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 > 第27章 帝崩长安,新王将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章 帝崩长安,新王将立

【紫宸殿夜议:皇帝病危,朝局动荡】

建兴十年仲夏,长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整个皇城,雷鸣电闪之间,皇宫深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御医们神色凝重地进出紫宸殿,空气中弥漫着药香与不安的气息。赵信病势加重,连续数日昏迷不醒,太医院已发出“危报”。影卫司统领林知远连夜召集礼部尚书李昭、兵部尚书徐烈、镇北将军郭威等人,在偏殿密议。

“陛下已连吐三日血。”

“若再不立储,恐生大乱。”

——李昭沉声道。

徐烈皱眉回应:

“三位皇子各执一政,皆有拥趸。”

“此时若贸然更替,恐怕引发内斗。”

林知远环视众人,缓缓开口:

“我建议即刻封闭宫门,禁止三皇子入内,以防有人趁机夺权。”

“同时,秘密调遣‘虎贲铁骑’驻守皇宫外围,确保局势可控。”

郭威点头:

“我即刻下令,命裴元靖率五千精兵进驻西华门。”

“若有异动,可迅速平定。”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场风暴早已在暗中酝酿……

【太子府夜会:仁者之谋,暗流涌动】

同一时间,东宫之内灯火通明。太子赵晟召见心腹幕僚与地方节度使代表,讨论当前局势。

“父皇病重,国不可一日无主。”

“我虽为长子,但若无实权,恐难服众。”

他语气低沉,眼中透出一丝忧虑。

一名幕僚低声进言:

“殿下若想稳坐储位,需掌握兵权。”

“眼下‘鹰扬轻骑’多属赵昱,而‘无当飞军’则倾向赵昶。”

“唯有调动‘工兵营’与‘后勤司’,方可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赵晟犹豫片刻,最终下定决心:

“传令江南水师,调动三千战船,沿运河向长安靠拢。”

“对外称‘演习备战’,实则布防待命。”

他深知,自己若不动手,便只能任人摆布。

【兵部密令:武将崛起,剑拔弩张】

与此同时,兵部大堂内灯火未熄。赵昱收到线报,得知赵晟已在暗中调兵,心中警铃大作。他立刻召见“虎贲铁骑”副将周世勋:

“你即刻前往河西走廊,调动两万骑兵,以‘边疆突发战事’为由,向长安方向推进。”

“若有人问起,就说是为了防备西域叛乱。”

周世勋领命而去。赵昱站在窗前,望着风雨交加的夜空,喃喃自语:

“既然你们都想动,那就别怪我先发制人了。”

他知道,一旦父皇驾崩,谁掌控军队,谁就掌控帝国命运。

【刑部突审:新政先锋,雷霆出手】

而在刑部大牢,赵昶正亲自审讯一名被拘押的旧贵族——前户部侍郎王承泽。

“你勾结赵晟,私自调动江南税粮,意图何为?”

赵昶冷冷质问。

王承泽面如死灰:

“殿下……我只是奉命行事。”

“太子说,这是为了稳定民心。”

赵昶冷笑一声:

“稳定民心?分明是蓄意谋权!”

“传令下去,立即查封赵晟在京外的所有官邸与庄园。”

“凡与太子有关官员,一律停职待查。”

此举震惊朝野,文官集团哗然。有人惊呼:

“赵昶这是要借法理之名,行夺权之实!”

也有人感叹:

“此子果然狠辣,竟敢在此时出手。”

【尾声:长安之夜,帝国裂痕终现】

暴雨依旧未歇。皇宫内外,三方势力已悄然对峙。

赵晟试图通过地方节度使掌控资源;

赵昱调动边军逼近京畿;

赵昶则借刑部之权,清理异己,步步紧逼。

而在紫宸殿内,赵信忽然睁开了双眼。他望着窗外的雨幕,声音微弱却清晰:

“朕……终究还是低估了权力的重量。”

他挣扎着坐起,唤来身旁太监:

“传……林知远。”

太监慌忙应声离去。此刻的长安,风起云涌,帝国的命运,已进入最危险的时刻……

【紫宸殿遗诏:龙榻归天,风云骤起】

建兴十年六月廿七日,寅时初刻。长安城尚未苏醒,皇宫深处却已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哀鸣——赵信,这位横扫欧亚、一统四海的帝王,终于在病榻上阖上了双眼,享年五十九岁。御书房内,林知远跪伏于地,泪流满面。他颤抖着从赵信手中接过一份密诏,那是皇帝临终前亲手所书,墨迹未干:

“朕承天命,开疆拓土,今大业已定。”

“然储君未明,恐致国乱。”

“今特命礼部尚书李昭、影卫司统领林知远、镇北将军郭威三人共议继位之事。”

“择贤而立,以安社稷。”

这道诏书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而是交由三位重臣共同裁定。林知远抬头望向窗外,雨已停歇,晨曦微露,但长安的天空,却比夜更暗。

【三皇子齐聚:血色清晨,命运抉择】

卯时刚过,三皇子被紧急召入皇宫。赵晟、赵昱、赵昶各带亲随,面色各异,彼此间的眼神如刀锋般交错。李昭高声宣读遗诏后,随即宣布:

“陛下驾崩,国不可一日无主。”

“今请三位殿下暂留宫中,待朝堂议定后再行登基。”

赵昱冷笑一声:

“议定?莫非你们打算让我等听候裁决?”

他身旁的周世勋已按住剑柄,眼中杀意毕露。

赵昶则冷静地看向林知远:

“父皇临终前,是否留下只言片语?”

林知远沉吟片刻,最终点头:

“陛下说——‘朕不信命,只信能者居之’。”

“若真要选储,需看谁能安定天下。”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赵晟缓缓起身:

“我为太子多年,理应继位。”

“若诸位不服,可由百官公议。”

赵昱冷哼:

“公议?你不过是个文弱书生,如何驾驭边军?”

“若无人能服众,不如让兵马来决定。”

气氛陡然紧张,几乎一触即发。

【禁军对峙:西华门外,血染宫墙】

就在此时,宫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裴元靖率“虎贲铁骑”五千精兵抵达西华门,封锁皇宫出入通道。与此同时,赵昱的心腹将领周世勋也调动“鹰扬轻骑”,逼近东宫外围。赵昶则迅速控制刑部与御史台,下令通缉赵晟派系中的几名关键官员。整个长安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郭威站在城楼上,望着下方剑拔弩张的局势,低声对林知远说道:

“不能再拖了。”

“今日若不决出胜负,明日便是内战。”

林知远点头:

“那就依陛下之意——择贤而立。”

“不是靠血缘,而是靠实力。”

【太极殿决断:谁掌玉玺,谁登龙座】

辰时正刻,太极殿内。林知远、李昭、郭威三人召集百官,宣布最终决议:

“三皇子皆有功于国,然国不可无主。”

“今依先帝遗愿,举行‘三子试政’之最终评定。”

“凡能于三日内稳定京城秩序、安抚百官、掌控军队者,即可继位。”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比战场更加残酷。

赵晟试图联合翰林院与地方节度使,争取民心;

赵昱调集边军进入京畿,震慑反对势力;

赵昶则动用刑部力量,清除异己,清洗朝廷。

三日后,局势明朗:

赵晟虽得士绅支持,但无法掌控军队;

赵昶手段凌厉,却被旧贵族抵制;

唯有赵昱,凭借军权与果断决策,稳住了京城大局。

林知远在御前宣布:

“经三日考验,次子赵昱最能安定天下。”

“今奉陛下遗愿,册立赵昱为帝,改元‘永昌’。”

【尾声:帝国新生,风暴未息】

建兴十年六月三十日,赵昱正式登基,成为新一代皇帝。他在登基诏书中写道:

“朕非长子,亦非嫡出。”

“然既蒙天命所归,便当以雷霆之策,守江山之固。”

“自今日起,整肃军政,严惩贪腐,改革吏治,广纳贤才。”

“若有妄图扰乱社稷者,格杀勿论。”

长安城恢复平静,但这场权力更替带来的余波仍在蔓延。西域边将传言不满新帝出身;江南士族私下串联,意图另立山头;甚至有人传出,赵昶并未真正放弃夺权……而在皇宫深处,一道身影悄然消失于夜色之中……

【太极殿登基大典:新帝即位,百官朝贺】

建兴十年七月初一,长安太极殿。晨钟初响,百官齐聚,文武群臣身着朝服,依次入列。金銮之上,赵昱身披龙袍,头戴冕旒,神情肃穆地端坐于御座之上。礼部尚书李昭高声宣读登基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先帝驾崩,社稷危矣。”

“次子赵昱,临危受命,三日试政,安定京城,众望所归。”

“今即皇帝位,改元‘永昌’,以继皇业。”

随着一声“万岁”响起,百官齐跪,山呼万岁,声震云霄。然而,在这庄严隆重的仪式背后,暗流仍在涌动。西域使者阿史那·帖木儿低声对身旁翻译说道:

“这位新帝,是靠军队上位的,恐怕难以服众。”

刑部旧臣王廷翰则在私下写信给江南士族:

“赵昱虽登基,然其根基未稳,若各地节度使不从,必生变乱。”

但赵昱显然早已预料到这一切。他在登基当日便颁布第一道圣旨:

“自即日起,凡不服从朝廷调度者,视为叛逆。”

“边将不得擅调兵马,违者斩。”

此令一出,震动四方。

【整军备战:鹰扬轻骑,再布防线】

赵昱深知,自己并非嫡长子,也非唯一合法继承人。他能登上皇位,靠的是军权与果断决策。因此,他的第一步,便是巩固军权。他亲自召见“鹰扬轻骑”统领周世勋、“虎贲铁骑”副将裴元靖、以及影卫司统领林知远:

“朕今日坐上这把椅子,不是为了享乐。”

“而是为了守住这片江山。”

“即日起,各军加强戒备,尤其是西域与北方边境。”

“若有异动,立即出击,绝不姑息。”

同时,他下令重组“工兵营”,提升后勤运输效率,并秘密调动“无当飞军”至河西走廊,以防西域叛乱。郭威对此表示赞同:

“殿下……不,陛下此举,实为明智。”

“如今局势未稳,唯有军力强盛,方能震慑宵小。”

【改革吏治:刑部翻盘,清算旧党】

赵昱虽倚重军权,却并未忽视政务。他深知,赵昶当年推动的律法改革虽触动旧贵族利益,但在百姓中颇有声望。于是,他不仅没有废除这些政策,反而加以完善,并任命原刑部官员张敬之为主审大臣,专门负责清理赵晟与赵昶余党的案件。短短十日内,已有十余名前太子派系官员被革职查办,数名江南地方节度使被调离岗位。此举引发江南士族强烈不满,有传言称:

“赵昱这是要清洗旧臣,重塑朝堂。”

但赵昱毫不动摇:

“我不会让任何人动摇帝国根基。”

“无论是谁,只要威胁到稳定,就必须清除。”

【赵昶失踪:海外流亡,暗藏杀机】

就在赵昱稳固权力的同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赵昶失踪了。刑部搜遍京师,未见其踪迹。林知远密报:

“据影卫线报,赵昶已于三日前乘一艘商船,离开泉州港,疑似前往南洋。”

“同行者包括太学院博士王廷翰、前户部侍郎王承泽等人。”

赵昱听后神色不变,只淡淡地说了一句:

“让他走吧。”

“只要他不在国内搅局,朕就不追。”

但他心中清楚,赵昶绝不会就此罢休。果然,不久之后,一封密信送达宫中,内容令人震惊:

“赵昶已抵达扶桑,正与当地豪族联络,意图借外力反攻中原。”

赵昱看完信件,缓缓合上奏折,目光如刀:

“看来,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尾声:永昌启幕,风暴将临】

赵昱登基已半月,长安表面上恢复平静,但帝国的真正考验才刚开始。

西域蠢蠢欲动;

江南士族心怀不满;

海外赵昶蓄势待发;

朝堂内部仍有隐患未除。

某夜,赵昱独自站在紫宸殿前,望着远方的星空,低声自语:

“父皇,你曾说‘不信命,只信能者居之’。”

“如今,我已坐上这把龙椅。”

“接下来,就让我用铁与火,为你守住这片江山。”

风起长安,新的时代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