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今日秦王召见必有要事商议,结果不过谈及灭燕之事,很快敲定,更授予自己全权指挥之权。
本以为告一段落后便可归家,不曾想秦王竟命其批阅奏折。
这份差遣让李奇颇感意外,甚至隐隐不安。
看着与孙辈嬉戏的秦王,他心中竟生出几分被差遣的感觉。
但这份待遇,怕是旁人难得。”罢了,既如此,就先试试吧。”
李奇暗忖,“日后若真掌天下,这也是基础。”
想到此,便静下心来批阅。
毕竟失误亦属秦王授意,无由责怪。”阿耶。”
“我们放鸽子玩吧,那些鸽子特别有趣。”
李钰琪雀跃提议,引得众人莞尔。”琪儿,那些鸽子都已经送到别处去了,若你想要,待会儿我让你们爹爹去驯养,一定让你们玩得尽兴。”嬴正温和地说。”父王。”
\"我们一起去外面玩好不好?\"嬴阴嫚鼓起勇气问。
以往,她们对父王既陌生又有些畏惧。
但随着近几个月父王常陪她们玩耍,渐渐熟悉起来,恐惧也减轻了不少。
加上与两位小王子相处,她们的母亲也从中获益,嬴正频繁前往她们母亲的宫中。
因此,几位公主出门前,母亲特意叮嘱她们要好好亲近两位小王子。”你们大哥正在处理正务,在殿外玩耍即可,由我看着你们。”嬴正微笑道。”太好了!\"两位小王子欢呼雀跃。
几位小公主也十分欢喜。
随后,嬴正抱着两个孙子走出殿外,周围环绕着几位小公主,场面一片和谐。
此时的嬴正已过而立之年,即将迈入四十,正处于壮年。
在李奇的建议下,他停止服用毒丹,改服小还丹,体内毒素已被清除,身体状态极佳。
嬴正带着她们离开后,李奇便独自一人在殿内批阅奏折。”就剩我一个人守在这里了?\"
李奇无奈地望着空旷的章台宫。
怎么说呢?
既有被秦始皇厚爱的欣慰,也有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太过深厚,竟将如此重要的王权批阅事务交给他。”这些奏折实在令人头疼。”
\"这个时代没有内阁,王权独揽,难怪君主如此辛劳。”李奇感慨着,继续审阅一份份奏折。
既然秦始皇已经外出,这些奏折他就按自己想法处理,事后嬴正自会重新查看。
时光在这一过程中悄然流逝。
不久,一个时辰过去了。
高高的奏折堆已被李奇批阅殆尽。”只剩最后一份了。”
看着最后那份奏折,李奇长舒一口气,展开来看。”臣蒙武奏报,臣镇守雍城已久未回咸阳述职,恳请归咸阳休养半月。”
蒙武奏请休养。”岳丈大人休假,自当应允。”
李奇笑着,执起刻刀批复,“准许。”
“蒙武爱卿劳苦功高,半月时日太短,准许归咸阳休养一月。”
他将批复写在奏折上。”岳父大人,多给一倍时间,也算我给您放松的机会了。”
李奇满意地合上奏折,起身活动筋骨。
目光转向殿外的嬴正,“大王,所有奏折皆已批完,若无他事,臣告退。”
嬴正转身,嘴角带笑,“批完了?你以为就这么结束了?”
李奇疑惑:“还有?”
“不过才半个时辰的工作量,仅今日奏折的十分之一,你还远未完成。”
嬴正话音未落,一声令下,几名侍卫随即抬入更多奏折,层层叠叠摆在李奇案旁。
侍卫们注视着低头批阅的李奇,既敬佩又惊讶——大王在殿外站了许久,殿内只有李奇一人,这些奏折莫非全由他处理?
“大王,这些奏折如何处置?”
“送御史台分发各地。”
嬴正声音低沉有力。”啊?”
李奇怔住,难以置信地问,“大王,您不看看吗?”
“朕信任你的眼光,不必多疑。”
嬴正微笑回应。
毕竟,这些事务终会流转至奏折提交者手中,若有重大遗漏,朝臣必会上奏提醒。
嬴正手中拿着几份奏折,神情平静。
这些虽关乎国事,却不足以撼动大秦的根本。
多数奏折涉及李、韩两地事务,他相信李奇能做出自己的判断。”果然是武安君批阅的奏折。”
侍立一旁的人低声说道。
嬴正微微一笑,“李奇啊,这奏折就交由你来处理吧。”
李奇愣了一下,随即苦笑,“大王何必如此信赖于我?”
嬴正并未回答,只是笑着示意他继续。
几个侍卫交换了眼神,似乎对这种安排感到意外。”午时自有人送膳。”
嬴正语气温和,却带着几分戏谑。”大王不一同用膳?”
李奇疑惑。
嬴正指了指旁边的位置,“寡人在此看着便是,也好歇息片刻,毕竟年岁不饶人。”
随后,他叫人送上水果,说是给女儿和孙辈享用。
不多时,水果被呈上,嬴正招呼着:“琪儿、熙儿,快来尝尝。”
他的几个孙女闻声跑来,抢着去抓水果吃,场面热闹非凡。
嬴正看着她们嬉笑的模样,嘴角含笑。
李奇坐在一旁,看着这温馨场景,心中五味杂陈。
原以为休沐可以轻松一些,没想到还是逃脱不了正务。
他叹了口气,默默拿起奏折继续批阅。”罢了,算你厉害。”
他轻声嘀咕,心里虽有不满,却也只能接受现实。
临近午时。
章台宫外,冯劫与韩非立于殿前。”臣冯劫。”
“臣韩非。”
二人齐声道,随后高呼:“求见大王!”
片刻后,嬴正的声音自殿内传来:“进来吧。”
冯劫与韩非步入章台宫,目光扫过殿内布局。
这一看,两人皆是一怔。
只见李奇端坐于王位之上,专注批阅奏折;而嬴正则在一旁的侧座,悠然品尝着瓜果。”果然是真的。”
冯劫心中暗惊,韩非亦是如此。
他们从未想到,大王竟会将如此重任交付于李奇。
韩非回忆起昨夜蒙逸所言,如今亲眼目睹,更觉此事无误。
若非亲身经历,实在难以置信。”这待遇……未免太过分了罢?”
冯劫心绪复杂,既震惊又不解。
即便李奇身份特殊,这般安排仍令他心生疑惑。
李奇察觉到二人的异样,嘴角微扬,似有深意。”两位前来,可是有何要事?”
嬴正注视着二人,开口询问。”大王,”
冯劫回过神来,郑重禀报,“关于三晋地区的赋税问题。”
身为治粟内史副手的冯劫,过去曾是其兄冯去疾的助手。
如今冯去疾主理三晋正务,治粟内史的职责自然落在冯劫肩上。”讲。”
嬴正点头示意继续。”三晋地区赋税较我秦国本土高出不少。
我秦国对百姓征收粮税为十税六,而三晋地区却高达十税七甚至十税八。”
“如今三晋已并入我秦国疆域,且该地刚经历战火,是否应调整三晋赋税,使之与本国一致?”
冯劫谦恭地问。
赋税乃国之根本,对秦国亦至关重要。
没有赋税,军队便无粮草,国家运转也难以为继。
历史表明,当一国陷入苛捐重税时,往往意味着末日将近。
然而在当下,各国自立以来,赋税从未减缓,皆因战争所需。
每天都有无数底层民众因饥饿或严寒而亡。
即便是国力鼎盛的秦国,粮食收成也不高,一旦遭遇天灾即可能崩溃。
而且秦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即便统一后不再有大规模冲突,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依然艰辛无比。
或许正如后世所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功绩虽造福千秋万代,却也让当代蒙受巨大苦难。”臣与冯大人前来正是为此事,若大王同意将三晋赋税与本国相同,我们即可推行新正策。”
韩非随即补充道。
身为少府的韩非负责管理山泽池沼的税收,也就是渔猎牧业相关的杂税,而粮食及财物税才是主要收入来源。”此事……”
嬴正沉吟片刻。
归根结底,……
身为大秦之王,虽胸怀天下,但对于本土旧族亦需妥善考量。
若真能做到一视同仁,难免招致部分权贵不满,然为王者需善于平衡各方利益。”武安君,你有何见解?”
嬴正问向李奇。”我还能怎样?静观其变罢了。”
李奇心中腹诽,却神色严肃地答道,“大王英明神武,志存高远,当以天下为念,而非仅限于本土。
如今三晋已平,他们与我大秦同宗同源。
虽短期内仍有隔阂,但只要给予安定与公平对待,必能感念大王恩德,甘愿归附。”
“既是大秦子民,理应平等相待,何来差别待遇?我大秦疆域之内,怎能存在两种税制?”
李奇语气坚定。
他话中之意明确——三晋之地的税制必须与本土统一。”你的意见甚是合理。”
嬴正点头称许,“我大秦境内岂容两套规则并行。”
转向韩非与冯劫,他继续道:“武安君所言,二位听清了吗?”
“大王是否允许三晋之地采用我大秦税制?”
冯劫急切追问。”准。”
嬴正肯定地点头。”大王睿智。”
冯劫躬身谢恩。”三晋久经战火,民不聊生,此举实乃苍生之福。”
韩非同样激动不已。”寡人肩负统一天下的重任,眼界自然宽广。
二位还有何事奏报?”
“臣等无事。”
二人谦恭答道。”既无要事,退下吧。
寡人还需与武安君共进午膳。”
嬴正示意结束谈话。”臣等告退。”
二人礼毕离去。”该吃饭了?”
李奇满怀期待地看着嬴正。
李奇已不知觉间批阅了一上午的奏章。
确实,这种反复的审阅工作,远不如在军营里操练将士来得生动有趣。”觉得很乏味吗?”
嬴正看向李奇,微微一笑。”有些吧。”
李奇坦然回答。”奇儿。”
“这些奏章,在你眼里或许只是普通文书,毫无生气。
然而,它们承载的是王权,是治国方针的具体体现,更是关乎天下百姓福祉的重要事项。”
“每一份奏章背后,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百姓的生活。”
“你的一个念头,能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宁;但一个不慎,也可能让他们陷入深渊,承受无尽痛苦。”
“这些奏章,是百官将世间万象呈现于君主面前的具象化成果,也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但它同时也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百姓安居乐业;反之,则民生凋敝。”
“这就是你正在处理的东西。”
嬴正语重心长地对李奇说道。
李奇听完后陷入了沉思,先前轻松的表情也随之变得庄重起来。
秦始皇的话深深印刻在他心里。”是啊。”
“大王说得极是。”
“这些奏章看似冰冷,实则关乎天下安危。
如果负责者视其为无物,随意对待,那国家怎能太平?百姓又怎能得到庇护?”
“奏章象征着王权,也体现了君主治理天下的策略。”
“一念之间,决定生死。”
“而掌握王权之人,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
“这就是奏章的意义所在。”
李奇内心受到极大触动,默默思索着。
秦始皇的话语让他恍然大悟,领悟到了前所未有的道理。”多谢大王指点。”
“微臣受教了。”
回过神来的李奇,郑重地向嬴正行礼。
此刻,他终于理解了嬴正让他处理奏章的深意。
多年前,他只是个普通村民,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百姓。
如今,他已登上高位,成为大秦威名赫赫的武安君。
作为武臣之首,地位堪比相邦,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手握如此大权,仅次于王权,自然要肩负相应的职责。
嬴正深知无人能教他,今日让他批阅奏折正是为了传达这个道理。
权柄愈重,担子愈沉,责任亦愈大。
一念之间,可能引发无数后果,轻则伤亡,重则地狱。
然而,李奇误解了。
嬴正并非因他的高位而让他批阅奏折,而是因为他是亲生儿子,更是嬴正早已选定的储君,未来的秦王。
否则,即便外臣达到顶峰,也无此特权。”奇儿。”
“你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权力越大,影响越广,带来的隐患也越大。”
“总之,无论做什么都得三思而行。”
嬴正温和一笑,又叮嘱一番。”儿臣谨记。”
李奇郑重点头,牢记于心。”奇儿啊。”
“这些年我未尽到父亲的责任,往后定弥补你的缺失,将你培养成真正的王者。”
嬴正注视着李奇,心中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