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上学工作和恋爱 > 第71章 时光标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月七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城市街道,金黄的银杏叶随风飘落,为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增添了几分诗意。崔琰站在医院门口,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感受着久违的自由。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他的伤口已经基本愈合,只是右肩的疤痕还隐隐作痒,提醒着他那段难忘的经历。

安顿好后,崔琰便来到得阳楼。学校附近环境和味道都是最好的饭店,崔琰提前订好包厢 “明月厅”,推开门,圆形的雕花餐桌上已经摆放好精致的餐具,墙上的水墨画描绘着山水意境。

傍晚六点,众人陆续到来。李桐穿着淡蓝色的外套,手里捧着一束向日葵,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曹帅大老远就咋呼着:“琰哥,你这出院阵仗搞得比结婚还隆重!” 小胖、谢志斌和王星宇则抬着一个大礼盒,说是凑钱买的康复礼物。

“都快坐,别客气!” 崔琰招呼着大家,亲自为每个人斟上果汁,“这段时间多亏了大家,要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看向李桐,目光里满是感激与温柔,“尤其是你,每天忙前忙后,比护士还尽心。”

李桐的脸瞬间红透,低头搅动着手中的果汁:“说什么呢,你是为了保护我才受伤的……”

“行了行了,肉麻死了!” 曹帅故意做出呕吐的样子,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赶紧上菜吧,我都快饿死了!”

话音刚落,服务员便开始陆续上菜。餐桌上,气氛热烈非凡。曹帅不停地讲着新学的段子。

欢声笑语在包厢里回荡。崔琰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动。曾经以为的艰难时光,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陪伴,变得温暖而难忘。他知道,这份情谊,将会是他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宝藏。

夜色渐深,得阳楼外的街道亮起了璀璨的灯火。众人走出酒楼,在路口依依惜别时。大家索性都陪着崔琰去送李桐,权当散步,然后再从小路回到租住的房子。

国庆后,市校刊大比将拉开帷幕。准备校刊之前,崔琰特意去走访上学期四家赞助商,饭店学生生日聚会有增加,,没统计具体数据,提升最大的是文具店其次是书社,体育用品店没有明显变化。

新一期校刊将去参加市比拼,受众面增加,得奖影响力扩大,对商家销售虽然没有直接提升,但看的人多,名气提升大,虚荣心得到极大提升。

文具店、书社和熟悉的饭店都很支持崔琰,将继续给予赞助,特别是听到崔琰说:如果能获一等奖,刊物能得到更大的曝光,文具店老板直接拿下封面冠名权。

刊物还是以上一期刊物的框架进行,有优秀老师寄语(李桐班主任马老师)、优秀学生访谈(这次是电话采访,2003年高考市文科状元出自县一中,采访的时候该同学已经在北大就读大一)。同时新开栏目“读者来信”栏目下面总有一行字:“谢谢你让我知道,平凡的日子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光。””

既然上学期认定是社长,崔琰没必要再竞选。能他拍板的事情就拍板,没必要再职位去讨论,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率还低,担任社长主编就得为刊物负责,该一言堂就一言堂。参选的刊物推进非常好,省去繁琐沟通,各自执行好自己的环节。

十月底的风卷着桂花香钻进教学楼,崔琰站在编辑部门口,掌心还沾着午后贴海报时残留的胶水。

“这篇散文太文艺了,高中生谁爱看伤春悲秋?” 副主编的笔尖敲着样稿,淡蓝墨水在《青春诗行》栏目标题上洇开小团阴影。美编严彩姝把马克笔往桌上一摔,橘色笔帽骨碌碌滚到崔琰脚边:“你懂什么?这插画可是我熬了三个夜画的!”

“都安静。” 崔琰推门而入,腋下夹着的赞助合同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他抽出一张打印纸铺在桌上,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全市各校校刊的畅销栏目:“市刊评比看的不是个人喜好,是能不能让每个读者都找到共鸣。” 他指尖划过 “校园直通车” 板块,“上一期高二283班刘浩宇写的《宿管叔叔的二十四小时》,你们没发现当时学校讨论度火热?”

“是的,这期要不要继续去找他还有没有新的稿?”副主编接道:

“这个事情交给你,我来弄“学生看世界”栏目。新时代的学生,除了必要的学习外,学校外的世界也要保持一定的关注,校内外结合,丰富课余精神生活。”崔琰说道

接下来的两周,文学社成员除了学业外,全部扎根在文字的海洋中。

李桐每天清晨六点到校,用保温桶装来妈妈熬的南瓜粥和鸡汤,看着崔琰大清早用红笔在稿件上圈圈点点,自己把把粥和鸡汤倒出放在他旁边。

日子在匆忙和紧张中度过,新刊物出来还是相当惊艳,校长赞不绝口,说评选当天带着崔琰一起去市里。

11月中旬,评比当天,崔琰抱着装订精美的《乐江潮》穿过市图书馆长廊。他能感觉到有目光一直落在自己后颈,像校刊扉页那行烫金小字:“致每一个在浪潮中勇敢前行的你”。

在一个角落你发现林悦,她今天是特意来看评审的。

评审席上,评委们翻动书页的声音像春蚕啃食桑叶,当看到 “学生视角看世界变迁” 专题中,那些用旧粮票、老照片和学生采访拼贴成的跨页设计时,主评委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这个版块让我看到了新一代的人文关怀。”

市刊评比现场,崔琰的得体的校服。评审席上,王教授翻到 “时光标本” 板块时,忽然摘下眼镜:“这个用旧饭票拼成的校徽,是谁的创意?”

“创意是严彩姝,饭票是我们班贫困生张小芳,她们一起完成的。” 崔琰站得笔直,声音里带着晨光的温度,“她收集了三年的饭票,说每一张都记着妈妈打工的汗水。”她翻开下一页,手工纸折成的立体教室跃然纸上,粉笔灰在阳光中飞舞,“我们想告诉所有人,校刊不是少数人的秀场,而是千万个青春故事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