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很快京城里都在传播四皇子嫡福晋柔则贤德的美名。

邢嬷嬷每日施粥完以后,带着人回了王府。

韶华院

今日的天气极好,艳阳高照,到了午后太阳落山了,还有些余热。

柔则坐在小榻上,一旁侍书拿着紫檀雕花梨扇,轻轻的柔则扇风。

邢嬷嬷走进里屋,给柔则行了礼。

柔则知道邢嬷嬷安排了人,传播她的美名,如今京城里对她都是夸赞,这少不了邢嬷嬷的功劳。

“嬷嬷快起来吧,这几日你也辛苦了。”

“福晋客气了,这都是老奴的本分,老奴不敢邀功。”

马林庄这事,她错得离谱,柔则没有责罚她,是念着她们之间的情分。

为柔则搏美名这点小事,她也不好觍着脸在柔则面前邀功。

“府里的余粮可还够,可要再去买些?”连着施粥三日,每天一多担粮食下锅,消耗极大。

这几天柔则陆陆续续四处购买粮食,因出价高,也买得许些,存放在王府粮库里。

侍书道:“回福晋,如今王府的纯粮大概还能用个三日。”

柔则在德妃面前说要开设粥棚施粥一月,那些存粮只能顶三天,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买些粮食才行。

“邢嬷嬷,你去打探一下,京城里面还有哪些粮铺有存粮的?多去买些回来。”

“如今京城里只有两家粮铺还有粮食卖了,其余的粮铺都已经被买空了。”

邢嬷嬷皱眉,这每天一百多担的粮食消耗下去,一天福晋就要花费一两万银子,这样的日子还得过二十几天。

这样的花销,谁能顶得住!

且东郊区流民安置所,每日都新进一万人左右,需要的粮食也越来越多,京城的粮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贵。

这短短几日,福晋已经掏了十万两银子了!

邢嬷嬷犹豫了一会儿道:“福晋真的要施粥一月吗?”

这样下去,不出一个月,柔则的嫁妆就会被用完。

柔则也知道这几日自己的银子像是流水一般,哗哗的出去,可她已经在德妃娘娘面前承诺了要开设一个月的粥铺,定没有反悔的道理。

况且如今王爷还在马林庄上处理时疫一事,若不趁着这个机会让皇上的怒火平息。

届时就算王爷摆平了马林庄的事情,安然无恙回来,皇上也难免不会继续追责。

“嬷嬷,我既然已经在德妃娘娘面前许下此事,就一定要做到,你若是真的想为我好,就去好好问问,京城可还有粮铺有粮食,多买些回来!”

邢嬷嬷无奈点头道:“是,老奴这就安排人去问。”

……

瑶华院

弘晖的身子经过太医调养已经将体内的余毒清理出来,宜修刚给弘晖喂了奶睡下。

弘晖的小脸长开了些许,脸上肥嘟嘟的,白皙的皮肤透着淡淡的红色,看着甚是可爱。

自弘晖出生以后,宜修都是亲自照顾他,跟他一起同吃同睡,生怕他再出现任何意外。

至于手里的账簿营生等事,都是将弘晖哄睡下以后才去做。

染冬见弘晖睡得正香,将账簿拿到书桌上。

待宜修坐到书桌前,染冬道:“侧福晋,听了您的指令,我们将粮价提高了一倍,余下两家粮铺也跟着涨价,这几日福晋在京城粮铺四处购买粮食,在我们的粮铺就买了三百担粮食,进账有四万两银子。”

宜修翻看账簿,见有账上七七八八加起来有近五万两银子的收益,有嘴角挂着一丝笑意。

据她估算,柔则在流民安置所施粥,每日至少需要一百担粮食,她虽在其他粮铺也购买了粮食,科安置所源源不断的流民涌入,现储存的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

染冬继续说道:“今日外边的下人来报,福晋这边还要购买大批粮食,侧福晋可要继续卖给福晋?”

据外边打探到的消息,另外两家粮铺已经没有太多的粮食储备了,如今已经是限额销售,每日只能出售二十担粮食,柔则能够在其他两家铺子买到的粮食不多了。

“卖,继续卖,只是这价格要再翻上一倍!且每日最多只出给她八十担粮食。”

有钱自是要赚的,想想柔则掏空嫁妆,还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宜修就忍不住高兴!

如今另外两家铺子已经限量销售,她的铺子也不好显得太过于特别,容易招人眼球。

“是。”染冬回道……

韶华院

邢嬷嬷派出去的人已经回来了,得了消息,她便立马报给了柔则:“京城里的粮铺都储粮都不多了,如今都是限量销售,且数量极少,只有一家粮铺还能每日供给个八十担左右,几家店铺都买些,勉强能凑够一百担粮食。”

柔则皱眉,眼眸中染上一抹忧虑。

京城里的粮食是越来越少了,如今这些粮铺都开始限量销售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一个月。

“嬷嬷,跟京城里这些有粮的商铺老板好好谈谈,让他们把手里的粮食多出一些给我们,尽量再多买些粮食,如今他们卖给我们的,只能够一天施粥所用,后面还有这么多天呢,要是断粮了怎么办?”

“是,老奴知晓了,老奴这就安排人去谈谈。”

柔则点头,目送邢嬷嬷离开。

翌日,天空一片灰蒙蒙的,给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忧郁的氛围之中。

柔则能买到的粮食不多,为了长久打算,今日邢嬷嬷就只准备了一百担的粮食熬粥。

到了安置所,流民们忍受了一天的饥饿,见到邢嬷嬷她们到来,蜂拥而至,把粥棚围得水泄不通。

好在有官兵维持秩序,大声喊叫道:“都一个个排好队伍,人人都有份。”

这几日流民们都能分得一碗粥喝,也还算听话,都乖乖排起长队。

邢嬷嬷见这五条一眼望不到尾的队伍,心里有些发愁,今日这里的流民又比昨日多了几千人。

小公公们依次给流民舀上一碗粥,一个接着一个。

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十五锅粥就快要见底了,这队伍还排得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