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我在各个朝代辅佐昏君 > 第57章 新颖的入股方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永光能坐到尚书之位,当然不是白给,立即明白这其中可能蕴含着绝大的利益。

也不遮掩,当着傅斯年的面就咨询毕自严。

毕自严将情况简单介绍以后,傅斯年继续扩展,把未来即将在大明各地展开的产业化布局,一一向他们两个介绍。

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江南的纺织业、北方新兴的皮革制造,即将在各地同时开业的农贸市场、城镇居民集中处的连锁超市,朝廷牵头的物流公司……

作为户部尚书,毕自严对徐光启那边的进展非常了解,他清楚地知道,大明今年不可能再会为粮食而发愁。

最后,傅斯年总结道:“包括皇室宗亲,未来几年内,凡是朝廷供养的人员,都要在皇家银行进行开户登记。”

“俸禄低,陛下给大家伙儿涨;想增收,可以用田产作为股份,加入到各项产业中。甚至还可以置换海外的田产,兑换比例绝对让大家满意。”

“但若是给了机会不要,还要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甚至占用过多土地影响大明的安危,我傅某人手下万千的缇骑可不是吃干饭的!”

听了傅斯年的豪言壮语,王永光在脑中衡量利弊,而对数字更敏感的毕自严担忧地问:

“这可不是笔小数目啊!海外的土地毕竟不够吸引人,保守估计,大明至少有四百万顷的耕地不在册,那可是四万万亩!”

傅斯年傲然道:“五年之内,我定然将大明的岁入提高到五千万两以上!再说朝廷为何要花钱买那么多地呢?”

“集中屯垦加上良种推广,这五年之内,粮食的价格必定被打到洪武初年的价格,四石米只需一两银!”

“农民收益的缺口,由养殖业或者农闲时的务工弥补,收入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南洋遍地是沃土,也多国人,吸引力早晚会提上来的。”

两位大员此时已经彻底明白,不禁对未来的变革开始憧憬。

若真能实现,大明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将立即扭转。

虽然没经过总结,但他们也能明白傅斯年的操作原理,就是将国内矛盾向外转移。

但这种操作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对外扩张的意识。

傅斯年觉得,大明朝实在是太老实了,就愿意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几乎是历届最不喜欢扩张的一个王朝。

按说大明的外部环境不错,只在北方面对草原民族的威胁,且当时他们早已四分五裂,始终都在内斗。

只不过大明经过短暂的强势后,自永乐大帝以后,版图一直在缩水。

究其原因,是因为朝廷没钱,无力维持远距离的统治。

朝廷施行的策略是重农抑商,但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政策,却使得大明将利益拱手让人。

朝廷抑制商业,不代表民间不需要商品,总会有人去赚这个钱。

还有因为海禁而损失的海关税收,也只不过是放纵了海盗和倭寇。

本该大明朝廷赚的钱,被商人、海盗赚去了。

大明朝廷因为穷,没钱维护稽查部队和海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嚣张。

还有些官员得意洋洋地说,这叫藏富于民……

老百姓得到实惠了吗?受益的大部分是特定人群!

……

傅斯年仔细将这些缘由都讲给二人,就是想让他们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口号喊得再响亮,不如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只要第一批人赚到钱了,后面的人就会前仆后继地往里钻。

不说废话,傅斯年直接给两人上了干货,把皇家海贸集团的账目汇总拿了出来。

“今年的远洋贸易额已经出来了,从下半年开始出航,一共组织了两支大型舰队,总额突破一千万两白银。”

“这其中有一半是本钱,剩下的利润朝廷占一半。而作为本钱的那一半,其实又是朝廷集中采购或者生产的,也含有大约三成的利。”

“海关还要征收一部分增值税,综合计算下来,朝廷占总利润的七成左右。”

海商们大约占了三成左右的利,正好卡在了暴利的起始线上。

十八芝用半年时间,赚取了约三百万两白银,人均超过一百两!

沈连城当初做总旗的时候,一年的俸禄也不过六十两。

“根据派出去搞营销的人汇报,明年依旧是有多少货发多少,大明的精美货物在海外供不应求,各个地区都抢着要。”

“很多时候,货物在马六甲港就被拿完了,根本轮不到再往地中海送。欧洲和阿拉伯的商人们也要追求利益,畅销的货物他们先入手,卖回家乡也有不少利润。”

“两位大人,我给你们算一笔账。从明年开始,海贸集团将快速增长,明年我定的利润指标是两千万。”

“按照十倍估值计算,海贸集团本身可以作价2亿两白银!假设你有一万亩地,作价五万两做为股本加入,那么你一年就能赚五千两白银!”

“更关键的是,随着海贸集团规模的增长,你的股份价值是一直增长的!当海贸集团每年能挣四千万两的时候,你的收益不但涨到了一万两,股本也变成了价值十万两!”

毕自严听得连连点头,拍着傅斯年的手说:“奇思妙想!我这户部尚书的位置该你做!”

为了完全打消他俩的顾虑,傅斯年承诺,今年由他来给二人兜底。若是赚不到约定的利益,或者海贸集团倒闭,傅斯年个人将出资弥补他们俩的损失。

王永光一拍桌子,大声道:“哪有这个道理!这世上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这点胆气老夫还是有的。我信得过傅大人,就照你说的章程办!”

于是,在两天之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诞生了。

王永光和毕自肃各以家乡田地一万亩作为股本,加入了皇家海贸集团。

同时,海贸集团对外放出了大约一千万的股份,只接收以土地置换的形势入股,时间截止到年后的二月二。

只有少部分消息灵通的人知道,这一千万的股份,代表着每年一百万两的收益,是等值土地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