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红楼贾兰:今晚省亲,要不要逃? > 第二七七回 嬷嬷旧事 浮想看《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七七回 嬷嬷旧事 浮想看《书》

鸳鸯说得不错,贾兰身边确实缺少几位足以撑起场面的嬷嬷。

受此提醒,晴雯啊了一声:“我竟忘了这点,还是鸳鸯姐姐眼尖儿!”

晴雯目光朝向贾兰,脱口而出:“这么久了,我竟没有发觉公子身边少了几个嬷嬷,连奶嬷嬷也没有!”

这事也不是她刻意遗忘,从前贾兰住在关城小院,那院子极小,晴雯带着龄官还有两个北庄来的小丫头,再加上几个粗使婆子,人手便已经足够。

晴雯管起事来自然比不上袭人,可自打跟着贾兰到了关城的小院后,她的性子也收敛了不少,把院子打理得整整齐齐。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初晴雯差点被撵出贾府便是因为宝玉的奶嬷嬷在王夫人面前拨弄是非,虽说被贾兰伸以援手并且一再开导,但晴雯潜意识里仍旧对嬷嬷一词颇有些抗拒。

有意无意地,出于内心的抗拒,晴雯自然而然地忽略了这个问题。

鸳鸯看着她没好气道:“你跟着兰哥儿这么长的时间,居然到今日才发现?”

或许是觉得这句话重了些,鸳鸯稍稍一顿,将语气放缓解释着:“你看家里姑娘哥儿们都有奶嬷嬷,从前宝二爷身边更四个之多,兰哥儿这边没有不应该是一眼就能看出的么?

这些嬷嬷婆子,第一要点就是要找些用久了的老人,能不能干且先不说,最起码知根知底。

兰哥儿院里的嬷嬷都是珠大奶奶家里的,可靠是可靠,但年纪大了,万一哪天急需,就缺人了……”

晴雯嘟起嘴来不吭声,这事儿确实怪她,虽说平素晴雯性子是个嘴上不服输的,可她也明白对错,不会强行辩解。

鸳鸯看着晴雯垂下头嘟起嘴的样子,忽然想起什么,忽叹了一声,轻轻地对她说道:“你心里有芥蒂,然而这人嘛,有她和没有她毕竟是两回事,哪怕是个贪财的也无妨,最起码看清了此人,比那些不知深浅的好多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怪晴雯,是我疏忽没有和她说……”贾兰此时开口将责任揽了过去。

说起来,这事儿本就透着一阵古怪,他自己也没见过自己奶嬷嬷。

李纨只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差人给送去一份礼,全然没有来往,晴雯本身就是大大咧咧的,肯定不会留意。

贾兰一开口,反倒触动了晴雯的愧疚让她主动开口认错。

“没事,既然鸳鸯姑娘发现了问题,不知鸳鸯姑娘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贾兰安抚住晴雯,别过头来笑着问道。

“若是兰哥儿不介意,府里倒是有些……”

话刚说一半,鸳鸯忽然打住。

她猛的反应过来,眼前的这位不是他人,而是极有主见的贾兰,自己初来乍到就对其身边的人指手画脚,会不会犯了忌讳?

一时间,鸳鸯有些迟疑,不知有些话该说不该说。

若是从前,鸳鸯自问可以坦然面对,可今日看过账册被贾兰创下的事业震惊过后,鸳鸯觉得自己的底气越来越弱了。

见鸳鸯不说话,贾兰便开口:“我身边确实缺了几个得力的嬷嬷,鸳鸯姑娘若是真有什么好的人选,尽管说来便是。”

他知道鸳鸯素来得体,自然放心。

贾兰清澈的目光让鸳鸯俏脸微红同时心中暗骂自己多心,忙收敛表情说道:“府里倒是有几位嬷嬷或许可用。”

“府里的嬷嬷?”晴雯奇怪地问:“府里的嬷嬷大都是各位太太的陪房,要么就是府里老人,还有哪些嬷嬷?”

鸳鸯笑道:“府里确是没有,可老太太手下却有几位。”

原来贾母当年嫁入贾府也曾从史家带过来几位嬷嬷,随着年岁渐长以及贾母在家里地位稳固,这些嬷嬷都已告老返乡,不过其中有几位嬷嬷本是史家收养的孤儿,贾母怜惜便将这几位荣养在自己陪嫁的庄子上。

这几个嬷嬷都有儿有女,成了贾母庄子里的管事,逢年过节也会来府里拜见老太太。

“听老太太说,这里面有几位也是当年她一手调教过的,也算是懂规矩的,而且年龄正好合适。”

贾兰恍然,原来是老太太的人。

“老祖宗的人,自然是信得过的,鸳鸯姑娘且带几位过来容我考察一番。

不过鸳鸯姑娘,话说在前头,我不太喜欢那些喜欢嚼舌头的……”

鸳鸯点头应是:“兰哥儿放心,宁缺毋滥我也是晓得的。”

送走鸳鸯,与晴雯和龄官说了一番话,贾兰便又开始看起书来。

此时的他早已渡过了靠题海战术来应试的阶段,坊间那些《大题文府》、《小题文府》还有《策论渊海》之类的他都看完了。

其中确实有很多名家名篇,但自去年中举,贾兰就很少再看这些书。

李玄着曾说过,以贾兰的才学考上进士几乎不是问题,但要状元及第却不太容易。

老山长认为贾兰尚未真正形成自己的文风,虽然写出过不少好文章,但很多时候匠气过重,明显在模仿前人,雕刻的痕迹过重。

转眼又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分。

看着书案上摆着的《尚书》,贾兰浮想联翩。

这是他所治本经,来来去去翻了许多遍,今日再读,却另有一番体会。

首当其冲的就是《尧典》,这是《尚书》的首篇。

古人很讲究挈纲提领,首尾该贯,所谓千言万语,必有大体,必有要妙。

《论语》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突出了全篇以言晓人的风格。

《春秋》开篇“元年春王正月”尽显其微言大义,单单“王正月”三个字公羊、谷梁学派流传下来的注疏足足十几万字,要知道,《春秋》才一万多字。

那么《尚书》开头说了什么呢?

说了开天辟地。

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此后长编大论地阐述如何“历象日月星辰”: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昴……

简单的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过星象变化来判断季节更替。

然而就是这么一段,放在后代却是铁一样的证据,证实了华夏五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