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 > 第20章 铁骑北伐,直捣龙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章 铁骑北伐,直捣龙庭

【朝堂议战:决战草原,一劳永逸】

建兴七年春初,长安太极殿内气氛凝重。赵信召集群臣商议:

“契丹虽败于雁门,但其主力未损。”

“据影卫司密探所报,耶律德光已重整旗鼓,集结十万大军,屯兵龙城,意图卷土重来。”

他目光坚定地看向兵部尚书周通:

“朕意已决,若要彻底肃清北疆之患,必须远征龙城!”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宰相李严谨慎进言:

“陛下,草原辽阔,风沙难测。”

“若贸然出兵,恐有粮草不济、孤军深入之忧。”

而郭威则起身拱手:

“臣愿领铁骑出征,为陛下扫平北疆!”

“龙城虽远,却非不可攻。”

“只要我军掌握行军节奏与补给路线,便能以雷霆之势击溃敌军。”

赵信点头赞许:

“郭卿所言极是。”

“朕已命户部调拨五年军费。”

“即日起,组建‘虎贲铁骑’,由郭威统帅,准备北伐。”

一场前所未有的跨漠作战,即将拉开序幕……

【备战龙城:虎贲铁骑,蓄势待发】

郭威受命后,立即赶赴幽州设立“北伐行营”。他迅速集结以下兵力:

主力骑兵:

“虎贲重甲骑兵团”五千人(配备长枪、重斧与连环马阵)

“鹰扬轻骑兵团”一万两千人(擅长奔袭、夜袭与突袭)

步兵辅助:

原“无当飞军”中精选三千精锐步兵,负责攻坚与守寨;

抽调边军步兵五千人,担任后勤护卫与防线巩固任务。

后勤保障:

骆驼运输队三百匹,携带六个月干粮、火药与饮水

随军设有医官、铁匠、马夫、向导等百余人,确保远征可持续性

他还特别制定三项战术原则:

“逐站推进” —— 沿途设立临时军营与水源点,逐步深入;

“夜袭奇袭” —— 利用草原夜间温差大、视线模糊特点发动突袭;

“分进合击” —— 分三路包抄龙城,切断敌军退路。

赵信亲自送行于幽州校场:

“此战不仅关乎北疆安宁,更关乎我大建兴之威仪。”

“郭卿,望你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郭威抱拳应诺:

“属下定不负陛下厚望!”

【草原鏖战:穿越沙漠,首战告捷】

数日后,虎贲铁骑穿越戈壁,抵达契丹边境重镇——白狼城。郭威派出斥候查明敌情:

契丹已在白狼城布防,设木栅堡垒、拒马阵;

敌军约万人,多为轻骑与弓箭手,擅长远程骚扰;

另有小型骑兵队在周边巡逻,封锁通往龙城之路。

郭威果断下令:

“第一梯队佯攻西侧山口,吸引敌军注意。”

“主力从东侧绕行,绕至敌军背后发起总攻。”

战斗于黎明打响。第一梯队在西山点燃火把,制造声响,果然引来大量契丹骑兵迎战。与此同时,主力部队悄然绕道东侧,穿越沙丘地带,迅速占领高地。日出时分,郭威亲自擂鼓,全军冲锋!契丹措手不及,被前后夹击,纷纷溃逃。白狼城陷落,契丹将领萧图鲁仓促率残部退守龙城。

【龙城血战:飞军夜袭破寨,契丹覆灭】

耶律德光得知白狼城失守,震怒不已:

“建兴军竟敢深入我腹地?”

“传令各部集结,死守龙城!”

他下令焚烧周边村落,逼迫百姓为其守城,并散布谣言:

“建兴军乃恶魔,吃人肉、饮人血!”

“凡助王师者,皆杀无赦!”

郭威闻讯震怒:

“此贼竟敢祸害无辜,罪无可赦!”

“传令全军,不得伤害平民!”

他决定启用“无当飞军”中的精锐夜袭小队,执行奇袭任务。张烈亲自带队,在深夜潜入敌军营地,悄无声息地剪断哨岗绳索,放火烧营。次日清晨,契丹军营陷入混乱,郭威趁机发动总攻,两面夹击,敌军全面崩溃。耶律德光试图突围,却被飞军将领李骁一刀斩于马下。龙城之战宣告结束,契丹主力尽灭。

【龙城归化:设府立县,纳入版图】

战后,郭威整顿军纪,安抚当地民众。他发布《龙城安民令》:

“凡自愿归顺者,保其家业,授其田地。”

“凡助逆者,一概免罪。”

赵信得知战况后,大喜过望:

“郭卿此战,可谓千古未有!”

“自此之后,草原之上,再无契丹。”

他随即下旨:

设立“龙城府”,直属中央;

任命郭威兼任龙城总督,主持善后事务;

派遣官员赴龙城推行科举、税赋、土地改革;

修筑驿道、驿站,加强与中原联系。

同时,赵信亲笔题写《龙城诏书》:

“自今而后,龙城不再是契丹之地,而是建兴一府。”

“凡我子民,皆享中华教化,共沐圣恩。”

此举标志着建兴王朝正式控制北方草原门户,成为真正的陆海并强之国。

【尾声:北风渐宁,盛世再临】

建兴七年夏末,郭威站在龙城最高处,遥望东方朝阳。他曾以为,战争只是为了守护家园。如今才知:

真正的王者,不仅是草原上的雄狮,更是帝国的脊梁。

他低声说道:

“陛下,龙城已定。”

“草原之上,再无敌人。”

而在长安,赵信也登上城楼,望着远方,心中一片清明。他知道:

一个属于建兴的时代,正在缓缓升起……

【战后重建:从征服到治理】

龙城陷落后,郭威并未立即班师回朝。他深知:

“打下一座城池容易,守住一方百姓却难。”

面对契丹旧部残余势力、周边游牧部落的观望态度,以及大量流民、俘虏的安置问题,郭威召集幕僚商议对策。他提出三点治理方针:

“怀柔为先” —— 不杀降卒,不毁宗庙,尊重当地风俗;

“设府立县” —— 将龙城及周边纳入帝国行政体系;

“屯田养军” —— 派遣退役士兵垦荒耕种,保障驻军粮草供应。

赵信亲自批复:

“卿所言极是。”

“今既得其地,便当使其心服口服。”

“望你善施仁政,使四夷归化。”

【设府立县:龙城改制,郡县初现】

在朝廷支持下,郭威开始推进“龙城改制”。

一、设立“龙城府”,直隶中央

管辖原契丹五京地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等);

任命文官担任知府、通判、县令等职,建立地方治理体系。

二、推行“土断政策”

将原有契丹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重新丈量,分给投降将士与平民耕种;

禁止豪强兼并,严禁奴役牧民。

三、修筑新城与驿站

在龙城附近修建“新龙城”作为行政中心;

开通长安至龙城的驿道系统,设立十八个驿站,保障政令畅通。

一位被俘的契丹贵族低声问道:

“你们为何不杀我们?”

郭威答道:

“因为我们不是来毁灭的,而是来建设的。”

“你们若愿归顺,便可成为我建兴之民。”

此话传开,不少原本准备逃亡的契丹百姓纷纷返回家园。

【文化融合:儒学入塞,教化万族】

光有行政治理还不够。赵信深知:

“欲使蛮夷归心,非兵戈可成。”

“唯有文化教化,方能长久。”

于是,他下令:

派遣儒林士子前往龙城讲学;

设立“龙城书院”,教授《春秋》《礼记》《诗经》等经典;

允许本地语言与汉字共存,鼓励双语教学;

编纂《北疆风物志》,记录草原风俗与历史。

他还特别命令:

“凡年满十岁者,皆可入学。”

“不分胡汉,皆授以礼仪教化。”

一名老儒在龙城讲堂上说道:

“昔日孔子周游列国,今日吾辈亦行万里,传道于塞外。”

“愿此地百年之后,亦有贤才出焉。”

此举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让许多原契丹贵族子弟自愿改习汉语、穿汉服,接受中原文化。

【军事布防:重兵镇守,严控边境】

尽管龙城已归附,但郭威并未放松警惕。他在北疆部署以下兵力:

一、常备军:

“虎贲铁骑”五千人留守龙城,负责治安与威慑;

“鹰扬轻骑”一万两千人分驻各要隘,随时出击。

二、边防营寨:

在阴山、燕然山、黑河等地设立十二座军寨;

每寨驻兵三千至五千,配备火器与弩炮,形成防线网络。

三、烽燧系统:

修复长城沿线烽火台,增设信号塔;

训练“影卫斥候”执行侦察任务,监控敌情动向。

赵信特批:

“北疆乃帝国门户,不可再失。”

“朕命你在此镇守五年,待人心安定后再调任他处。”

郭威拱手应诺:

“臣愿以此生守护这片土地,直至它真正融入中华。”

【经济复苏:通商互市,百业俱兴】

为了尽快恢复草原经济,郭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开放互市

设立“龙城互市”,允许中原商人与草原牧民交易;

主要交换商品包括丝绸、茶叶、马匹、皮毛等。

二、扶持畜牧业

发放牛羊贷款,帮助牧民恢复生产;

设立“畜牧司”,指导改良品种与防疫技术。

三、发展手工业

引入中原织机与冶铁技术;

鼓励妇女参与纺织、皮革加工等产业。

一位来自幽州的商人感慨道:

“以前只听说这里是狼烟四起之地。”

“如今竟也有了集市与茶馆,真是不可思议。”

短短数月间,龙城已不再是战争废墟,而是一个新兴的边贸重镇。

【尾声:胡汉一家,盛世永固】

建兴七年冬末,龙城第一场雪落下时,郭威站在新建成的“龙城门”前,望着远方。他身后,是一群正在读书的孩童。他们有的穿着胡服,有的穿着汉袍,但口中朗读的,却是同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郭威喃喃自语:

“陛下说得对。”

“真正的胜利,不是征服,而是融合。”

而在千里之外的长安,赵信也接到了一封密报:

“龙城已稳,百姓安居,胡汉相融,百业复兴。”

他放下奏折,微微一笑:

“这才是朕想要的盛世。”

“不止是中原的繁荣,更是天下的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