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觉醒农女造反路 > 第62章 小学联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转眼到了腊月,李希音和政权骨干难得有空,齐聚在凤栖镇,观摩凤栖镇小学联考。

随着凤栖镇中学校长兼清平县教谕的秦贤一声令下,一个个达到毕业条件的学子步入考场,开始答题。

其考生主要来自凤栖三镇的各小学的毕业生,此外还有清平县以及其它几个镇也有学生前来,占了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读书人,也通过关系加入了各地小学后,通过选拔来参加这一次考试。

因此说是小学联考,实际上一多半年龄都是超标了的。

之所以这样,一来是义军所办的小学,有两个功能,一是培养小孩,二是解决文盲率,所以入学年龄没有限制。

二来,经过一个月的积累,李希音已经完全掌控了整个清平县令,凡是有想法的势力基本都搬走了,留下的百姓大多拥护义军统治。

在这种局面下,很多人包括很多读书人希望可以加入到义军里面,一展抱负。但是义军一直以来,招募的人主要有两种,士兵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对于读书人没有进行大规模聘用。

因此当他们知道,通过小学联考的考生,可以选择加入凤栖镇中学就读或者是被聘用成为各级政府的文员之后,很多读书人都厚着脸皮进入了小学,和一群娃娃一起上学。

而李希音也对这一次联考十分重视,毕竟如今义军彻底掌控了整个清平县,对于文员的需求太大了,很多村镇级别的政府还是空架子,需要当地驻军将领进行协助管理。

所以,在监考室里,挤满了来招人手的人,除了县里的各部门外,还有乡镇政府、各村委会甚至还有护卫队。

联考难度并不大,国文、武术、算数三门主科为必考,然后从炼铁、识药、针织、木工、地图绘制等科目里选一门辅修科目进行考核。

所以不过一个早上,三门主课的考卷就收了上来进行批阅,考生去休息,下午进行辅修考核。

李希音坐在阅卷场里四处游走,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才。

别说,还真发现了不少人才,国文试卷里除了大量的基础题考查识字水平之外,有一道自定义写作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五十字以上,上不封顶。

大部分的孩童和很多人也就刚刚达标,且很多错别字,对于这些人主要还是考验其文字水平了。

但是,有不少读书人的考卷,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俨然写成了八股文和策论,那么这些试卷就会主要审核其内容了。

不过一直没事情做的李希音就找了个试卷,暗自评估自己能够做到什么水平,心里想着等有空了,自己也去进修进修。

就在这时,一道人影悄咪咪地走到了李希音旁边,悄声地禀告道:“将军,清平县驿站和其它驿站联系中断了,另外昨日有快骑朝着周围几个县奔去,但没有来清平县。”

李希音一愣,明白清政府已经确定,清平县已经完全落入义军手里了,至于一直跟他们联系的县令蒙九安,也只是义军的傀儡,所以才中断了和清平县的驿道。

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李希音反而不慌了,毕竟能够骗了清朝政府将近一个月,李希音着实没想到的,看来蒙九安还是挺有用的。

更何况,经过一个月的发展,义军手里的护卫军已经有了七千人,加上治安队和民兵,总共有了将近两万的可战之兵。

此外,经过李希音、谢道韫和众人的不断努力,在清平县建立了大量的砖厂、水泥厂、炼铁作坊、防具作坊和其它作坊。

砖和水泥的生产使得义军在清平县各要道建立了要塞,在清平县县城甚至是各乡镇都建立了足够的防御体系。

而武器上,生产了数千把冷兵器,目前护卫军和治安队的上万人都人手一把锋利的兵刃,这和之前有了很大区别。

防具上面,如今义军已经有了专门的制式铠甲,甲胄以棉花、铁片、皮革等制成,棉花为主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冲击,对于火铳有一定防御能力,而其表面缝制的铁片,则增强了其近战防御能力。

此外,经过大量匠人的开发与革新,对于弩箭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发明了连弩和四石弩,所需力量约两百四十斤,受制于工艺和材料的原因,射程只达到两百米以上。

四石重弩设置了固定装备、瞄准装置和辅助装置,辅助装置为两个铁做成的轮盘,当转动轮盘的时候所需力气可减少数倍。

可惜的是,这种弩机因为材料原因,特别是弓弦不多,没有装备太多,不过李希音听说洋人那里有不少好东西,于是托人寻找其他材料进行代替。

除了重弩之外,就是连弩了,连弩威力相对较小,结果较轻,但可以连发,在近战中比较有用,在护卫军中进行了大量装备。

同时,李希音还让人安排研究火药和重炮,为此还把之前缴获的五门炮都送去了研究,火药研究倒是有所眉目了,但对于重炮的研究不甚理想,李希音也在四处搜罗人才,并让人接触洋人,希望从他们那里可以取得一些东西。

总的来说,经过一个月的飞速发展,义军力量以几何倍数增加,李希音对于朝廷的围剿也多了几分底气。

因此,对于广西巡抚发现清平县已经反叛的事情,李希音只是感觉有些可惜,然后就去信给谢道韫,让她正式开始计划,更换旗帜,正式取缔县衙,建立义军政权。

对于清朝县令蒙九安,看在他这些天十分听话,不遗余力掩饰异常的份上,李希音决定放他一马,将其调到凤栖镇做一个主管。

把这些事情写好之后,李希音让人把信给谢道韫送去,由她进行清平县改旗易帜的事情,李希音便回了考场,继续监考,并准备第二天的文员选拔。

之后,李希音还要处理一下凤栖镇的政务,凤栖三镇,特别是凤栖镇,对于李希音等人来说十分重要。

这里易守难攻,且有大量的军事堡垒,且义军在这里经营了半年之久,百姓对于义军十分拥戴,义军一半兵员来自这三镇,三镇百姓和义军密不可分,所以这里是李希音留的退路。

所以,李希音对于三镇十分重视,把这里当做了核心统治区,在无事发生的情况下,李希音和谢道韫会轮流分别镇守凤栖镇和清平县,处理两地政务和军务。

最终,经过两天的考试,一大批学生进入到凤栖镇中学就读,而一批考生则通过考核,进入到各政权机构中工作。

文员的补充,使得义军对清平县的统治更加彻底,而大量的军官也得以抽身,全方面投入战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