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臣杨亮节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刚一见面,杨亮节就五体投地大礼参拜,搞的小皇帝一愣。

“免礼,平身。”赵昰扶起国舅,说道:“卿镇福建有功,如今归来,朕甚是欣慰。”

“陛下谬赞,臣惭愧。”杨亮节掩面。

他要是有功,苏刘义不至于去,他也不至于领兵归来。

赵昰放开杨亮节,看向身后的五千军兵。

因为走陆路而来,各个风尘仆仆,却是昂首挺胸,士气可用。

小皇帝走到近前,说道:“诸卿心怀忠义,北上勤王,朕甚是感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诸军齐呼,声势浩大,能看出苏刘义把这些兵训练的不错。

呼喝次第平歇,赵昰继续说道:“鞑虏肆虐,生民悲泣,江山沦丧,社稷颓唐。

卿等持兵戈,临剑矢,保乡梓,护父老,解民倒悬,恢复故土,皆国之干城,朕之腹心也!”

“愿为陛下效死。”诸军再喝。

“恢复江山,中兴社稷,仰赖诸卿之力,请受朕一礼。”说完,赵昰躬身行礼。

轰,全军跪下,再喝道:“臣定肝脑涂地,不负陛下重托。”

“君臣共勉。”赵昰结束了训示,让大军回营。

皇帝没有拍屁股离开,而是随同入营,陪着大家吃了顿饭,又是一阵感动。

以前是粮饷买命,现在粮饷不足,只能皇帝亲自抚慰示恩。

待到傍晚,全军安顿,赵昰才回转行在,杨亮节要去拜见杨氏,一起随行。

路上,赵昰问起了福建的情况。

“秋收之后,福建上下欢欣鼓舞,皆称颂陛下仁政,甚至有立生祠供奉者。

然地少人多,粮食不敷用,百姓依旧困苦,地方用度亦不足支应。

臣惭愧,不能镇压豪强,叛乱迭起,幸得苏刘义有干才,到任后剿抚并举,各地快速平定,时至今日,唯有些许隐藏深山中,难成气候。

如今民间交易兴盛,商旅往来不绝,想来可补不足。”杨亮节说道。

赵昰问道:“福建移民如何?”

“应者寥寥。”杨亮节说道:“故土难离,无可奈何。”

赵昰道:“向日随从者皆已南下,扬州移民亦将完结,流求仍是空旷,当想办法招揽福建无地少地之百姓。”

办法嘛,大家都在想,但是百姓不愿意搬迁,又能怎么办呢?

闲话中到了寝宫,兄妹说了一番话后,杨氏留兄长一起吃饭。

看到简单的四菜一汤,杨亮节忍不住感慨道:“陛下饮食不如宁王多矣。”

赵昰问道:“三郎饮食如何?”

“额……”杨亮节支支吾吾的,不说话了。

“舅父但说无妨。”赵昰追问。

杨氏说道:“兄长直言。”

杨亮节说道:“自太后回转,俞如硅奉宁王甚厚,一日三餐,非八碗八碟不可,未尽之食,尽皆倾倒,糜费甚多。”

“钱从何来?”赵昰问道。

杨亮节说道:“宁王监国,自有甘心孝敬者,倒也不曾滋扰本地,因此无人上奏。

唯可虑者,其不爱读书,日日遛狗斗鸡,只恐日后难成大器。”

在赵小大结婚生子之前,赵小三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继承人,实质上的皇太子,自然是有人愿意投资的。

奇货可居嘛。

如果说秦襄王故事太远,本朝也有成例。

哲宗元符年间,蔡攸监裁造院,当时宋徽宗赵佶还是端王,须得按时参加朝会。

蔡攸上班的时候赵佶下班,于是他算好时间制造偶遇,每次都下马拱手立在一边,谦恭有礼,观之可亲。

赵佶就问左右那家伙是谁,左右说是蔡承旨(蔡京)的儿子,便在心中暗记其人。

后来赵佶登基,对蔡攸十分宠爱,再三提拔,直至开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

蔡攸当时就知道赵佶能当上皇帝嘛?并不知道,不过以小博大嘛,值得尝试。

赵昰说道:“若孩儿不幸,三郎当克继大统,岂可不学无术耶?

向日温州不安,为免国祚中断而送至福州,如今温州远威胁,当接回,孩儿亲自管教。”

杨氏说道:“只怕外间非议大哥苛待兄弟。”

赵昰说道:“长兄如父,舍我其谁?即便三郎继承不得皇位,亦需做个贤王,绝不能如同父皇一般荒唐。”

生活铺张无所谓,反正有冤大头,不学无术就不行。

万一赵昰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赵昺又成了宋度宗,只怕都坚持不到崖山。

杨亮节说道:“臣亲自去接,定保宁王安然回转。”

赵昰点头,道:“如此便有劳舅父走一遭。”

“向日归来匆忙,未及带清芝,如今一并接回。”杨氏想了想,又说道:“我亲自走一遭。”

赵昰劝道:“来去千五百里,舟车劳顿,实无必要。”

“非为接人,实是巡查地方。”杨氏说道:“大哥不宜离开,我只好代为巡视,终归能安定地方人心。且时进八月,天气稍凉,正好行路。”

赵昰想了想,同意了老娘的提议。

福建两广江西都是重新收回的,虽说地方治理的不错,不去亲眼看看终归不放心,而且在民间没有存在感。

皇帝走不了,太后走一趟也行。

而且一天天宅着也无聊的很,出去走走也好。

母子商议既定,赵昰对杨亮节说道:“有劳舅父领兵随侍。”

“份内之事,何言辛苦。”杨亮节说道。

三人又商量了行程后,赵昰说道:“舅父匆匆归来,未及与三位兄长相聚,实在遗憾。”

“公务为要,来日方长……”

杨亮节没说完,宫女进来,道:“陛下,太后,县子杨世昌、杨世隆请见。”

没说的,立刻召见。

兄弟俩进来,立刻大礼参拜,赵昰杨氏免不得安慰两句。

没与杨亮节说话,杨世昌先汇报工作,说道:“臣此去广州,购得硝二千五百斤,硫三千四百斤。

为长久计,委托海商于海外收购,只恐走漏消息,不敢声张,仅仅委托数人。

其后于沿海各州皆如此行事,总计得硝七千八百又二十一斤,硫一万零六百斤,耗钱三千六百一十二贯。”

杨世隆去的江西,只买回来三千多斤硝,至于随船北上的杨世耀,尚无消息。

赵昰抚掌笑道:“如今前线焦灼,二位兄长可谓及时雨也!”

杨世昌回道:“臣文不能安民,武不足上阵,唯有奔走东西,不值一提。”

“大兄谨慎细致,能托付大事,岂可自轻耶。”赵昰说道:“相聚不易,且归家,明日细说不迟。”

尽管恨不得原料立刻化作天雷送到前线,赵昰也知道不能太黑心。

老杨好不容易回来,马上又要离开,总得让人家团聚。

离开行在,父子三人问了近况后,杨亮节说道:“前线焦灼,岂可虚耗时日?尔兄弟速去制造火药供应各军。”

“父亲放心,孩儿立刻去办。”杨世昌当即应下。

做为头号外戚,杨氏父子与国朝休戚与共,自然想抓紧一切时间加班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