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450章 殊死较量1:鲁昭公是如何抓住机会将季孙意如逼入绝地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0章 殊死较量1:鲁昭公是如何抓住机会将季孙意如逼入绝地的?

应该说,鲁昭公是作足了准备的。

他一直担心着孟氏家族和叔氏家族,这两家如果帮季氏家族,那事情难了。

对孟氏家族,鲁昭公是有信心拉拢的,因为孟氏家族前宗主仲孙貜曾是所有卿大夫中最知礼守礼的贤大夫。

而且,此时宗主仲孙何忌和南宫阅都是孔丘的弟子,孔丘给他们一定讲过更多的礼仪。

季氏如此大逆不道,至少他们不会直接支持季氏,就不定还可以为寡人所用。

对了,只要给予足够的利益,到时就动员孟氏直接支持寡人。

唯一不确定因素是叔氏家族。

宗主叔孙婼是执政上卿,为人处世还算公道。虽然与季孙意如不和,但看不出来是真是假。

但寡人道义在手,叔孙婼应该不会反对寡人讨伐季氏。

这样吧,将叔孙婼调开,他不在曲阜,那他的家丁族兵还敢乱动?

鲁昭公将攻打季氏家族的计划盘算了一遍又一遍,并得到了郈氏、臧氏、子家氏三大家族以及季公若的认可与支持。

于是,鲁国历史上一场历史长久的内乱,在鲁昭公的亲自导演下,拉开了序幕。

鲁昭公先是一纸命令,以强化边境防守为名,让叔孙婼亲自率军巡视边境。

叔孙婼率军走了,鲁昭公的军事行动也展开了。

这是一场闪电式的进攻,目标是曲阜的季府。

鲁昭公早就探明了,季孙意如正在府里。

公元前517年9月初,鲁昭公移驾鲁宫长府。

这是鲁宫的武库,鲁昭公命人分发武器盔甲。

同时,郈氏家族、臧氏家族、子家氏家族和季公若等人也都聚集家丁府兵,打开武库,分发武器盔甲。

一切准备就绪,9月11日清晨,鲁昭公亲自上阵,率领各大家族族兵向季府发起了突袭。

季氏家族哪曾想到,清晨刚打开府门,就有大批甲士杀来?

猝不及防下,季氏被迅速攻破。

鲁昭公命人团团围住季府,自己则亲自率军杀入府内。

还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季孙意如大惊,此时被堵在府里,季府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看来没得救了。

幸亏季氏有两个家臣非常冷静,阳虎和公山不狃。

两人见情势危急,命令家兵不作无谓的抵抗,全家府兵保护着季孙意如迅速撤至季府高台。

季府高台,是季氏家族先祖季友在世时就修建的,平时登高了望,情况危急时可作防御阵地。

高台仅一条小道相通地面,只要守住此小道,那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高台上还预备了大量的弓箭、武器、甲衣,储备了足足可供百人一月的粮食。

只要守住高台,季氏家族各地军队得知消息,就可迅速来援。

至于敌人欲强攻高台,那来一个死一个,守个把月完全没有问题。

鲁昭公指挥军队连续攻打了数次,结果损兵折将,无奈只好退至一边,躲避自高台射下的箭矢。

一时,双方成了僵持局面。

鲁昭公心急如焚,如果不早点拿下季孙意如,一旦其封邑的军队来援,那凭自己这点人马,完全不够看的。

正着急呢,那边季孙意如却比鲁昭公更着急,几乎已经到了乱了方寸的地步。

季孙意如在高台大声叫道:“主公,臣惶恐,不知所获何罪,令主公引兵讨伐臣,这没有道理啊。

臣恳求主公,允许臣出走至沂水畔,等候主公调查。若臣确实有罪,卿大夫议定惩处臣之罪,那臣无话可说。如何?”

鲁昭公鼻孔里哼了一声,出走到沂水?然后让你季孙意如在沂水聚集军队,回过头来讨伐寡人?这种小把戏,你以为是在骗小孩?

鲁昭公断然拒绝。

季孙意如急道:“那,主公就答应臣自缚至臣的费邑,在费邑等待主公的命令如何?”

鲁昭公听着都快要笑出来,这还不是一样?当然不会同意。

季孙意如真要哭了,他再次恳求道:“那这样好不好?臣愿带着五车流亡国外,从此再也不回鲁国,如何?”

鲁昭公心念一动,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正思考着,突然郈孙恶在鲁昭公身边小声道:“主公,你知道齐国先君齐庄公的下场吧?主公今天不杀了季孙意如,后患无穷啊。”

想起齐后庄公权臣崔杼弑杀一事,鲁昭公惊出一身冷汗。

旁边的子家羁见鲁昭公有意拒绝,急道:“主公,应该要答应季孙的请求了。主公应该知道,数十年来,鲁国政令出自季氏,许多士大夫在主公面前貌似都对季氏不满,其实都是季氏家臣,关键时刻都心向着季氏。

如今,主公靠着清晨突袭,这才打了个季氏猝不及防。一旦那些士大夫知道季氏有难,必然来救,到时主公受内外夹击,那才是真正的隐患啊。”

季公若摇摇头道:“夫子可能不知季孙意如之品行,此人睚眦必报,心胸狭隘,一旦今日脱困,如龙入深渊。无论其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均有大把支持者,到时卷土重来,吾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公子贲、公子果、公子为更是跃跃欲试,试图亲自率军强攻高台,被鲁昭公喝止。

鲁昭公看了看子家羁,毅然决然道:“寡人与季孙,已是不共戴天。今寡人之剑既已出鞘,岂有不斩落贼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