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棣造反了,公开的向朝廷宣战了,并且打出的旗号是奉天尽难,这相当于狠狠的甩了朱允文的一个耳光,换谁谁也能以忍受,坐拥天下的建文皇帝朱允文,自然也无法接受,就在他善意用谁去讨伐朱棣的时候,朱棣也开始了宣读檄文,以求让自己的造反更加的正义一些。

朱棣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个皇帝,有人认为他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是一代明君圣主,也有人评价他谋逆篡位,杀人成性,一代冷血暴君。历史对人的评价是很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客观事实,历史评价却经过人的思考和加工。《明史》中记载朱棣的靖难檄文,称:夫昔我皇考广求嗣续,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绝灭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孙,须几何时,已皆荡尽。我奉藩守分,自信无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于怀,彀满以待,遂造显祸,起兵见围,骚动天下,直欲屠戮然后已。谓以大义灭亲,不论骨肉,非惟杀我一身,实欲绝我宗祀。当此之时,计无所出,惟欲守义自尽,惧死之臣,以兵相卫,欲假息须臾,然后敷露情悃,以祈哀愍,冀有回旋之恩,滂沛之泽。书达阙下,左右不察,必求以快其欲。

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因对建文帝削蕃制度不满,以奉天靖难之名,发起靖难之役,起兵造反,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城,南面称帝,建文帝一把火烧掉皇宫,下落不明。

有学者指出,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对治理较好的一个时代的赞誉”,“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二是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在经营边疆和抵御外患上功业卓着,虽兴办浩大工程而财力不绌;三是在文化建设上卓有成就”,“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永乐朝都完全具备”,“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还有学者指出,“明代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政治裂变:一次是建文元年(1399)发生的‘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成功地实现了皇位更替,开创了新的时代”。朱棣死后庙号本为“太宗”,至嘉靖十七年(1538)改称“成祖”,世宗君臣赞其“再造之功,同于开创”。

还有的学者,评价朱棣: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评价相当高,但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远不及唐太宗、宋太祖,主要原因,还在于他的政权是非法行为,造反得来的,他所谓的靖难、清君侧,无非是为自己的篡位找到师出之名,虽然后来他大修文治,继位之初,就号召天下文人士子,编撰《永乐大典》,囊括了当时全国的所有图书,至今仍是文学界的瑰宝。

当然,朱棣的残忍和血腥也是造成身后争议的主要原因。建文朝忠贞老臣,如方孝廉、铁铉、黄恩泰等,因不肯降服,都被朱棣处以极刑,株连九族,方孝廉甚至被株连十族。朝鲜历史记载,他曾因为心爱的妃子被杀,活剐三千宫女,虽说有抹黑之嫌,但也从侧面印证了朱棣的残忍冷血。

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经营南海,占领

安南,设立远达南半球的旧港宣慰司。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恢复并正式建立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及紫禁城等。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个人文治武功,文韬武略,一方面开创了大明的霸主时代,另一方面亡国祸根也从他的时代种下。内阁制度的建立,没有制约和约束,导致后期内阁专权,信任太监,重用宦官,导致明朝后期滋生多位弄权干政的太监,刘瑾、王振,祸国殃民,天启年间着名的反派太监九千岁魏忠贤。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他所处的环境,背景,历史事件,历史功绩综合结论,对永乐大帝朱棣,同样如此,即使他的皇位得来的不光彩,但不可否认,在他的统治领导下,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实力大大提高,历史功绩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朱棣先生,浊流一杯,敬您开创盛世……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

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

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鉴予心。

译文: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皇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遵法守其本分。

今幼主嗣位,信任奸臣,兴起大祸,屠戮我皇家诸人。我父皇母后得有天下创业艰难,封藩建国诸皇子,藩屏守护天下,传承子孙万代,直至破灭。皇天后土,都所见证。

《祖训》说:“朝中无正直之臣,内有奸恶之辈,(藩王地方)必领兵讨伐这等奸臣,以清理君王身边之恶流。”

今大祸逼迫我自身,我本想求死,但不得已起兵。

忠义之士与奸恶之徒,不共戴天,必定奉天命行讨罚,以安定天下社稷。天地神明,可以昭示我心。

文中事: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乘势而起,扫平群雄,北驱蒙元,建立明朝。天下初定后,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新肇国家,便大封宗室二十五人为藩王,驻守各地,以屏守国家。藩王虽无封地治权,但有护卫兵士,少者有三千,多者上万,以驻守北方边关的九位边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犹重。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以皇太孙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发布太祖遗诏,令诸王留于封地,不得赴都吊丧,甚至燕王朱棣已经前来奔丧,却被令其返回,导致诸王不满。

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允炆是诸王之侄,继位后感各叔父势力难制,诸王拥有兵将,构成威胁,便有削藩之意。于是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开始削藩。

——建文元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京师;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诸王为之惊惧。

——十二月,为防燕王谋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亲王被削藩,或贬或死,明白难逃此劫,遂先装病,使建文帝放三子回北平,又装作精神失常。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密奏朝廷“燕王无病”,被发觉。而朱棣入京师奏事的使者,被齐泰审讯,供出异状。

——于是建文帝下密旨,令张昺、谢贵捕燕王幕府僚属,张信捕燕王本人。但张信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僧人姚道衍等谋划举兵,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将张昺、谢贵擒获,并连同葛诚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城。

其后,燕王召集将士,誓师起兵,引朱元璋《皇明祖训》,指出可以“朝有佞臣……藩王可勒兵清君侧”,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直指诛国君身边齐泰、黄子澄等,谋害皇室亲族的大臣。

——自称“奉天靖难”。“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即为“平定国难”指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之意。

本文便是其时朱棣誓师,对将士官兵所说得誓师之文。

其文言,自己乃太祖高皇帝、慈高皇后嫡子,皇家至亲。一直循法守分。但幼主临位,信任奸臣,大肆屠戮诸王,自己遵祖训,不得已起兵,靖难清君侧。

其后朱棣,夺取幽燕,击败耿炳文,大胜李景隆。守北平,袭大宁。长驱直下。

而朱允文的朝廷也立即开始了非常快捷的应对和安排布置。自古藩王造反基本上都是赔本生意,风险大得离谱,但是很多王爷们依旧前仆后继。那么藩王造反成功的有几个呢?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造反的时候是被逼无奈,实在是活不下去,朱棣造反的时候可是天下太平,乱世造反还情有可原,和平年代成功的几率就太低了。

得民心者的天下,朱元璋建立大明,建国初期对百姓很不错,朱元璋本身贫苦人出身,知道百姓之疾苦。朱元璋杀官员很多,但从不为难百姓,说他弑杀也罢、残忍也罢依旧是千古一帝。朱棣造反的却不同了,当时朱棣被封为燕王,在边境那是横着走的,地位高贵、吃尽穿绝,生活条件非常好。

哪怕朱棣不造反,交出权力,也能荣华富贵一辈子,但是朱棣并不是凡人,他权力欲望极重,加上军师姚广孝煽风点火,就直接造了侄子的反。朱元璋的大儿子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本该继位的朱棣却没有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皇位,而便宜了皇孙朱允炆,朱棣对此极其不服气。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马上开始削藩行动,这就逼着朱棣马上起兵,如果安于现状,很可能是个死。当时全天下都知道燕王可能要造反,朱允炆身边的黄子澄之流也非栋梁之臣,给皇帝出的都是馊主意,朱允炆自己还没有什么主见,就这么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削藩过于急躁唐突。

朱棣起兵之后就好说了,大家都不用藏着掖着了,看拳头说话就可以了。朱棣在北平地区,虽说是地头蛇,但当时的皇帝还是朱允炆,你一旦叛变,皇帝可以率领天下兵马剿灭你,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世界力,我想那时的朱棣也会感到无力。

事已至此,那就硬着头比干吧,为了出师有名,朱棣还琢磨了口号,叫做清君侧,也就是出兵的目的并非造反,而是为了杀掉奸佞。齐泰、黄子澄就是朱棣的头号敌人,所以之后齐泰、黄子澄也必须要死。朱允炆是个比较窝囊的皇帝,他手握皇权,执掌全国军兵,面对朱棣的造反行动,愣是被打败,实在是悲催。

朱元璋杀掉了太多的武将,为靖难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朱允炆派兵的时候,发现手下几乎没有能打的将军。朱元璋的心是好心,但是办了坏事。朱允炆首先派老将耿秉文出场,这个决定还是明智的,奈何耿秉文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于是吃了败仗,退回了真定。

黄子澄在这个时候又蹦了出来,换掉了主帅耿秉文,举荐了军事废柴李景隆,后来的种种失败,大多都是源自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却有名无实,跟他爹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李景隆两次打败,损失几十万明军,之后,中央军再无决胜把握。最后北军攻打南京时,李景隆率先为朱棣打开城门,成为朱棣开国功臣,如果说李景隆是汉奸,估计没有人会反驳。

另一方面,朱允炆在战争伊始,曾经告诫将领,不能伤害他的叔叔朱棣,这就给朱棣穿上了一身最高级别的防弹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说得过去的,但两军交战,不准斩杀对方将领就是胡扯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很多时候兵可以再招,但将领没了那就全完了。

北军士兵的精神领袖就是朱棣,只要朱棣还活着,那么就能一直干下去,屡次战事危机之中,都是朱允炆的防弹衣救下了朱棣,挽回了危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加上朱棣的运气很不错,胜利就成了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