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 第21章 陛下愿拿儿子养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章 陛下愿拿儿子养蛊!

“阿嚏!”

“阿嚏!”

刚踏入未央宫的刘旦连打两个喷嚏。

“谁在念叨我?”

他揉了揉鼻子,走入宣室殿。

刘彻正伏案挥毫练字,未曾抬头,随口问道:“事办妥了?”

“妥了,儿臣将他与李和葬在一处。”

“嗯,还算过得去。若是朕来办,绝不会如此轻饶,说不定直接活埋了事!”

刘旦眉毛一挑。

果然是那位教他心狠手辣的皇帝老爹。

“巧了,儿臣与您想到一块儿去了。”

刘彻笔锋一顿,缓缓抬头。

望着走来的三子,他仿佛瞧见了年少时的自己。

有仇必报,有怨必清,行事果断毫不拖沓。

模样像,性情也像!

刘彻唇角微微上扬。

“既然替手下报了仇,那就说说别的吧。

你派李和去西域寻什么奇珍?”

“博望侯带回的汗血马、葡萄、宝石,你想要哪样,直说便是。”

刘旦摇摇头。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之物虽多,却独缺棉花。

此物要到南北朝才传入中原。

不过仍是从丝绸之路而来。

因此他才派人前往探寻。

听完刘旦的解释,刘彻皱起眉头。

“你怎能擅自派人去西域?以为那地方好走吗?

博望侯初次出使,带去百余人,归来时仅剩三人。

还被困十余年!

第二次,朕拨给他三百多人,如今四年过去,仍无音讯。

你想得太简单了!”

刘旦虚心受教,确实是他考虑不周。

丝绸之路刚开通,西域之路尚不明朗,中途更有匈奴阻挠,艰难无比。

“罢了,你说的那棉花,下次博望侯归来,朕会让他留意。

来看看朕写的字!”

刘旦点头,棉花之事暂且搁置。

谁知世事难料,解决之道竟不期而至。

案几边,刘旦凑近一看。

宣纸上赫然一个大大的“相”字。

本是个端正平稳的字,却被刘彻写得锋芒外露,隐隐刺眼。

“是不是觉得怪异?”

不待刘旦回答,刘彻自言自语道:“怪异才对!”

“宰相之位,未坐上去时,臣子或能安分守己,勤勉尽责。

可一旦登上此位,受权势熏染,便会变得尖锐跋扈,处处带刺!

庄青翟便是如此。”

刘彻放下笔,语气深沉。

“朕即位至今,已换八任宰相。

四人被朕寻故免职,三人被朕赐死,仅一人病逝任上。

几乎无人善终,你可知为何?”

刘旦轻笑:“无非权势过重罢了!”

刘彻一愣,随即放声大笑。

“哈哈哈,好一个‘权势过重’!”

“宰相权柄太大,百官以他为首,政事皆由他先决。

久而久之,权力腐蚀人心,他们便觉天下尽在其掌中。

于是,宰相就飘了!”

刘旦心知还有后话:因此,宰相多难善终!

汉承秦制,大汉上设三公九卿,下行郡县之治。

三公本为宰相、御史大夫、太尉。

但刘彻认为太尉掌兵权过于要紧。

将兵权交一人,他寝食难安!

故废太尉,改设大司马大将军,即卫青现职。

有三公之实,无三公之名。

大司马列入三公,那是后世皇帝之事。

至少刘彻在位,无人能独掌天下兵马。

听刘彻这语气,他如今对执掌政事的宰相,也起了革新的念头。

历史上,刘彻未改宰相制,而是选择杀戮。

一见苗头不对,便除掉宰相!

效果颇佳,宰相皆被他牢牢压制。

刘彻如今对现状心生不满,渴望一举解决难题!

恰好他有个穿越而来的儿子。

带着两千年的智慧积淀,定能给出破解之策。

刘彻敛起笑容,郑重地望向刘旦,带着几分请教的语气问道:

“朕确信,后世帝王不会对此视而不见,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老三,你可有妙计传授给朕?”

话音刚落,一道熟悉的提示音在刘旦脑海中响起。

“叮!任务启动:协助汉武帝革新制度。”

“任务奖励:【优质种子各千斤】,含棉花、土豆、玉米、红薯。

暗影卫五百名!

延寿十年!”

刘旦愣在原地,盯着系统界面。

心中一句粗话险些脱口而出,不知该不该说!

早前系统在哪儿呢!

刘彻见他眼神呆滞,直勾勾地盯着前方,试探着问道:

“老三,有法子吗?”

“啊……有,肯定有!”

刘旦猛地回神,想也不想便应道。

后世确实有现成的解决之道。

更何况,系统奖励如此诱人,他怎能不接!

棉花堪称保暖利器,有了它,能救无数人免于冻死!

土豆、玉米、红薯则是救命之粮!

后世大明灾祸连连,饿殍遍野。

为何建奴入关后建立的清朝能让百姓吃饱?

一是杀戮无数,人死光了自然无需粮食。

二是靠这些高产作物支撑!

土豆、玉米、红薯,尤其是红薯,亩产高达六千斤!

这在大汉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如今大汉的主粮栗米,亩产不过两百多斤。

即便按汉亩略小,放大到三百斤。

六千斤与三百斤,差距足有二十倍!

这二十倍的产量,能养活多少大汉子民啊!

就算抛开这些不谈,五百暗影卫也必须拿到手!

这次吃了教训,他再不敢掉以轻心,日后得处处小心。

转眼间,刘旦理清了思路。

他看向刘彻,笑道:

“父皇,后世克制宰相的办法不少。

您想要的是压制相权的法子,还是彻底根除的制度?”

刘彻脸上喜色难藏。

后世果然有对策!

他早料到,宰相与皇权天生相克。

哪个皇帝不想整治一番?

肯定有妙招!

“老三,两种都讲讲,朕好权衡一番,看哪个适合我大汉。”

刘彻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

后世的妙法,未必全盘适用于如今的大汉。

刘旦咂了咂嘴。

“好吧,我就挑几个典型的说说。

嗯,后世有个大唐,紧随我大汉之后,是个强盛王朝。

名声不逊于我刘氏江山。

他们李氏皇帝想了个招,三省六部制。

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三个宰相,彼此牵制。”

刘旦娓娓道来,细说了三省六部制的利弊。

刘彻捻着胡须,边听边点头。

末了,刘旦刚讲完,刘彻冷不丁问道:

“这紧随我刘氏之后的李氏,是哪儿的人?

朕去把那片姓李的全灭了!

省得他们抢我大汉江山!”

刘旦:???

您到底听进去啥了!

不是在讨论制衡宰相的法子吗?

再说,他记得自己说的是:

紧随我大汉之后的……强!盛!王!朝!

“啥?”

刘彻猛地咆哮道:

“魏蜀吴三分天下?”

“结果三家全完蛋,最后让一个万年老六捡了便宜?”

“晋朝衣冠南渡?五胡乱华?司马氏全是废物!”

“然后一百多年的南北朝,群雄混战?”

“二世而亡的杨氏之后,才轮到李氏?”

“还有七百多年才有个汉人盛世?”

刘彻越听越怒。

一掌拍在刘旦头上!

这都什么狗屁历史!

他刘氏之后,怎么尽是些垃圾玩意儿!

刘旦捂着脑袋。

他冤得要命!

历史就这样发展,跟他有啥关系?

他不过照实讲了一遍而已。

“父皇,您还听不听制衡宰相的法子了?”

“不听了!”

刘彻大手一挥。

还听个啥,光听这七百多年的历史。

他就气得想吐!

汉人的脊梁都被这些混账败光了!

果然还是我刘氏大汉千秋万代才靠谱。

后面的废物,一个也指望不上!

他气得不行,得去发泄一番,刘彻边往后宫走边说道:

“明天再来说。”

制衡宰相是大事,急不得。

得慢慢筹谋。

这慢慢筹谋的结果,就是刘旦从此每天都要入宫。

以前是五日一朝会摸鱼。

如今改成每日小会打卡。

刘旦本想快速略过次要制度,早点下班。

比如宋朝的宰执制,设宰相与执政并立。

但刘彻非要细问,他便大致讲了讲。

讲完后,刘彻冷哼道:

“宋朝皇帝是蠢货吗!弄这么多文官掣肘,养一堆耍嘴皮子的干啥。

朕敢打包票!

迟早赵氏江山得毁在这群人手里!

又一个废物!”

刘旦大气不敢出。

生怕刘彻追问宋朝咋亡的。

到时候这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还不得再赏他一巴掌!

“接着说,还有啥办法?”

“咳咳,再往后就是一劳永逸的法子了。”

刘旦正色道:

“这法子出自另一个汉人盛世王朝,由大明开国皇帝施行。

那就是彻底废除宰相!”

刘彻眼皮一抬。

好魄力!

不愧是开创盛世的皇帝!

“他一心想永绝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凭自身勤奋亲自处理国事。

那位朱姓皇帝做到了。

他确实勤勉无比,没了宰相,帝国依旧繁荣昌盛!”

刘彻心中暗自点头。

竟与那位未曾谋面的皇帝生出几分共鸣。

没做过皇帝的人,难懂国事之繁琐。

不过,这不是长久之策。

并非所有皇帝都像他……还有那位朱姓皇帝这般勤勉。

日子一长,难免出个不成器的后代。

刘旦继续道:

“但并非所有朱氏皇帝都如此勤奋,于是他们创了个内阁制。

内阁人数从一到七不等。

原先宰相的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

决策权归皇帝。

议政权给内阁。

行政权交六部。

地方上再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

刘旦详细解说了一番。

这次说完,刘彻没再问朱元璋老家在哪儿。

毕竟隔了几千年!

刘彻揪着胡子。

眉头紧锁。

这法子虽好,却不适合大汉啊!

底层官员支撑上层制度。

没那么多人才,这套路子玩不转。

就像地方设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在大汉行不通。

在大汉,这些事往往一把手全抓。

一个郡守就全包了!

人才实在太少!

看来不能照抄,得改一改。

刘彻愁容满面,但这跟刘旦无关。

他不是皇帝,这些烦心事留给皇帝老爹吧。

至此,他每日加班的日子终于告一段落。

站在宣室殿外,吸一口空气都觉得自由!

“燕王殿下,奴婢为您掌灯。”

“多谢了。”

“不敢不敢,您这是折煞老奴了。”

提灯笼的太监满脸谄媚。

自从燕王那天扳倒原宰相。

如今宫内外,谁还敢小看这个尚未及冠的燕王。

再加上近日陛下与他彻夜长谈。

更是让人遐想连篇。

这种待遇,连太子都不曾有过啊!

近来宫中流言四起。

尽是对太子不利、对燕王有利的风声。

甚至连改立储君的说法都传开了!

奇怪的是,这些流言外人不知,久居宫中的陛下必晓。

可不知为何,陛下未加阻止,反而似有放纵之意?

宫人百思不解。

但这不妨碍他们选边站队。

这老太监便是先来混个脸熟,若燕王日后飞黄腾达。

他也能跟着沾光不是。

同一夜空,同一宫殿内。

大将军卫青刚从太子宫中走出。

连日入宫劝谏,他也觉疲惫不堪。

立于昏暗廊道,遥望皇城中心。

他喃喃自语:

“陛下,您果然还是如此雄才大略,如此冷酷无情!”

最后几字,低不可闻。

一阵凉风吹过,消散无踪。

一切仿佛从未发生。

距原宰相庄青翟被诛,已过一月有余。

可陛下迟迟未有再立宰相的打算。

御史大夫曾上书建议,却被陛下驳回。

此后,无人再敢贸然进言。

倒是近日另一桩事吸引了群臣目光。

起初,那只是宫中流出的传言,可后来传言愈演愈烈。

渐渐传遍长安街头巷尾。

卫府正厅中。

一名面白无须的老太监笑容满面。

“大将军,陛下挂念您的身子,特命老奴送来些补品。

陛下还叮嘱,近日风大,恐您受凉。

最近宫中您就先别去了。”

卫青扫了一眼补品,淡然问道:

“陛下还有何吩咐?”

老太监收起笑意,一字一句复述道:

“陛下原话:太子仁厚,燕王贤德,朕难定抉择。

干脆两不相助,谁争赢了谁做储君。

你别再帮太子了。

燕王那边,朕也会提醒李广。

想要皇位,让这些小辈自己去抢。

你们这些国之栋梁就别掺和了。

朕不想见大汉支离破碎!”

卫青沉默片刻,朝北拱手一礼。

既然陛下愿拿儿子养蛊,他这做舅舅的还能说啥。

“臣遵旨。”

“领什么旨啊!”

刘旦大大咧咧地瘫在躺椅上。

一身窄袖外袍随意披着,如今再没人敢对他指手画脚。

“去回那传旨的太监,本王哪儿也不搬,这燕王府住得舒舒服服,凭啥让我挪窝!”

“快去,快去!”

王波一脸憋屈地转身离开。

多好的机会啊,殿下咋就看不明白呢!

那可是搬进宫里的殊荣!

司马迁实在看不下去,忍不住开口劝道:

“殿下,陛下此举怕是想让您争一争大位。”

刘旦不耐烦地摆摆手。

“迁儿,这还用你提醒,本王心里跟明镜似的。”

“可当皇帝有啥好的?你瞅瞅之前我早出晚归,多累啊!

我那皇帝老爹比我还辛苦。

每次我离开,他还得召来一堆大臣。

上至外敌来犯,下至百姓温饱。

哪件事不得他亲自操心?

天天忙到半夜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