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诏令:西拓之策,定鼎高原】
建兴八年冬初,长安紫宸殿。赵信召集朝臣,召开一次重要御前会议。礼部尚书李昭呈上最新奏报:
“陛下,喀什已克,疏勒、莎车皆归附。”
“然大食残部退守帕米尔以西,仍在联络粟特、吐火罗诸国,意图反扑。”
“另据影卫司密探回报,大食哈里发已遣使前往拜占庭,寻求结盟共抗我朝。”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赵信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朕非欲穷兵黩武,但亦不能坐视敌国联手。”
“今西域已稳,下一步,便是跨过葱岭,打通中亚之路。”
他随即下达三项诏令:
设立“帕米尔前线总督府”,由郭威兼任,统辖西域战区;
派遣“丝路巡察使”深入粟特、吐火罗等地,宣传建兴新政;
启动“边疆教化工程”,在喀什、疏勒设立汉语学堂与律法讲习所。
他亲笔批注道:
“得地易,得人难。”
“得人易,得心难。”
“今我朝既开西域,便须以仁德服人,以制度安民。”
“愿尔等谨记,帝国之强,不在兵戈,而在人心。”
【龙城调兵:铁骑再起,直指葱岭】
数日后,龙城校场再次鼓声震天。新一轮远征军整装待发。此次任务是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腹地,切断大食与粟特之间的联系。主力部队包括:
一、骑兵部队:
“虎贲铁骑”八千人 —— 装备改良版连弩与火药手雷;
“鹰扬轻骑”三千人 —— 擅长高原机动作战,配备耐寒战马。
二、步兵部队:
“无当飞军”五千人 —— 山地战专家,携带攀岩工具与夜行装备;
“工兵营”一千五百人 —— 负责修筑高原驿道、桥梁与要塞。
三、后勤与支援:
驼队六百匹,运输粮草、医药与火器弹药;
医师三十名,随军应对高原反应与冻伤救治;
学者五人,负责记录地理、风俗与语言,协助外交事务。
临行前,郭威亲自向赵信辞行:
“臣此去,必以最小代价,取最大成果。”
“若能说服粟特归附,则无需动兵;若遇顽抗,必雷霆以对。”
赵信拍了拍他的肩膀:
“朕信你。”
“此番征战,不仅是为军功,更是为文明。”
“愿你归来之时,高原之上,皆是我中华之声。”
【穿越高原:风雪葱岭,生死考验】
远征军自喀什出发,沿塔什库尔干河谷北上,正式踏入帕米尔高原。这里海拔普遍在四千米以上,气候极端,空气稀薄,道路险峻。途中遭遇重重困难:
一、高寒缺氧:
许多士兵首次登高,出现严重高原反应;
医师紧急配制红景天汤剂,并调整行军节奏。
二、暴风雪突袭: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导致数百匹战马失温死亡;
工兵营连夜搭建避风营地,确保人员安全。
三、敌军骚扰:
大食派出小股部队,在山口设伏,试图迟滞进军速度;
“鹰扬轻骑”多次夜袭敌营,斩杀敌将数人,震慑敌军。
一位“无当飞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
“风如刀,雪似刃。”
“然吾辈心中有光,脚下有路。”
“只要帝国旗帜飘扬之地,便是故乡。”
这句朴实的话语,传遍全军,士气为之大振。
【首入中亚:粟特王城,文化交锋】
建兴九年春初,远征军抵达粟特重镇——撒马尔罕。这座千年古城,位于费尔干纳盆地南缘,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贸枢纽之一。粟特王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早已得知建兴大军压境,内心忐忑不安。他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建兴兵势强盛,不可轻敌。”
“然我粟特久居西方,受波斯、大食影响深远,恐难轻易归附。”
这时,一名汉学通晓者进言:
“不如先见其使者,观其诚意。”
“若其真以礼相待,不妨暂从之。”
于是,粟特王下令开城迎接建兴使团。郭威亲自率代表团进城,带来三封书信:
赵信亲笔诏书,承诺尊重粟特传统与信仰自由;
建兴与粟特贸易协定草案,提出互免关税十年;
**一封邀请函,诚邀粟特贵族子弟赴长安留学,授以官职。
此举令粟特王大为震撼。他原以为建兴将以武力胁迫,却不料竟是以礼相邀、以利相诱。他沉吟良久,最终表态:
“粟特愿与建兴修好,共享丝路繁荣。”
“然我族习俗与中原不同,望贵朝予以包容。”
郭威拱手应允:
“陛下早有明训:‘天下一家,万邦同风。’”
“今日粟特归心,实乃西域安定之始。”
【尾声:帝国西扩,文明交汇】
撒马尔罕归附后,建兴影响力正式延伸至中亚腹地。赵信在长安接到捷报,欣喜不已。他提笔写下一道圣旨:
“即日起,于撒马尔罕设立‘西域西部总督府’,由张衡出任首任总督。”
“凡归附诸国,皆可派使者常驻长安,参与朝贡体系。”
“同时,选派粟特青年入太学学习,未来可授以官职,参与治理。”
他还特别批示:
“命礼部编纂《西域风土志》,收录各国风俗、语言、礼仪。”
“另设‘翻译馆’,培养多语人才,促进文化交流。”
窗外,春日初升,映照着地图上的新边界线——从长安一路向西,直至撒马尔罕。赵信心中默念:
“帝国之梦,不止于此。”
“真正的王者,不是靠征服土地,而是靠赢得人心。”
【撒马尔罕夜谈:旧敌未灭,新患又生】
建兴九年春末,粟特王城撒马尔罕。郭威与张衡在总督府内密议。自从粟特归附后,建兴商队顺利进入中亚腹地,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印度乃至更远的拜占庭。然而,好景不长,几封紧急情报打破平静:
大食残部退守巴尔赫(今阿富汗北部),正秘密联络吐火罗诸部;
一支由粟特叛臣“阿米尔·库什”领导的武装势力,在费尔干纳盆地集结,意图反扑;
影卫司探报称,有神秘使者自西方而来,疑似为拜占庭派出,意图挑拨中亚诸国对抗建兴。
张衡眉头紧锁:
“粟特虽已归附,然根基未稳。”
“若吐火罗、费尔干纳再生异动,我军恐难两线作战。”
郭威沉思片刻,缓缓道:
“必须速战速决。”
“否则,不仅丝路安全受威胁,连带西域诸国也会动摇。”
他立即下令:
调遣“鹰扬轻骑”三千人北上,监视费尔干纳动向;
派遣影卫司潜入巴尔赫,查明大食与吐火罗结盟细节;
命工兵营加快修建从喀什通往撒马尔罕的驿道,确保后勤畅通。
【费尔干纳风云:旧怨新仇,战火重燃】
与此同时,费尔干纳盆地。此地素有“中亚粮仓”之称,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粟特叛臣阿米尔·库什原为建兴册封的副王,却因不满建兴推行汉语教育与中原律法,心生怨恨,暗中勾结大食与吐火罗。他召集旧部,宣布起兵:
“建兴以文教化,实为文化之侵!”
“我等祖先敬奉火神,岂能改信儒术?”
“今日举义,非为叛乱,乃为守护我族信仰与尊严!”
消息传至撒马尔罕,张衡立刻做出反应:
“此人煽动民族情绪,企图分裂帝国边疆。”
“若不及时镇压,恐引发连锁反应。”
他亲率五千“虎贲铁骑”南下,同时向长安请示是否允许军事行动。赵信接到奏报后,亲自召见李昭:
“朕不愿轻启战端。”
“但亦不容宵小破坏秩序。”
“可先遣使劝降,若其拒之,则以雷霆之势剿灭之。”
【谈判破裂,烽火再起】
建兴使团抵达费尔干纳边境,试图劝说阿米尔·库什归顺。然而,对方态度强硬:
“我愿与建兴通商,但绝不受其律法约束。”
“若陛下愿撤回学堂与巡察使,我可继续效忠。”
张衡冷冷回应:
“陛下圣旨早已明言——‘归附者享太平,抗拒者亦不强求’。”
“然若有人蓄意扰乱边疆、煽动叛乱,便是自取灭亡。”
谈判破裂,战争一触即发。次日清晨,“虎贲铁骑”突袭敌军营地,斩杀叛军千余人。阿米尔·库什仓皇逃往吐火罗,请求庇护。
【吐火罗之局:外交博弈,兵临城下】
吐火罗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部,曾长期受大食影响,对建兴怀有戒心。面对建兴大军压境,吐火罗王召开朝会:
“若交出阿米尔·库什,恐失大食信任。”
“若拒不交人,恐遭建兴报复。”
此时,一名吐火罗贵族进言:
“不如设宴款待建兴使者,拖延时间,静观其变。”
“若建兴真欲开战,便联合大食共抗之。”
张衡识破其计,果断采取行动:
“我军已控周边要道,只需三日便可围城。”
“若吐火罗执意包庇叛贼,便以‘助逆’罪名讨伐。”
他随即下令:
“鹰扬轻骑”封锁吐火罗东侧所有山口;
影卫司渗透宫廷,策反部分贵族;
派遣使者前往巴尔赫,警告大食不得插手此事。
短短数日,吐火罗内部出现分裂。最终,一名亲建兴大臣发动政变,将阿米尔·库什擒获并献于建兴军前。
【尾声:平定边陲,帝国威望再升】
阿米尔·库什被押送至撒马尔罕,公开审判。赵信亲自下达诏书:
“朕非嗜杀之君。”
“然叛逆不可不惩,以儆效尤。”
“今废其爵位,贬为庶人,终身囚于龙城监牢。”
此举震慑西域诸国,许多观望中的地方首领纷纷表态支持建兴。与此同时,张衡推动新政:
设立“边疆自治委员会”,允许各地保留部分传统治理方式;
加强“翻译馆”建设,培养精通粟特语、波斯语、梵语的人才;
推广“丝绸之路文化年”,举办艺术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增强认同感。
赵信在长安御书房中,翻阅最新奏报,嘴角微扬:
“帝国之基,不在一时之战功。”
“而在长久之人心。”
“今日西域安定,明日中亚可期。”
窗外,春风拂面,仿佛吹散了边疆的硝烟。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信仰、文化与权力的新时代,正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