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唐潜龙 > 平康建邸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b>

李药师虽有四百户实封食邑可供役使,但考虑农时,一时不予差遣。

李德謇则在陆泽生指导之下,开始搜集营造所须的材资。

然而这年夏季,山东诸州大旱。

关中虽未成灾,却也受到牵累。

秋季沿边诸州霜害秋稼,关中再度受到影响。

双重的天灾,渭水流域虽都不是主要灾区,但两者重迭之下,却让这自古即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美誉的八百里秦川,严重遭受殃及。

入夏之后,李药师已命李德謇增加庭园中轩阁亭台的规画。

李德謇不解,而父亲不说,他只得去问母亲“阿娘,如今天灾频仍,咱们营建宅邸,应当更为简约才是。爹爹怎地原本要求素朴,此时却反其道而行?”

出尘只说道“你爹爹行事,必有其深意。咱们虽然一时不解,日后当能明了。如今你只须依你爹爹之命放手去做,无须多虑。”

庭园,后世称为园林,隋唐时期则称“山池院”,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精髓特色之一。

早在殷商姬周,已有苑囿池沼。

及至秦汉,这类建设已不限于帝王宫禁,而开始出现少数私家园林。

魏晋时期,山水诗人、清谈隐士更将庭园的风貌,从传统的对称庄严,带往自然随性的韵致。

初唐山池院的规画,虽尚不如两宋明清成熟,却已和合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医家“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的精神,展现出天人合一的格局。

初唐赋役施行租庸调制。

李药师的四百户实封食邑,依律应在秋收之后,向他缴纳粮食布帛。

然而这年秋季歉收,不少人家甚至难以餬口,哪有能力缴纳粮食?历朝历代每逢荒年,人民无以为继之时,大约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贩儿鬻女,二是贱售农地。

如此一方面损失丁口,渐至无人种田;另一方面损失农地,渐至无田可种。

长久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终究造成民变,导致亡国。

然则贞观一朝,君臣励精图治。

对于夏季山东大旱、秋季诸州霜害秋稼,皇帝一方面开仓赈恤,另一方面免除租赋。

领有实封食邑的朝臣,包括李药师,大都上行下效。

李药师则更进一步,秋季农闲之后,他开始大兴土木,营建自宅。

出尘立即明白夫婿深意,笑道“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尚书大人已然『远其兆』,想来必也『重其赁,徐其日而不趋』?”

这里所引,出于《晏子春秋.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

所谓“重其赁”,意为提高匠人的工资;“远其兆”,意为增加营建的工程;“徐其日”,意为放缓修造的进度;“而不趋”,意为也不催促完成的日期。

如此,灾民能有收入,家户得以维生。

后世“以工代赈”的概念,即源自于此。

此时李药师颔首“的是。”然又笑道“仅止于此?”

出尘略为寻思,笑道“是了。当初退让门楼高度,更有远见。日后无论何人,寻常路过,触目所及,首先便是较同侪略低的门楼。如此先入为主,其后入内,纵使见到重重院落、迭迭山池,也不至于另生他想。”

李药师舒扬欣悦,徐缓展臂,轻柔将爱妻搂入怀中。

时序进入贞观二年。

开春之后,内阁人事又有一番异动。

长孙无忌自请去职,史书记载的原因,是他于公于私皆与皇帝过于亲昵,非但朝臣侧目,他自己也觉不妥,固求逊位。

长孙皇后又为之力请,李世民只得允准。

于是长孙无忌卸下尚书右仆射的职事官位,成为开府仪同三司,更能将时间精力专注用于制订律法。

他以《武德律》为基础,至贞观十一年将《贞观律》编定完成。

其后又在唐高宗永徽年间重修,撰成《永徽律》,并在律条之后附上注疏。

后世将《永徽律》与注疏合称为《唐律疏议》,这部律法完善结合华夏文化中的“礼”与“法”,其影响之深远,不但及于两宋明清,延续至今,甚至广及于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

此乃后话,且说当时……

月前左仆射萧瑀遭到黜免,此时右仆射长孙无忌又已去职,大唐中枢居首的两席宰辅之位,俱皆悬阙。

皇帝以兵部尚书杜如晦检校侍中,然因吏部尚书杜淹患疾,又以杜如晦兼摄吏部。

此时天子仍在东宫作息,因此仍以兵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

与此同时,皇帝并以刑部尚书李药师检校中书令,仍兼领太子左卫率。

杜如晦、李药师二人原有参图国政之衔,此时非但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更是朝中兼职最多的阁员。

然而李药师不只成为正职宰相,他很快又要再度将兵,“入相”的同时,亦且“出将”。

只因过去这年秋冬,大唐固然霜害秋稼,关内旱荒;突厥更遇寒灾,平地大雪数尺,羊马多遭冻死,人民饥馁萎顿。

颉利可汗担心大唐见其国力疲弊,惟恐竟要乘机兴师北上,因此以会猎之名,率先领兵进入马邑境内。

远自战国时期,赵国将马邑纳入版图以来,这里就是中土、北狄相争之地。

历经嬴秦、两汉、三国、两晋、北朝、杨隋,直至初唐,依然未曾稍改。

此时颉利虽然声言会猎,贞观君臣却很清楚,他其实是在两国交界之处设置军备。

于是李世民遣鸿胪卿郑元璹出使突厥,核实消息。

游牧民族国运之兴衰,端视其羊马之多寡。

郑元璹来到塞外,但见其部民饥畜瘦,乃是将亡之兆。

他回朝禀报,认为突厥已然日薄西山,谅其所余岁月,不会超过三年。

朝臣中也颇有人建议,乘突厥疲弱之机发兵袭击。

然李世民并未采纳,而说道“不过年余之前,朕才与突厥结盟,如今反复背弃,是为不信;因彼人之灾为己方取利,是为不仁;乘彼人之危为己方取胜,是为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