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 > 第35章 铁血忠魂 · 城破之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章 铁血忠魂 · 城破之前

一、内忧外患

襄阳的局势愈发严峻。蒙古军主力已完成对全城的封锁,西门外的高坡上重新竖起数十座投石机,日夜不停地向城内发射火矢与石弹。东门虽仍在我军控制之下,但敌军已在暗中调集重兵,准备发动总攻。与此同时,城内粮草几近枯竭,疫病开始在营帐间蔓延,士卒体力下降,战斗意志动摇。更令人不安的是——细作仍未查出,谣言四起,有人甚至传言吕文焕已有意议降。我召集白耳兵骨干,在密室中议事。“若守将动摇,我们是否还继续死守?”副将李昭低声问道。我沉默片刻,答道:“白耳兵不为一人而战,而是为这座城、这面旗、这片山河而战。”

二、夜探敌营

为了掌握敌军动向,我决定再次亲自潜入敌营。此次目标明确:刺探敌军总攻时间、确认其新式攻城器械部署位置,并尝试策反部分俘虏或叛军。夜色如墨,风雪未止。我和五名白耳兵换上蒙军斥候装束,从北门一处塌陷的城墙缺口悄然出城,绕行至敌军右翼营地附近。我们成功混入敌军巡逻队,借着混乱进入主营帐外围。在那里,我亲眼见到了一座庞大的攻城器械——高达十丈的“回回炮”,据说是来自西域的工匠所造,威力足以轰碎襄阳城墙。“三日后辰时,全面进攻。”我在敌军将领的对话中捕捉到关键信息。任务完成,我们迅速撤离。然而,就在即将返回城门时,一名随行士兵被识破身份,引来追兵。我果断下令分散突围,自己引开敌人,最终负伤逃回。

三、死守东门

得知敌军三日后总攻的消息,我立刻上报吕文焕,并建议集中兵力于东门设防——因为敌军主攻方向极可能选在此处,因地形较平缓,利于大军压进。然而,吕文焕却犹豫不决,他担心其他城门防御空虚,不愿调动过多兵力。“将军!”我跪地陈词,“东门必须守住!若失,襄阳便再无退路。”他终于点头,下令将一支精锐部队调拨给我,配合白耳兵一同死守东门。

四、血染城墙

三日之后,晨光初现,敌军果然发起猛攻。数万蒙军分三路压进,云梯如林,箭雨遮天。白耳兵早已埋伏在城墙两侧,待敌军靠近之时,猛然放火点燃滚木礌石阵,将其前排阵型打乱。我亲率百人小队,跃下城墙,与敌军展开近身搏杀。白耳兵的战斗力在此刻显露无疑——他们行动迅捷、配合默契、临危不乱,即便断臂残肢也绝不后退。战场之上,我亲手斩杀敌军前锋统领,敌军一时溃退。然而,代价也是惨重的。我失去了六名白耳兵兄弟,他们的尸体被战火吞没,连名字都无法一一铭刻。

五、最后一道命令

战事持续整日,敌军虽受挫,但并未撤退。夜幕降临,我站在东门城楼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吕文焕派人送来一道密令:

“东门已难保,命你率白耳兵突围南下,联络江陵援军,来日再图反攻。”

我知道,这是他最后的信任。但我心中却升起一个念头——“白耳兵”的使命,不只是执行命令,更是守护信仰。若今日不能守住东门,明日何来反攻之师?“我不走。”我对传令官说道,“我要死守到底。”传令官震惊离去。我转身面对剩下的白耳兵,低声说道:“你们可以走,但我留下。”没有人离开。

东门不落 · 白耳之魂

一、夜战前夕

风雪再次降临,天地间一片混沌。东门城墙之上,火把摇曳,寒光凛冽。我站在城楼前,望着黑压压的敌军营地,心中却异常平静。白耳兵们围坐在一起,整理武器,缝补甲胄,低声交谈。“将军,你还记得我们初入军营时的誓言吗?”一名老兵低声问道。“记得。”我答,“‘白耳所至,贼寇胆寒;白耳未退,东门不陷’。”这是我们的祖训,也是刻在每一个白耳兵骨子里的信念。

二、绝地反击

黎明未至,敌军便发动夜袭。数十架云梯搭上城墙,敌军士卒如蚁群般攀爬而上。我亲自持刀守在城垛边,每一击皆取敌性命。白耳兵们紧随其后,寸土不让。战斗最激烈时,一名敌军百夫长跃上城头,挥刀直扑我而来。我迎上前去,二人在血泥中缠斗十余合,最终我以左臂重伤为代价,将其斩于刀下。“东门未破!”我高声怒吼,鼓舞士气。这一战,白耳兵再折七人,但东门依旧在我手中。

三、白耳兵魂

随着战事推进,城内援军几乎断绝。吕文焕亲临前线督战,目睹东门死守之状,感动不已。“你已尽力。”他对我说,“若东门失守,非你之过。”但我仍立于城墙之上,未曾退半步。那一夜,我在火光中梦见了先祖——真正的白耳兵统领陈到。他在梦中对我说:

“白耳者,非只为胜仗而生,亦为信仰而死。汝既承其名,当负其魂。”

梦醒之时,天尚未明,但我已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我不是为了胜利才守东门,而是为了告诉世人:有一种兵,名为白耳,宁死不降。

四、城破之声

第五日午时,西门终破。敌军涌入城中,巷战开始。吕文焕被俘,襄阳正式陷落。消息传来,东门尚存,但已无援。“将军,走吧。”李昭劝我,“我们不能全死在这里。”我沉默良久,望向远方那片残破的城墙。“你们可以走。”我缓缓说道,“但我不能。”李昭眼中含泪,最终带着剩余的五名白耳兵撤离。而我,独自一人,仍立于东门之下。

五、白耳未亡

蒙古军攻入东门时,我已身披数创。他们以为我会投降,但我只是微笑着举起战刀,冲向敌阵。最后一击,是刺穿敌军前锋的心脏。随后,黑暗降临。……数日后,有逃出的百姓传言:

“东门之下,尸堆如山,唯有一人仍站立不倒,手中战刀未落,双目圆睁,如神似魔。”

从此,“白耳兵”之名传遍江南。有人说他们已灭,也有人说他们仍在暗中潜伏,等待时机归来。而我知道,只要有人还记得他们的名字,白耳兵就从未真正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