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人走投无路,正好听闻我在金州。便带着一身伤,寻到了我。我身边有几个程家的护卫,他们心善,便将两人带到了我面前。我听闻后,寻到知州,结果知州将我当作傻子,跟我说东说西。最后,他也不想得罪我,才发落了那家地主。”

他慢悠悠的说着,但程慕清却听出了其中的无奈。

身为皇帝,却不被知州畏惧。

想想也是,哪怕林珩登基前的造势多大。他也是被人抬上龙椅的,不是自己凭实力得来的。

登基后,没做什么实干,第一步不是安抚,反倒是整顿官场。晋明帝时期,官场已经定性。他一上来,便打破了这种平衡,还得罪那些老官员,任谁都会觉得着个皇帝是个没脑子的。

“拔出萝卜还带泥呢。”林珩道,“一定要将李万一党铲除。”

“想好怎么做了吗?”程慕清问。

“我心里有数。”林珩摸了摸她的头,“你好好休息,不要多想,我会处理好的。”

“你也应该好好休息了。”程慕清笑。

他确实有些累,索性将衣裳褪下,躺在了她身边。

程慕清搂着他的腰,将脸埋在他胸膛。可能是这大半年坚持锻炼的原因,他身上的肌肉有些硬邦邦的。

“想我了?”林珩抚摸着她的背,目光温柔而眷恋。

“嗯。”程慕清抱得更紧了,“你不知道,我心里有多担心你。”

“这不是没是吗?”林珩低笑,说道,“我在金州算着日子,希望赶着你生产前回来。结果半路遇到刺杀,身边得侍卫死伤大半。但遇见了程侯爷,峰回路转。”

“那明晨和崔护卫呢?”程慕清问。

“跟我一起回来了。”

程慕清放下心来。

“我被程侯爷救下后,他们俩也到了,便一起回来了。”

“你没收到我的书信吧?”

“书信?没有……”林珩蹙眉,“你写了什么?”

“无非就是问好的信。”程慕清撇了撇嘴,“都是家常,真不知道拦截这些做什么?”

“既然没看到,你亲口跟我说好不好?”林珩一副乖乖巧巧的模样。

程慕清见他这么乖,便索性跟他讲了信的内容。

次日,朝堂。

面对突然回京的皇帝,众人心中是有些诧异的。翻遍史书,也没见哪个皇帝说走便走,谁回来便回来。生个公主,便大赦天下,封皇太女。

“陛下,民间有百姓因田地清查一事投井。”有官员出声,“有许多百姓想逃避重税,便主动将田并到一起。这样,只上缴一份税,便能多家获利。可如今田地清查,那些并到一起的田地几乎都被收走,有百姓不堪其难,投井自杀之人比比皆是。”

“陛下清查之前都说将漏的税补上,便不会下狠手。他们欺负陛下是新帝,以为能浑水摸鱼,查不到自己。现在田被收走,只能怨他们自己。”逢耀翻了个白眼。

“何不食肉糜!”那官员恨恨道,“都说是因为之前繁重苛税……”

“陛下可是降税了,并且如果真掏不出钱,陛下也说过,可以分期。”

“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是田地都租出去了,但钦天监说明年多雨水,恐怕回出现涝灾。届时,百姓还不上粮食又该如何?不收?第一年便不收,以后怎办?收?百姓又拿什么送?”

“百姓生活疾苦,如今田地又没个着落。永远都是租地,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却不能成为自己的……这难道对百姓公平!”某官员掷地有声的喊出声来。

“将所有的东西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专政!”

面对这群人的吵闹,林珩表情很淡漠,他静静的看着他们,直到他们的争论声小了。

“各位是想大晋亡国,还是希望自己的地能回来?”

这话一出,直接便将窗户纸撕开了。

说什么百姓因为清查田地,家破人亡?分明就是他们自己被清查,心有不甘。

“陛下这话说的,自然不希望大晋灭亡……”有官员出来打圆场。

“曹达,如今国库状况如何?”林珩问。

被点名的曹达上前见过礼,朗声说出如今国库的状况。

国库空虚是实施,国家急需钱也是事实。

“只有大晋还在,大家的日子才会好过。”一直站在殿前的陶御史开口说道,“若大晋亡国……你们还能这般体面的站在这?”他目光犀利,一扫群臣,眼中带着几分轻蔑。

“如今新帝登基,北方蛮夷蠢蠢欲动,前一阵程大将军送来军情,说已与蛮夷打了两次小仗。不光如此,想必在座的都知道,江州城有人造反了。”兵部叶尚书语气沉重,“战争一旦打起来,都是用钱的地方。”

“如今,只有暂时将国库充盈起来。”林珩道,“之后,朝局稳定,朕还会下发新政。”

太和殿内一片寂静。

“陛下。”李万跟着站出来,“吏部近日一直按陛下您所要求的制度推行。如今在朝为官的官员,大多已收到大大小小的出发。现在官员紧缺,有许多事情都干不下去了。”

“大晋人才济济,怎能没有可用之人?”林珩语气轻松,“上次秋闱,朕选了几位入翰林院。如今他们也在翰林院待了能有三个多月了吧?”

“臣稍后便将他们安排下去,将空位补全。”李万道。

“嗯。”林珩点头,又看了看其余百官,“可还有其他要奏的?”

众人沉默。

“既然么有。”林珩站起身,“退朝。”

自即日起,林珩手段越发严格。清查土地的时间也越发紧迫,考核官员的制度也日渐完善。期间,有不少未达标的官员被迫离开朝堂。一时间,朝中百官怨声载道。

积怨久了,便最容易爆发。

黑夜,李府。

“果真还是个黄毛小子。”李万站在凉亭之中,手上端着个茶碗,“这么急迫的搜刮民脂民膏。那新政看上去处处都为百信着想,但实则获利最深的,是大晋。最惨的,还是百姓啊……”

“不光如此,还急迫的安插自己人。”一男子隐于黑暗之中,“我都不知道我现在是在什么位置上了。哼~太监?那我还比不上李澜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