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为了爱,山之子求学记 > 第124章 年下半年:社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南岛大学时,除了上课时间,赵山文主要的学习场所是图书馆自习室,来到Kc大学后,学校给博士生都安排有办公室,这让赵山文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不再到图书馆安营扎寨,而以办公室为大本营,这让他在出国初期的交往圈子也主要发生在Kc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的师生之间。

赵山文的办公室跟谢老师一样在三楼,只相距20多米。留学初期,赵山文对恩师谢老师充满了期望,希望能跟着谢老师好好做一些课题研究,争取留学期间大大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每天都去找谢老师一两次。

谢老师也对赵山文这个来自故土的小伙很热情,很愿意跟赵山文聊聊学术和生活,两人的关系经历了一段“热情期”。

在交流中,赵山文对谢老师也有了更多了解,谢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国内上的大学本科,后来到美国读研,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Kc大学任教,现在已经是教授职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着名学者。

听孙辰阳说,谢老师早年和一个中国男人结过婚,后来离婚了,又嫁给一个白人学者,以前还保留着中国国籍,后来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现在已经很少回中国了。

虽然越来越西化了,但中国毕竟是谢老师的根,她对中国来的学生很热情,很愿意接收和帮助中国留学生,培养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赵山文就幸运地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她。

除了孙辰阳,谢老师现在还有一个澳洲白人博士生和一个韩国博士生,这就算她的师门。不过谢老师从来不组织师门活动,或许在她的观念里没有师门的概念,跟自己学生基本是单个交流。

谢老师很关心赵山文的学习和学术,给赵山文推荐有价值的课程去旁听,跟赵山文介绍她的研究课题,也了解赵山文在做的研究。

一段时间下来,赵山文慢慢熟悉了谢老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跟大部分回国的海归学者一样,谢老师的学术研究除了注重逻辑推理,也更侧重计量实证,尤其是探讨解决实证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很强调结论的数据支撑。

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无论什么研究方向,计量实证的研究方法是相通的,这让赵山文跟谢老师有了可以共同交流的话题。谢老师经常给赵山文强调实证方法的科学性,让赵山文做一些习题练习,希望赵山文能完全掌握这种研究方法。

两三个月下来,随着彼此已经熟悉,赵山文和谢老师的关系进入“矛盾期”。

首先是两人在研究课题上找不到共同点,赵山文做的收入分配研究,谢老师不感兴趣,谢老师在做的几个研究课题都是国际贸易领域的,赵山文也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

其次是谢老师正处于学术生涯鼎盛期,每天都很忙,赵山文频繁去打扰,让谢老师感觉到累,这从她有时表现出的厌烦表情能看出来。

面对这种局面,赵山文及时调整心态,不再对谢老师抱有过高期望,即使不能一起合作做研究,谢老师为自己提供了这个平台已经很值得感激。

另外,即使关系再好,人与人还是有必要保持必要的边界,这就是距离产生美吧。

赵山文想清后不再每天都去找谢老师,一般一周去一两次,这样谢老师不会感觉到总被打扰,和谢老师的关系也慢慢进入“平稳期”,保持普通的师生关系。

除了谢老师,赵山文在Kc大学经济学院接触最多的人是和自己共用一个办公室的同学Zoe。

刚出国的赵山文遇到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总会有点畏惧感,尤其在看不清别人是友好还是敌视的情况下,但Zoe却是个例外,从第一次见面就给赵山文满满的安全感。

Zoe和赵山文不是同龄人,而是个50多岁的男子,在家庭和事业都已成功后回到学校读博,把获得博士学位当成一种人生追求。

Zoe对赵山文很热情,好像对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很感兴趣,在第一次见面时,Zoe好奇问赵山文来自中国的哪个地方,还要在地图上找到详细的位置。赵山文也对Zoe充满了兴趣,因为Zoe是个希腊人,在赵山文看来,希腊可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人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人。

赵山文在办公室经常和Zoe交流彼此的生活背景,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过由于赵山文英语听说能力有限,Zoe的英语口音也较重,两人的交流是有限的,有时还会遇到障碍。

赵山文在跟Zoe的交流中,感受着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赵山文慢慢了解了Zoe的背景,他年轻时来到澳大利亚,后加入澳大利国籍,家人都在澳大利亚,早已把自己当澳大利亚人,不过还有一些亲戚生活在希腊,三五年会回去一次看看亲友。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赵山文很想多和外国人交流,但被语言和心理上的障碍限制住了,不同文化背景出身的人,在短期内还是很难完全融合的,就算跟人很好的Zoe,也主要是在办公室时有些交流,走出办公室还是各是各的生活。

由于天然的基础,赵山文自然主要跟华人留学生在一起。对于和自己同样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彼此一看眼神和表情,就大体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但对于外国人,则不是总能准确感受出对方的心理和想法,也许这也需要长期交流才会找到那种感觉。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哪里都有圈子,Kc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的老师、博士生和管理服务人员,就是赵山文留学初期的主要圈子,初来乍到的赵山文也很想在这个圈子里和大家都建立友好的关系。

在遇到外国人时,赵山文总是主动打招呼,按英语课里学的说:“how are you”,没想到还真管用,大部分老外会微笑点点头,也回应一句:“how are you”。在遇到中国人时,赵山文则没有什么拘束,完全按照在国内的方式待人。

Kc大学经济学院的科研活动,虽然有整个学院的统一管理,但主要是以系为单位进行,每个系在一片区域办公,老师之间、博士生之间、老师和博士生之间的交流都很方便。

国际贸易系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术研讨,用英语来说叫seminar,平均每周都有三四次seminar,系里老师和博士生聚在一起,每次一名老师或博士生给大家报告自己正在做的研究,当然老师和同学去不去参加没有强制,完全凭个人兴趣。

赵山文通过参加国际贸易系的seminar,观察了解了这个系的老师和同学构成,发现除了谢老师,另外还有5个华人老师,这超出赵山文的意料,国外大学的华人老师居然这么多,而华人学生则更多,国际贸易系总共30多个博士生,华人占了12个,超过三分之一了。

除了孙辰阳和张森,赵山文又认识了其他华人同学,其中还有3个女生。由于同是中国人,语言和心理上天然接近,华人同学自然抱团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不仅每天在微信群里线上交流,还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

一段时间下来,赵山文发现,邮件是Kc大学这个三万多人社群交流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给每个老师和同学都分配一个邮箱,不仅学校官方使用邮件发各种通知,师生之间也经常通过邮件交流,赵山文就从邮箱里收到学校、学院的各类活动通知和国际贸易系的seminar通知。在这个环境里,赵山文也养成了查看邮箱的习惯,一般每天早上、中午、下午都分别至少查看一次邮箱。

国内的大学虽然也给同学都分配有邮箱,但基本没有实际使用。邮件的确是一种高效的交流联系方式,但国内使用的微信群、qq群也是很高效的交流方式,这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2015年9月2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国人的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尽量和家人团聚。对于都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没有条件和家人团聚,就自行组织一些同学团聚。

国际贸易系的华人留学生就组织在一起聚餐,这次没有去餐馆聚,而是预定了学校一栋公寓楼的公共厨房,大家一起做饭吃,费用AA制。通过参与这个小团体的活动和交流,身在异国他乡的赵山文也找到了一点归属感,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赵山文在交流中对身边这些华人同学有了更多了解,这个小团体也是论资排辈的,不过这里的论资排辈不是按年龄或年级,而是按来到澳大利亚的时间长短,有的同学是读博出来的,有的同学是读研出来的,有的同学是读本科就出来了,还有一个同学是读高中就来到澳大利亚了,像赵山文这样初来乍到的则属于资历最浅需要被关照的“小弟”。

赵山文还发现,华人留学生也不是都完全抱团取暖,还是有个别不合群的“异类”,像孙辰阳和另外一个同学就没有参加这次中秋聚餐,平时也很少看到他们跟这个小团体的同学交流。

来到澳大利亚两个多月后,国际贸易系组织师生进行年度学术休假。学术休假是Kc大学给师生的福利,一般每年一次,一个周左右,组织师生到一个旅游景区住下来,每天除了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剩余时间个人自由支配。这在国内看来好像是腐败,但在Kc大学却是合法合规的福利。

赵山文作为交流访学者,本来是不在参与名单里的,但谢老师为赵山文争取了这个名额,让赵山文也有机会一起参加了这次学术休假。

国际贸易系为期一周的学术休假,除了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讲座,更像一次团队旅游。这次学术休假在海边一个旅游度假区举行,教授和副教授每人住一个单套的小房子,其余师生两三个人住一个多间套房,吃饭统一安排,都是分餐制自助餐。

在聆听学术讲座之余,赵山文跟其他华人同学每天在景区里转转,尽情欣赏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在海边休假期间,赵山文第一次见到了袋鼠,在自己住的房子附近吃草,据其他同学说这些袋鼠都是野生的。

赵山文曾试图靠近袋鼠,但袋鼠跑了,看来袋鼠虽然没有攻击性,但对人是有戒备心的。赵山文还看到了辽阔幽深的大海,高达数米的波浪让人望而生畏。

在学习和科研上,赵山文主要跟国际贸易系的师生交流,在生活上则主要跟自己同住一个套房的四个同学有些交流。

由于四个舍友都是本科生,跟赵山文没有什么学习上的交集,赵山文只是遇到的时候友好打个招呼。五个同学住一个套房,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房间,会发生往来主要是需要使用外面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共厨房。

虽然赵山文年龄比四个舍友大一些,但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赵山文谨小慎微,不知道这个环境是否安全,生怕做什么得罪了谁。

在四个舍友中,相处起来最容易的自然是中国人林渊,都是在外求学的中国人,比在国内遇到的中国人更多了一点亲切感,两人偶尔遇到的时候会交流一下。

一次正在宿舍里做饭时,赵山文突然看到一个满腿体毛的黄发白人从身边走过,吓了一跳,这白人并没有打招呼,好像无视赵山文的存在。

后来再遇到的时候,赵山文主动打招呼“how are you”,这白人只是回应一下,没有想跟赵山文交流的意思,赵山文也不再过分热情。

可能由于语言、文化、心理上的隔阂和年龄上的差距,赵山文始终没有和这个白人舍友好好交流过,基本保持陌生关系状态。

看到宿舍里的香港人,赵山文总想到这是自己的同胞,很想跟他多交流交流,但这同学好像并没兴趣跟赵山文交流,明显是有心理隔阂的。

这香港人会讲普通话,但更倾向于说英语。赵山文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待大陆人的,也许只是由于年龄和兴趣上没有共同点。

宿舍里的马来西亚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讲出一口中国话,赵山文后来知道,他祖上的确是中国人,从福建沿海一带迁居到马来西亚的,虽然从他爷爷开始的三代人都已在马来西亚出生和生活,但到他这一代仍然还会讲汉语识汉字。

赵山文本以为依靠这种关系会产生亲近感,但他彻底想错了,这马来西亚人对中国根本没有认同感,说到中国人甚至有排斥心理,要不提中国还能以普通同学关系交流几句。

可能由于不是同龄人,再加上没有学习上的共同点,赵山文和初到国外遇到的四个舍友都没有建立很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林渊和澳洲白人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基本不在厨房做饭,对赵山文影响很小。

赵山文慢慢发现,宿舍里的香港人和马来西亚人走得很近,两人经常一起做饭吃,每天都在一起打游戏,而且经常是通宵打,赵山文早上起床时看到这两人舍友才刚打游戏结束准备睡觉。赵山文知道国内大学的很多本科生沉迷游戏,没想到来到国外也一样。

在公寓生活期间,赵山文跟林渊和白人、香港人舍友相处良好,即使不热情,也没有矛盾和敌意心理,但和马来西亚人却慢慢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

马来西亚人经常通宵打游戏,偶尔发出较大的叫喊声,影响到了赵山文休息。

另外,马来西亚人和香港人也跟赵山文一样每天都做饭,这样就涉及到公共厨房的使用权争夺,在厨房被一方长时间占据时,就会影响到另一方使用。

这赵山文都能包容,尽量谦让,让他们先做饭,但赵山文炒菜时,马来西亚人经常过来看看,对赵山文做饭指指点点,这让赵山文感动很不适,感觉这人很不礼貌。

赵山文炒菜时会放干辣椒,这让外面的公共空间产生浓重的油烟味,这可能也引起马来西亚人的不满。随着对环境的熟悉,赵山文对几个舍友也不再胆怯,而是强硬起来,由不得被年龄比自己小的同学欺负。

对于周围的人,有的可能你怎么讨好,人家也对你没好感,有的可能你根本用不着讨好,也会对你有好感。在国际贸易系的华人留学生中,张贵和就是一个和赵山文彼此有好感的男同学。

张贵和是读博来到澳大利亚的,比赵山文早来一年多,性格和赵山文类似,比较沉稳内敛,两人聊起来很投机。张贵和后来邀请赵山文去他住的学校研究生宿舍做客,这让赵山文得以进入这片学校经营的宿舍。

赵山文一眼就喜欢上了研究生宿舍的环境,因为张贵和住的平房是个小单间,里面有个人独立使用的卫生间和厨卫设施,这可以避免和别人共用带来麻烦。

研究生宿舍每周举行一次聚餐,给每个住客发餐券,每个住客每月可以邀请一个客人参加,赵山文就接受张贵和邀请参加了一次。

研究生宿舍的聚餐又给赵山文带来了一种生活的新鲜感,这聚餐很像电影《哈利·波特》里的聚会场景,让赵山文仿佛进入了那个魔幻的世界。

听张贵和介绍,研究生宿舍的房租比公寓楼便宜,是很经济实惠的理想住所。赵山文了解了研究生宿舍的环境后,很羡慕张贵和能住在这个环境,希望自己跟何熙的租约到期能申请住到研究生宿舍,在网上提交了申请,期望自己能早点排上。

在出国初期的四个多月里,赵山文努力适应着新环境里的人,谨小慎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虽然也遇到个别让人感到不适的人,但基本保持了人际关系和谐稳定,为学习和研究创造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