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度锇提纯实验成功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整个基地,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千临的名字,几乎成了技术突破和科研希望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荣誉、奖励的讨论,以及更高层对“曙光计划”后续阶段的规划和资源倾斜。
千临对此表现得相当平静,大部分时间依旧待在实验室里。对她而言,外界的赞誉远不如解析“方舟”核心编码和推进下一阶段科研任务来得重要。她利用新获得的“物质结构深度分析仪(便携版)”,对“种子”残留物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确认了其内部存在极其复杂的能量传导结构,这印证了她之前的猜测——这些“种子”绝非凡物,很可能是某种高科技装置。
她还将接应者临死前说出的那几句奇怪的话,输入系统进行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中……“时间尽头\/源头”、“频率\/意识”、“钥匙\/门\/世界线”、“现实稳定锚”……检测到多个高阶概念重叠,指向性模糊,可能涉及多维时空理论及意识能量交互……警告:信息不足,强行推演可能导致逻辑悖论。建议寻找更多相关信息,特别是与“乾坤”项目及陈铭专家相关的原始数据。】
系统的反馈让千临明白,解开谜团的关键,很可能就在陈铭和他的“乾坤”项目上。
而另一边,白墨提出的医院管理优化方案,也正式进入了试点阶段。她利用系统奖励的“基础医疗信息管理模板”,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全新的病历卡片系统、科室协作流程和急诊分流标准。
她选择在自己负责的内科病区和急诊室进行小范围试点。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在医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和争议。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我们以前不也这么过来了?”一位资历较老、思想保守的科室主任私下里抱怨,“年轻人就是喜欢折腾,净整些没用的!”
“这卡片也太复杂了吧?又是编号又是分类的,写起来多麻烦!”一名习惯了简单记录的护士也觉得增加了工作量。
“急诊搞什么分流?来了病人就看呗,还分什么轻重缓急?”急诊科的一些医生也觉得多此一举,甚至有些抵触,认为这是在质疑他们的专业判断。
流言蜚语,质疑抵触,如同无形的阻力,让白墨的改革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医院的院长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白墨进行“创新尝试”,但态度也比较暧昧,显然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太多人。
面对这些阻力,白墨并没有气馁。她知道,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旧有的习惯和利益,遇到阻力是必然的。她耐心地向参与试点的医生护士解释新流程的好处,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新的病历卡片,一遍遍地强调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
“我知道大家一开始会觉得麻烦,但请相信我,这套系统运行起来后,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和病人。”白墨在科室会议上恳切地说道。
为了让大家看到效果,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将试点科室过去一个月的混乱病历,按照新标准重新整理归档。当一份份清晰明了、信息完整的卡片式病历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对比之前那些潦草难辨、缺项漏项的手写记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咦?这么一弄,查找起来确实方便多了!”
“是啊,病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交接班也清楚多了。”
一些年轻的、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医护人员,开始认识到新方案的优点。
而在急诊室,白墨亲自坐镇,指导护士进行预检分诊。对于危重病人,立刻开启绿色通道,优先抢救;对于病情较轻的病人,则引导到相应区域候诊,避免了以往所有病人都挤在抢救室门口的混乱场面。
一天晚上,急诊室同时送来了三名危重病人:一个大出血的产妇,一个心梗发作的老人,还有一个农药中毒的孩子。按照以往的混乱情况,很可能手忙脚乱,甚至延误抢救时机。
但在白墨建立的预检分诊和抢救流程下,三名病人被迅速准确地分流到不同的抢救单元,值班医生和护士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展开抢救。白墨更是凭借高超的医术和系统签到获得的急救药品,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最终,三名危重病人都转危为安。
亲身经历了这场高效而有序的抢救后,之前对分诊制度还有些疑虑的急诊科医生们,彻底服气了。
“白医生,你这套法子……真神了!”急诊科主任握着白墨的手,由衷地赞叹道。
试点的初步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开始在医院内部激起涟漪。越来越多的科室开始关注和讨论白墨的改革方案,一些思想开明的医生主动找到白墨,表示愿意学习和推广。
白墨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要将这套体系在全院甚至更广的范围推广,还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但她充满了信心。系统任务的进度条,也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
陆衡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白墨的能力和魄力感到骄傲,也在利用自己的关系,默默地为她扫清一些来自行政层面或者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他知道,白墨想做的事情,是为了更多人好,他必须支持她。
然而,就在基地内部因为科研突破和医疗改革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一股新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冯毅他们对“晨曦号”货船的调查,陷入了僵局。那艘船离开中国领海后,便如同泥牛入海,消失在了茫茫的公海监控盲区。船员的身份信息也大多是伪造的,根本无从查起。线索似乎又断了。
但霍凌风并没有放弃。他总觉得,“方舟”组织如此处心积虑地安排转移,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运走一些不重要的物资或者制造一个障眼法。他命令手下的情报分析人员,将近期所有进出可疑港口、航线异常的船只信息,与“老鼠”的情报网络、以及之前发现的各种零散线索进行交叉比对,试图从中找出新的关联。
这天,霍凌风正在办公室研究海图,冯毅匆匆走了进来,脸色凝重。
“头儿,你看这个。”冯毅递过来一份刚收到的情报,“我们在排查‘老鼠’的社会关系时,发现他曾经和一个在远洋运输公司工作的老乡有过密切联系。那个老乡……就在‘晨曦号’失踪前不久,也突然失踪了。”
“哦?”霍凌风来了兴趣,“查到那个老乡的去向了吗?”
“暂时还没有。但他失踪前,曾经向公司请假,说是要去南方探亲。我们查了他的探亲地址,发现是假的。”冯毅说道,“更奇怪的是,在他失踪后,他的银行账户上,突然多了一笔巨额汇款,来源不明。”
“查汇款来源!”霍凌风立刻道。
“查了,是通过一个设在境外的皮包公司转入的,资金经过多次跳转,很难追踪到最初来源。”冯毅摇了摇头,“但是,我们在分析这家皮包公司的业务往来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什么地方?”
“这家公司,曾经与一家从事……古董和艺术品交易的公司,有过几笔大额资金往来。而那家古董公司的一个大股东,恰好……姓陈。”
姓陈?霍凌风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想到了医院里那位同样姓陈的技术专家。这会是巧合吗?
“查!给我彻查这家古董公司!还有那个姓陈的股东!我要知道他的一切!”霍凌风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决断。他有预感,这条线索,或许能将之前所有看似无关的点,都串联起来,最终指向那个隐藏在迷雾深处的“方舟”。
基地的夜晚,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科研的突破带来了希望,改革的阵痛预示着新生,而潜伏的敌人,也在用更隐蔽的方式,编织着新的阴谋。千临和白墨,这对来自星际的姐妹,正被一步步卷入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时空秘密的旋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