如今北方阴寒,缺衣少粮,大有一溃千里之势。

这边兵部紧急调动兵马救援,奈何户部财饷吃紧,根本拿不出钱财物资接济前线。

冯泰亲自去皇宫求见皇帝,结果乾昭帝要么在接见有道之士,要么跟陈九渊讨论炼丹之道,甚至还有一次太监说皇帝陛下已经前往九天之上请来了无敌道兵,边关之患不日就会解除。

其实冯泰知道皇帝打的什么主意,以往蛮族也不是没有犯边,但从来都是抢完就走,皇帝这一次明显是想做个缩头乌龟,等过个一两个月这边患自然就没了。

可是冯泰却不这么看,他发现这一次蛮族很反常,以前都是秋天来犯,抢粮抢人。

可是这一次对方居然在年关之际入侵,以冯泰的判断,这一次蛮族不是来抢劫的,明显是有着更大的图谋。

边关书信烽火不断,冯泰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赖在秦安的府上,把个秦首辅也整的挺无奈。

“冯大人先等一等吧,边关再让将士们辛苦几日,等大寿过后,秦某发动百官来一次劝谏,一定要让陛下重视这次蛮族南下事件。”秦安只能安慰冯泰。

“我冯泰可以等,不吃不喝我都能等,可是边关将士等不起,风雪无情,蛮族残暴,百姓如何等?”冯泰一声苦笑,瘫坐在地。

“上次子玉在南方监察靖夜司带回来七百万两银子,五百万两给陛下准备大寿,尚余两百万两没有入库,大寿过后我会向皇上上书,先解了边关的燃眉之急。冯大人不妨再等两天,看看近日边关有没有捷报,哪怕小胜一场也好,让陛下高兴高兴,我等才好趁热打铁。”

秦安无奈的将其扶起,他知道冯泰这些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依然好心的给他提了一点建议。

边关的武将一波波的派遣快马回京传报,要人,要钱,要粮。

城外甚至已经零星的出现了北方来的逃难百姓。

然而冯泰只能手一摊,什么都没有。

问题是,纸是包不住火的,终有一天会彻底的点燃,到时候群情激怒之下,必定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

按照那位陛下的一贯作风,怕是第一个要抄家灭门的就是这位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