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这句话既是实话,也是威胁。
事至如今,乡绅也不怀疑这句话。
事实上,当抵抗乡绅成为百姓共识,当百姓坚定的认为海老爷能为他们做主的时候,乡绅们就输了。
一切的阴谋算计,都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只会起反效果。
甚至他们还没明白,若是海瑞不能为百姓做主,百姓便会自己为自己做主。
始作俑者是海瑞,可现在的情况,海瑞也无法彻底掌控大局了。
乡绅若再惜财,那就只能人财两空。
现在的淳安犹如火药桶,如浇了火油的干柴,只需一个火星,便会爆炸开来,使得整个淳安陷入一片火海……
当然了,海瑞从一开始就知道会造成这种局势,不过他并不后悔。
正如他所说,他没想过活着离开淳安。
这是威胁,也是实话。
只要摩擦出丁点火花,淳安便是汪洋火海,能烧死乡绅,亦能烧死海瑞。
奈何,人在利益受损时,总会变得短视而愚蠢。
海瑞不愿看到的一幕,到底还是发生了。
在看到百姓讲理,且奉海瑞为青天大老爷之后,乡绅们又开始作妖了。
既然海瑞是你们的青天大老爷,那我们就毁了他。
于是乎,他们自导自演了一场戏,联合本县的恶势力,来了个监守自盗,并栽赃给了受他们压榨的百姓。
当这些乡绅拿着从佃户家中搜到的赃物,送到海瑞面前时,海瑞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同样的,乡绅的死期也到了。
乡绅们以为,此举可以扼杀海瑞的‘青天大老爷’之名,再也无法一呼百应;
如若海瑞强行袒护铁证如山下的‘刁民’,那他一样会丧失‘青天大老爷’之名,怎么选,都是错!
可是他们忽略了,百姓已然看到了希望,并坚定的认为,海老爷可以为他们伸张正义。
刚升起巨大的希望,再经历巨大的失望,百姓会如何?
会拿起锄头!
不过,事实还是要温和一些的,百姓并未立即拿起锄头。
反倒是一些本就没有了耕地,之前还想浑水摸鱼的百姓,看到了发财的路子。
这些人日子不如意,再加上有人明抢在前,心中的恶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索性也去抢。
抢完之后,顺手栽赃给老实巴交的良民。
事情的发展过程与海瑞所想有出入,事情的发展结果,却是与海瑞所想如出一辙。
淳安乱了。
百姓造反了。
不过,造的不是官府的反,而是乡绅的反。
起初还算克制,只抢财物,并不伤人,可随着事件愈演愈烈,还是上升到了伤人、杀人。
虽然是乡绅先下的死手。
当然了,乡绅杀人也是事出有因。
可话又说回来,是他们自己将自己推到了断头台……
海瑞没时间纠结对错,在得知乡绅作死的第一时间,就命戚继光的亲兵去杭州求援,同时,急急赶往本地卫所,积极平息祸乱。
可火势一起,救火却不是分分钟的事。
百姓被欺压了太久。积攒了太久的怒火,顷刻间燃烧起来,可不是说灭就能灭的,从众心理,再加上不知边界的反扑,哪怕是名声还不错,对百姓还算温和的乡绅,也一样被裹挟了进去。
大明太平了太久,久到没有人相信如此盛世之下,还会有人造反。
毕竟,虽然许多百姓生活不如意,但最起码的温饱还是能保证的。
能吃饱饭,谁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可这些既得利益者却忘了,当严重不平衡的怒火被点燃之后,就没人去冷静的思考得失了。
自昔年永乐皇帝即将迁都顺天时,发生唐赛儿叛乱之后,大明再一次上演了百姓暴乱!
之前那场空前大地震,都没有发生的事,在相对富庶的江南一隅,发生了。
对上位者来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可它就是发生了。
来自底层的怒火,来自底层的力量,是那么汹涌,那么澎湃。
上位者口中的愚昧百姓,再次让他们见识了愚昧百姓的力量,有多么恐怖。
海瑞的应对异常及时,戚继光也在第一时间选择了相信海瑞,亲自带上部下前来平息动乱,可当他风风火火赶到淳安县时,仍是被惊到了。
百姓竟然真的造反了。
就这么……造反了。
虽然造的是乡绅的反。
卫所兵都是泥捏的,根本不济事,幸赖海瑞这个人说话还好使,暴乱中的百姓还认可他,幸赖杭州离淳安并不远,事情还远未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就是短短数日的功夫,以淳安县衙为中心,方圆三十里内的乡绅,大多都落了个家破人亡。
戚继光第一时间找到海瑞,详细询问了下当下的情况,而后立时做出决断——镇压,却不能杀人。
百姓的怒火已经燃了起来,如若朝廷的官兵杀人,那便是告诉百姓,横竖都是一死。乱子只会越来越大,只会完全不可控,甚至这把火会烧到隔壁县。
戚继光手下的这些兵,可不是卫所兵能比的,在他们的鸳鸯阵之下,暴乱的百姓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由于官兵镇压的同时,一边还许诺,朝廷并不会治他们大罪,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
可即便如此,暴乱从开始,到结束,也足足持续了十日。
这十日间,死去的乡绅,乡绅家眷,以及百姓,足有三百余人。
而参与其中的百姓之多,注定了朝廷没办法一一追究。
这种情况,戚继光也不敢上纲上线的个个追究,只抓了数百领头人,且也没定罪,只是暂时羁押。
忙完这些,无论戚继光,还是海瑞,都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感。
二人也终于有了交流的时间。
戚继光瞧着海瑞,愤怒之余,又升起一抹敬佩,末了,只化作一声叹息:
“淳安发生了如此大事,即便与你没有直接关系,你亦难辞其咎,何况……此事完全因你而起,我救不了你,想来,也没人能救得了你。”
海瑞微微颔首:“下官明白,此次皆是海瑞一人之过,辛苦戚将军了。”
“你似乎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海瑞默了下,道:“还是有些愧疚的,不过我并不后悔。”
“不后悔?”
“不后悔!”海瑞说道,“官吏乡绅傲慢了太久,只以为百姓有活路,便可以随意欺负,该改一改了。”
“我大明立国近两百年,至今已历十一帝,历代皇帝能力强弱不同,国力提升也有所不同,可大方向上总归是越来越好……”
海瑞叹道:“近两百年的发展,百姓理应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可富裕的果实,大多却被这些地方上的乡绅、官吏,给摘走了。倘若再如此下去,终有一天,将不再需要海瑞引导,将不再局限于淳安一地,百姓亦会造反,造乡绅的反,乃至造大明的反。”
“当然了,朝廷可以镇压,可有一就有二,镇压一次,镇压两次,随着暴乱的扩大,朝廷收入定会锐减,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海瑞吁了口气,苦笑道:“不瞒戚将军,我从一开始,就预想到了这个结果。”
戚继光怔然,一时不知该如何开口。
半晌,
“唉,如若永青侯在,或许能保你一命!”
海瑞诧然:“戚将军也知道永青侯?”
戚继光更惊讶:“海知县也知道永青侯?”
大明不止一个永青侯,可二人都知道对方口中的永青侯是李青。
二人对视片刻,不约而同的露出笑意。
戚继光惋惜道:“可惜,永青侯并不在大明。”
“如若海瑞能以一条命,换得大明诸多乡绅的收敛,换得朝廷和皇上的警醒,死亦何惜?”
海瑞轻轻叹息,“都说百姓愚昧……即便百姓愚昧,可愚昧也是一种力量,恐怖的力量。历来王朝覆灭,无不是最底层的百姓出力最大,我朝太祖亦是布衣出身,可现在……似乎所有人都忽略太祖是布衣出身了。”
这话什么意思,戚继光自然明白,不过他并不想深谈,揶揄道:
“怎么,以为自己死到临头,什么都不避讳了是吧?”
海瑞笑了笑,不作解释,他躬身一揖,请求道:
“暴乱虽被平息,但百姓还需安抚,还请戚将军给予下官方便,让下官安抚百姓,以防再生暴乱。”
戚继光颔首:“朝廷还没治你的罪,你现在还是知县,知县行知县职责之事,本官自不会干涉。”
“多谢戚将军。”海瑞又是一揖,转身便走。
“海知县留步!”
海瑞止步,回头望他。
戚继光沉吟了下,说:“你可能还不知道,朝廷已经派锦衣卫指挥使,就你鱼肉乡绅,就我放纵于你,就沈巡抚僭越,展开了调查。”
海瑞不以为意,他都做好槛送京师砍头的准备了,哪里还会在意这些。
戚继光说道:“我会与沈巡抚去一封信,经由他,转交给陆指挥使,争取让陆指挥使亲自押送你回京师听候发落。”
海瑞怔了下,迟疑着说:“戚将军的意思是……海瑞或可一生?”
“希望不大。”
“多谢!”海瑞又是一揖,匆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