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新水浒之心 > 第一百三十八章 铁浮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人说古代封建社会铁甲的最高技艺顶峰就是板甲,甚至是宋代的铁扎甲,都是不完全正确的。

至少布面甲从防御冷兵器效果,再加上制作的简单和成本低廉上,也就是性价比上,就完全压过了以上两种盔甲,因为可以大面积装备士兵。

否则蒙古人西征时,也不会装备大量的布面甲而征服了大半个世界。记忆中欧洲君主在写给教皇信中还特意提到,说那些蒙古人在布衣内缝上了铁甲片,迷惑了我们。

如果宋代的铁扎甲真的那么好,蒙古人不会不借鉴,而相反的是,蒙古人从欧洲回来后,却又学习了欧洲的布面甲,大力改进自己原始的布面甲,使其更加精良,一直延续到大明和后来的清代白甲兵所穿的重甲。

事实证明,上好的布面甲,防御效果并不仅限于火器,对冷兵器一样适用,灵活性甚至更胜板甲,只是要追求外表华丽,那制作起来也麻烦些,给士兵装备则不用考虑这些。

所谓布面甲其实很多就是中型胸甲,与板甲的区别是省略了四肢防御,只保留了重点部位的防御,造价和制作时间都大大下降。

它与纯棉甲也不一样,布面甲是麻布或者棉布内侧镶嵌缝上铁甲片而成,不但穿着舒服而且能遮蔽结合部,以免暴露甲胄的弱点;而棉甲是指的没有铁甲的纯棉布甲,也对弓箭具有一定的防御效果。

后世有人做过实际测验,精心打造的纯棉甲,其防御效果跟硬皮甲几乎相仿,这大概就是凯夫拉装甲的最原始理念,就是防弹衣,利用棉花分子结构紧密排列有弹性的特点,阻止和减缓外力的深入。

板甲、布面胸甲和棉甲,在欧洲就是对应了骑士、职业士兵和农兵,这三种等级的装备。

板甲太贵,棉甲太便宜,布面胸甲是性价比最高的,于是蒙古人将布面甲讲过自己的改良又推广全军,再结合大金国的铁浮屠,改善了原有铁甲,这几乎就是后来明代的重型甲胄的雏形,当然铁浮屠还包括具装马甲部分。

而到了清代,由于火器的出现,又将布面甲、纯棉甲进一步发展。

王定六在这个时代做的布面甲,既不同于欧洲的布面胸甲,也不是重型板甲,而是借鉴了蒙古人在一百多年后,改进的布面甲的思路,主要针对普通的士兵装备,又结合了欧洲布面甲以及明代布面甲的优点,去掉不必要的零碎装饰,简约但却灵活实用。

之所以非要用到棉花和棉布而不是麻布,则是因为这种布面甲糅合了纯棉甲的功用。

这种布面甲上衣采用两当式结构加棉袖披膊,甲衣直到腰部,骑兵甲到肚脐以上,棉袖披膊内和甲裙内缝有长条形甲片,头盔以及内加铁片的护颈,全身下来共有六百余片铁甲片。

全身最大的甲片就是前后心棉甲内缝制的八寸直径的护心镜,上衣其他肋部和锁骨部位的空隙,则采用三寸长短的百余片甲片,上下压覆或左右压覆来填补,这些甲片都是缝在两层棉甲中间内。

棉甲的棉片制作,需先将数斤棉花放入做好的模具,浸水之后反复模压,而后以麻线网缝制成薄片,以日晒不膨为合格标准,反复压制。制甲衣时,以成型棉片数张裁剪叠加,分别缝制上衣、棉袖披膊、腿裙、护腋等组件,再构成一领全甲。

所有棉片总共需要棉花八斤,再与五层的棉布和最外层麻布缝在一起,中间再缝上铁甲,全部重量二十斤左右。

头盔借鉴普鲁士的样式,椭圆形正面带三寸宽帽檐,低头可以防御弓箭流矢,再加上直盖到眼部的顿颈,共六斤重,全身二十六斤左右。基本上效果与后世精锐八旗清军装备的棉铁甲差不多,却更轻,这指的是清初可不是清末。

作为将官的甲胄,王定六采用蒙古人改进的铁浮屠。

实际上从南宋开始,宋军就已经不得不抛弃了北宋扎甲的浮夸作风,从留下来的图画中就不难发现,南宋时候的甲胄已经接近后来的蒙古和大明了,只是可惜仍然没有铁甲出土,只有皮甲和纸甲。

将官的铁浮屠也就是改进后的铁扎甲,总共需要一千两百多片甲片,基本都采用横向排列,组成上下压覆的硬扎甲,除了上衣和甲裙,披膊之外,还加上了小腿护甲,护肘、护膝,头盔与士兵一致,顿颈更厚,全副武装后只留下眼睛部位一道缝隙,显得诡异、凶狠而十分实用,就是不太符合大宋目前的审美。

总重量四十斤,比大宋目前的步人甲轻了近二十斤,但是灵活性、防护性却要强很多,骑将也可以使用,不仅限于步下。

两种甲胄的头盔和前胸、背后部位都设计了护心镜以及棉片加厚处理,防钝器打击能力大增。当然这一切的设计,都要基于炼制出脱硫的坩埚钢铁,如果还是用大宋目前的炼铁水平,恐怕抗击打能力就有了疑问。

王定六将纺织作坊放在王家庄中心位置也是为了保密,但制作这些甲胄,还是在内庄进行,私造铠甲可是死罪,这也是他万分小心,不敢轻易扩大冶炼作坊的原因。

实际上不仅是纺织和炼铁作坊,肥皂、白糖作坊的人也都必须是王家终身家仆出身,他可不想将核心机密这么快流出去。

尽管有后世的古代铁甲制作还原经验作为指导,布面铁甲制作还是有一定难度,更别提铁浮屠扎甲,这些家仆没有制作的经验,毕竟不像王定六有后世完整的记忆,只能慢慢摸索。

原本欧洲的布面胸甲,后来到了大航海时期由于水利冲压出现,得以大批量生产,减少了时间和成本,可王定六想了想,还是决定不搞水利冲压,那种技术很容易泄露出去,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还是根据现有的工艺改良最实在。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工匠太少了,坩埚冶炼是这些铁匠们从未接触过的技术,得反复的摸索,打制甲片这速度可就慢了。这两个月下来,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