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圣皇 > 第165章 冤家侍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早朝朱由检偶尔才上,一般用来商议大事,就如半个多月前撤销副都南京那样的事。

习惯了皇帝这个套路后,大臣们一旦接到皇帝早朝的旨意,心中就突地一跳,不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

倒是勋贵武臣丝毫不在意,只是想着明天又有什么好戏看了,今上对方文臣还是挺有一手的,上次十三个官员尿裤子求饶的场景,真是好玩。

第二日,九月份的早朝开始了。

进入这个月份,尽管那方还炎热无比,但北方的暑气开始消退,并逐渐转凉。

大臣们很早起来,按照规矩进入皇宫,该去参加早朝的去参加,该去左顺门等候的去左顺门,该去办公的去办公,一切井然有序。

“都议议吧,起复的官员,以及南京的官员,如何安排,放在什么职位上合适。”朱由检坐在金台的御座上,随意道。

随着上朝次数的增多,他的态度和习惯,从一开始的严谨严肃,道现在的随意悠闲,变化可谓极大。

朝中空缺的位置可谓极多,两个尚书,五个侍郎,员外郎中主事不计其数,需要补充的官员很多,那些低品阶的官员自然有吏部安排,但是像是尚书和左右侍郎等高官显位就由皇帝做主了。

今天主要商议的,也是这五个位置。

皇帝的意思是让大家举荐下,看看谁适合在哪个位置。

发生了这样严重的时间,纵然郭允厚和薛凤翔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也在这个位置上待不下去了,告老还乡是最好的结局。

起复的官员有些多,有亲近东林的,有中立的,有不为东林和阉党所喜的,林林总总,丰富异常。

皇帝开了口子,一时间举荐着众多。

黄克瓒,崔景荣,毕自严,钱士升,李长庚等,不一而足。

“臣举荐毕自严,可为户部尚书。”忽然,崔呈秀扬声道,一时将所有朝臣声音压下去。

“臣举荐周延儒,掌户部事。”仅次其后,钱龙锡也朗声道,和崔呈秀针锋相对。

干起来了!

看到这一幕,武官顿时精神一振,聚精会神的看起来。

户部尚书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也非常庞大,管理的事务非常多,户籍、土地、财税等等,可谓朝廷的大管家。

毕自严,周延儒?

这是两个熟悉的名字,朱由检皱眉思索着,很快旁边的刘若愚就给出了解释。毕自严闲赋在家,周延儒则在南京,掌翰林院事。

两个名字,相较之下,朱由检跟喜欢毕自严,这似乎是明末的理财专家,而周延儒,和东林瓜葛严重,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是此时已经启用,就必须要用起来,除了钱谦益外,没有哪个大臣被无缘无故的购销的。

“其他爱卿以为如何。”朱由检问道。

这下总说纷纭,有说毕自严好的,擅长理财,有说周延儒的,但很明显,支持周延儒的人很少,毕竟东林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这些还是复社的关系。

“既然这样,那就以毕自严为户部尚书,周延儒为户部左侍郎,迁温体仁为户部左侍郎。”朱由检考虑了一会,做出了决定。

站在朝班中的温体仁瞬间懵逼了,怎么回事,我礼部左侍郎做的好好的,怎么忽然让我去户部了。

不过皇帝神秘一笑,自然没有解释。

周延儒在历史上就是温体仁都下去,他不得不启用周延儒,但肯定要放个人监视他,左侍郎地位还在右侍郎上面,用来压制周延儒正好合适。

不得不说,这是朱由检的一种恶趣味,只是这种趣味此时来说没人懂,不少朝臣还莫名其妙这次职位调整。

不过皇帝发话了,再奇怪也要调整过来。

接下来,则是一个一个的推举,根据这些大臣的举荐,朱由检不断调整人手,最终确定了一份大臣名单。

其中,工部尚书是张凤翔,左右侍郎分别是李长庚和黄克瓒,房壮丽从都御史调任为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为启用官员南居益。

左拼右凑,朱由检终于拼凑出了这么一个和东林不亲近,亦和曾经的阉党不相容的朝臣名单。

主要职位有人了,其他倒不太重要,至于多的,则往都察院和翰林院塞,这两个部门缺人,挂上个佥都御史、副都御使的头衔,到时候有事就直接派出去。

让这些人先任职,等运行一段时间后,不称职的直接淘汰掉,反正有考成法,谁合不合适,一年后自见分晓。

当然,推荐选人只是朱由检拿出来的开胃小菜,重点并不是这个。等人选妥当后,朱由检示意刘若愚,宣召杨鹤。

“宣三边总督杨鹤觐见!”

尖利的声音,一声声传递出去,很快到宫门外,早就等候多时的杨鹤正了正衣冠,在太监的引导下,缓缓步入廊内。

杨鹤进京述职,消息灵通的官员们大都知道,但之后他在宫中待了很长的时间,和皇帝密探了什么,却无人知道,

今天进宫,显然和昨日的密探有关。

“爱卿,为诸位臣僚介绍下陕西情况。”朱由检等对方行礼完毕后道。

“臣遵命!”杨鹤轻咳两声,然后开始大声说起自己在陕西的见闻以及对局势的判断。

由于这些昨日都说过一遍,此时再阐述起来,那更加流畅自如,判断的头头是道。不少官员随着他的诉说,脸色不断变化着,十分为陕西的局势担心。

“为保陕西全境安全,避免流贼四起,臣昨日和陛下商议半晌,终于定下一个方法,那就是大迁移,将流民全部从陕西迁走。”杨鹤说出了自己的注意,而后不等朝臣指责发问,立刻朝下解释着。

比如流民安置在台湾,走水路运输,粮饷从陕西当地士绅出,各方面的措施都有对策,让其他人找不到攻讦的地方。

“杨总督大才,微臣以为可行!”崔呈秀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杨鹤诉说,定然代表皇帝的意志,在刚才推举人选时他失了一筹,此时自然要扳回来。

“臣以为可行。”

“臣附议!”

杨鹤的确准备的充分,各方面都考虑到了,因此政策几乎毫无反对,全部通过。

陕西到了现在这种地步,任何政策都不会有人反对,若是失败了,和我自然没关系,若是成功了自然有附议之功,但阻止了呢?

一旦民变,阻止之人那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这种关节,所有人都考虑的非常清楚,因此清一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