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保城在1379厂的建设上是尽心尽力的,在为一期工程三间共900平米的新车间上钢梁的时候,建筑工地现场居然出现了一辆工程机械车。
这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建设项目都依靠人力,这辆速联产自行吊车的出现,迅速在四里八乡引起了轰动,人们仿佛是赶集一般,从四面八方向工厂涌来,站在不远处像看西洋景一样好奇的看着吊车手操作,不少人还带着干粮,看来是打算在这里看一整天。
即便是在厂区以内,也有很多人饶有趣味的观看上梁过程。
杨山也凑热闹混在人群中,“范哥,你和一机部那边熟,你说咱们现在能自产这个大家伙吗?”
杨山的话题引起了周围众人的注意,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范群。
“我也不确定,就我所知是没有,不过已经生产出来那种固定在地面上的吊车。”范群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那东西,手里比比划划的。
杨山看明白了,就是后世盖房很常见的塔吊。
“那种吊车我见过,前年我们厂建车间的时候就用上了,看着比这个车载的吊车好使。”旁边的耿波也不甘寂寞,随口来了一句。
“好了,好了,看看就行了,别总在这里围着,大家该干嘛干嘛去。”说话的是部里生产调配处的李处长,他是这次支援小组的组长,也是之前来过的陈干事的顶头上司。
听到声音,杨山转身就想溜,这个李处长很喜欢抓杨山的壮丁。
“杨山,你过来,我问你个事情。”李处长眼睛很尖,或许他就是冲杨山来的。
“额,李处,找我有事儿?”
“是有事儿,看你鼻青脸肿的样子,就知道你这几天太闲了,给你安排个活儿。你不是之前研究过什么统筹学么?那就设计一下这个厂子物资配给、生产调度的具体办法,还有配件仓库的进出库流程和作业规范。三天后的下午报给技术支持组,供大家讨论。”
“李处,这两个议题不是已经讨论通过了吗?”
“那就再讨论、再通过一次。”李处长风轻云淡的回复道。
杨山只好答应下来,一脸愁苦的表情。
鼻青脸肿是因为史贺真的给他找了个陪练,这位摔跤队退役高手原来在市无线电厂的保卫股,现在调到这里负责维护建筑工地秩序。他倒没有故意打杨山的脸,可架不住杨山不小心脸先着地,即使戴了护具,即使有地垫,也还是破相了。
范群上来安慰杨山,“李处是看重你,我看他有把你调过去的意思。”
“算了吧,我不去抢陈干事的饭碗。”杨山才不会踩这么明显的坑。
“嗯!”范群满意的点点头,“好好干,坐在屋子里写写算算挺舒服的,就当是提前适应办公室工作。等回去后,一天8小时你都会坐在办公桌前。”
既然躲不过去,那只能认认真真干活了。杨山现在又恢复到前世打工人的心态,一切按部就班,绝不积极表现,因为他知道,李处长那里有成堆的活儿等着他。反正一起干活的有十几号人,用不着突出自己。
转眼间第一间车间整备完毕。花了这么大的代价,竣工日期也只比原计划提前了十天,悬在厂子头顶上的产量数字压的众人都有点喘不过气来。
按照技术支持小组的设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增加工序数量,所以新制定的流程,整个收音机的产线工序被细分成了40多个。
要维持产线正常运转,300多平米的车间里,产线工人连带着传输配件辅工有60人,加上在旁负责监控产线运转的支持组的人,到时候这个车间将会有80人。
进行试生产的前一天,支持小组的所有人员都熬了个通宵,一遍遍的梳理的产线工序,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点,以及应对措施。
一大早,试生产开始。这次上产线的40多个工人经过了1个多月培训,全都是有无线电工等级或者有产线经验的工人。
仅仅试产了半个多小时,混乱不出意外的出现了,随着制作工序的不断向下延续,混乱也呈指数级的放大,车间内已经杂乱的像个没有老师的自习室,不断有人忍不住出声提醒,甚至是呼喊,负责配件输送的辅工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跑,因为所有的配送秩序都乱了,之前的预案已完全无用。
杨山静静的在一旁看着这番场景。随着混乱的加剧,车间仿佛变成了80年代的证券交易所,呼喊声越来越大,声音表达不清,有人就自作聪明的用手势做补充,结果是导致更大的混乱。
如果说杨山以前设计的那条生产步话机的产线是一条简单的串联电路,那么这次技术小组设计的产线就是增加很多个并联装置的复杂电路,一个点出错,后边就全乱了,最后就是整个电路全都烧掉。
耐心等待了半个小时,看到混乱并没有减弱的迹象,李处长不得不叫停了此次试产。
工人们垂头丧气的撤下工作台,辅工开始收拾整理。
支援小组的十多个人则聚在车间的一个角落,七嘴八舌的述说着各个监控点遇到的问题。
李处长站在那里皱着眉头,如此多的工序并行运转,他之前没遇到过,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场景。
眼前这个局面杨山已经预料到了,没有有效的调控指挥,这么多的工序运转下来不出问题才是怪事。
面对如此复杂的工序队列,杨山那幼儿园般的运筹或者说系统工程知识根本帮不上忙。
而其他技术员依靠想象给产线打补丁的方法也不靠谱,至少补丁和产线的兼容性就很成问题。
所以最终杨山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错实践来逐步完善产线管理制度。最近这几天,杨山一直努力回想着前世刚参加工作时在物流车间实习的情景,想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
看到刚才的混乱场面,杨山觉得他想到的解决办法应该能派上用场。
“安静,咱们从第一道工序开始,一点点的梳理问题。”李处长看到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出声制止了众人的议论。
这一次的情况反映就有条理多了,每个人依次陈述他们碰到的问题和当时的应对措施。一整条产线运作下来,感觉每个人都是按照预案来执行的,可是混乱还是不可避免。
在询问了一些人的意见后,李处长觉得还是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点,他的目光又在周围众人的身上逡巡。
“李处,我想说说我的想法。”杨山举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