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其他类型 > 七零:科研大佬带飞签到锦鲤躺赢 > 第69章 冰山融角,妙手回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章 冰山融角,妙手回春

千临进入“东风之翼”基地的生活,比军工厂更加规律,也更加……单调。每日两点一线,宿舍到科研大楼,途经戒备森严的检查点,空气里都弥漫着保密条例的严肃气息。

科研大楼内部堪称这个时代科技的殿堂,各种她只在历史资料里见过的“老古董”设备被擦拭得锃亮,代表着国家倾尽全力的投入。项目组的成员个个都是领域内的泰山北斗,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占据了绝大多数,偶尔几个年轻人,眉宇间也带着技术精英特有的锐气和专注。

千临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她的年轻和“基层”出身,在最初引起了不少好奇和审视。

第一次技术研讨会,讨论的是飞行器翼载荷在极端高速机动下的材料疲劳问题。一份厚厚的报告摆在桌上,主导该课题的是国内材料力学界的权威,陈院士。

千临看着报告中一条复杂的应力分布曲线,以及下方密密麻麻的计算数据,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在众人轮流发言,对报告成果表示肯定和赞赏时,她清冷的声音突兀地响起:“陈院士,报告第十七页,关于3号翼肋节点在马赫数4.7,过载7G条件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其边界条件设定似乎忽略了材料在高温蠕变状态下的微观晶格滑移影响。根据我的初步计算,实际疲劳极限可能比模型预测值低至少3.5%。”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惊讶、不解,还有几分被打断的不悦。

陈院士推了推老花镜,看向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女同志,语气还算温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小千同志,这个模型是我们团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结合了上千次风洞试验和模拟计算得出的,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了严格论证。高温蠕变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已经纳入了安全冗余系数。你说的微观晶格滑移……这个理论过于前沿,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在工程应用上,我们通常采取更稳妥的宏观分析。”

言下之意,她的质疑有点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千临没有被对方的权威所慑,她站起身,走到旁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在上面画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晶格结构图和对应的微分方程。

“高温并非均匀作用于整个节点,高速气流摩擦导致的热量集中效应,会使得特定区域的晶格率先进入蠕变临界点。传统的宏观模型无法精确捕捉这种局部效应的累积损伤。”她一边画,一边解释,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推演严密,“如果用多尺度耦合算法,将微观晶格动力学与宏观有限元模型结合,可以更精确地模拟这个过程。这个3.5%的差异,在几次极限机动后,可能就是导致结构失效的临界点。”

她画出的那些图示和公式,远超这个时代普遍的认知水平,其展现出的对材料微观行为的深刻理解,让在场的专家们瞠目结舌。陈院士怔怔地看着黑板,眉头紧锁,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凝重。

没有人再说话,只有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当千临放下粉笔,黑板上已经布满了令人震撼的推演过程。

“这……这种多尺度耦合算法……”陈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是怎么……”

“基于公开的物理学原理和数学工具,进行了一些推导。”千临避重就轻地回答。

总工程师,那位在军工厂就对千临青睐有加的老者,此刻也在场。他看着黑板,又看看平静站在那里的千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立刻组织力量,按照小千同志提出的思路,重新进行验算和模拟!”

几天后,验算结果出来了。千临的判断完全正确!那个被忽略的微观效应,确实导致了疲劳寿命预测的偏差,虽然只有3.5%,但在“东风之翼”这种不容许丝毫差错的项目里,足以致命!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质疑千临的能力。她那看似冰冷的外表下,蕴藏着足以颠覆现有认知的恐怖才华。陈院士亲自找到千临,放下了权威的架子,诚恳地与她探讨技术细节,视她为可以平等交流甚至需要请教的同行。千临在项目组的地位,从一个被审视的新人,一跃成为核心技术攻关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重的任务和更高的期望。她被直接调入了负责飞行器整体气动布局和结构强度设计的核心小组。面对的难题,也从单一的材料疲劳,扩展到了更复杂、更系统性的领域。夜深人静时,她偶尔会看着窗外基地严格管控的灯火,想起军工厂那间虽然简陋但自由的宿舍,想起白墨温和的笑容和热腾腾的饭菜,心中那片被科研填满的区域,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空落。

**与此同时,军工厂职工医院。**

白墨的生活轨迹相对简单,但也日益繁忙。自从铍中毒事件后,她在医院的声望如日中天。“白大夫医术高明,专治疑难杂症”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厂外,不少周边村镇的病人也慕名而来。

这天,外科接诊了一个棘手的病人。一位钳工师傅在操作时不慎被高速旋转的零件击伤了前臂,造成了严重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更麻烦的是,几条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也受到了损伤,断端模糊不清,修复难度极大。

外科主任亲自上阵,清创、探查,忙活了半天,对着那团模糊的组织直皱眉。“神经断端回缩得太厉害了,血管壁也有挫伤,强行吻合,成功率不高,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很大啊。”

病人家属在一旁急得团团转。

“张主任,要不……请白大夫来看看?”旁边的小护士小声提议。现在医院里,遇到这种老大难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白墨。

张主任犹豫了一下。白墨虽然展现过外科天赋,但这可是精细的神经血管吻合,专业性极强。但看看眼前的情况,她也没更好的办法了。“去请白大夫来会诊。”

白墨很快赶到了手术室。仔细查看了伤口和x光片,又听了外科主任的介绍,她心里有了底。这种复杂的神经血管损伤修复,对术者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要求极高,恰好是她可以借助系统优势的领域。

【叮!宿主正在处理复杂性神经血管损伤,可兑换“显微外科基础技能包(含神经血管吻合术要点)”及临时“手部稳定增强(轻度)”状态。是否兑换?】

“兑换!”白墨心中默念。

一股细微的暖流涌入手臂,双手的感觉似乎变得更加敏锐和稳定。同时,关于神经血管吻合的关键技巧和注意事项,清晰地浮现在脑海。

“主任,让我试试吧。”白墨开口,语气平静而自信。

外科主任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病人危急的伤情,点了点头:“好,你主刀,我给你当助手。”

白墨穿上手术衣,戴上在这个时代还很罕见的手术放大镜(这是她之前签到得来的),拿起系统奖励的那把高精度手术刀片,开始了操作。

她的动作,比之前处理骨折时更加轻柔、更加精细。在放大镜下,她小心翼翼地分离着粘连的组织,仔细辨认着比头发丝还细的神经纤维和血管断端。她的手稳得像磐石,每一个切割、每一次牵引都恰到好处。

最关键的吻合开始了。她用特制的显微缝合针线(同样是系统出品),在那细小的神经束和血管壁上穿梭。针脚细密、均匀,松紧适度。周围观看的医生护士们都屏住了呼吸,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湛、如此富有美感的手术操作。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原本让人绝望的伤口,在白墨的手下,一点点变得清晰、规整。断裂的神经被严丝合缝地对齐,破损的血管也被完美地修复,甚至能看到修复后的血管开始轻微搏动。

当最后一根缝合线打结完成,白墨放下器械,轻轻吁了口气。

“好了。”

外科主任立刻上前检查,用特制的仪器探测修复后的血流信号。“通畅!血流通畅!神经对位良好!”他激动地宣布,看向白墨的眼神充满了震撼和敬佩,“白大夫,你这手……真是神了!这水平,就算放到省里大医院,也是顶尖的!”

手术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白墨的“神医”名头更加响亮。但这次成功,也让她更加意识到自己对系统的依赖。这种依赖是助力,但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她暗下决心,必须加强自身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不能完全指望系统。

忙碌的工作之余,白墨也感受到了来自军工厂保卫处的“特别关照”。冯毅偶尔会以各种理由出现在医院附近,有时是询问一些无关紧要的安全问题,有时是“顺路”看看。白墨知道,这多半是霍凌风的安排,是对她之前上报放射性物质担忧的回应和保护。

这天,冯毅又一次“偶遇”白墨,手里还提着一个网兜,里面是几条鱼。“白大夫,刚从水库那边回来,顺路给你带几条新鲜的。”冯毅露出憨厚的笑容,“听我们团长说,你和小千同志都挺喜欢吃鱼的。”

白墨接过鱼,道了谢,心里却明白,这恐怕又是霍凌风借副官之手传递的某种信号,一种带着距离感的关心。她想起千临离开时严肃的表情,知道她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冯副官,替我谢谢霍团长。”白墨微笑着说,笑容温和,却也带着一丝疏离,“最近千临……那边还好吗?”她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尽管知道答案可能只是官方辞令。

冯毅脸上的笑容不变:“千临同志在新的岗位上适应得很好,工作很出色。就是纪律要求高,暂时不方便对外联系。请白大夫放心。”

白墨点了点头,没再多问。咫尺天涯,她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战斗,唯有彼此安好,才是对对方最大的慰藉。她掂了掂手里的鱼,想着晚上可以炖个鱼汤,补充营养,也算是在这略显孤单的日子里,给自己一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