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 第95章 亡国啊,陛下!还请三思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5章 亡国啊,陛下!还请三思啊!

\"这条四通八达的宽阔官道将成为我大汉军事调动、商旅往来的生命线,为我大汉锦上添花,再创辉煌!\"

轰!犹如晴天霹雳,刘旦的话音刚落,大殿内瞬间沸腾起来,宛如炸开了锅!

那些早已憋了一肚子反驳意见的官员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出列高声抗议,场面一度混乱不堪。

修建大运河已经是劳民伤财的耗国之策了,现在竟然还要修建横贯十三州的驰道?这简直是要将大汉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般胡作非为,不顾民力,与当年秦始皇修建长城、阿房宫、秦驰道有何两样?秦王朝的覆灭还不足以警醒后人吗?

横征暴敛、不知节制,百姓若是揭竿而起,大汉江山恐怕不日便要倾覆了!

燕王殿下竟然还好意思提起秦驰道?难道他就没看到秦朝二世而亡的惨痛教训吗?

殿内的儒家子弟尤为激动,面红耳赤,听到与秦朝相关的一切他们便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浑身炸毛!

当年那暴君焚书坑儒,迫害我儒家学派,结果如何?秦朝二世而亡,这便是天道好还,报应不爽!

哈哈哈,灭得好啊!这就是那暴君倒行逆施,不尊儒术的必然结局!

而今燕王殿下竟也学那暴君妄图耗尽民力,更可恨的是他之前力主恢复百家,显然是在处处刁难我儒家学说!

燕王与那秦朝暴君何其相似,简直如出一辙,这般相似的行径,怎能不让人心生忧虑?

大殿内有些儒家学子看向刘旦的目光渐渐变得不怀好意起来,心中早已暗自盘算。

这燕王还未登基便能如此肆意妄为,若他日真的继承大统,坐上龙椅,那还有谁能制约于他?

好在当今圣君仍在,尚能压制这不肖子的胡作非为,若不趁机上些眼药,更待何时?

一名儒家学子猛然出列,双膝跪地,竟做出一副声泪俱下的哀嚎姿态:\"陛下圣明!此事万万不可啊!\"

\"燕王所言,乃是不折不扣的亡国之策,怎能轻易采纳?\"

\"如此浩大的工程,少则征用千万民夫,多则调动数千万,这几乎相当于我大汉一半人口了!\"

\"一旦征调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大汉各地必然妻离子散、哀鸿遍野,父丧其子、子丧其父、妻丧其夫!\"

\"我大汉江山恐将生灵涂炭,天下大乱!臣敢断言,此策一旦颁布,大汉一月之内必然大乱,半年之内必定亡国!\"

\"亡国啊,陛下!还请三思啊!\"

这人声嘶力竭的哀嚎刚落,便有十余位儒家学子纷纷出列附和,个个言辞激烈,声调悲壮。

他们口中不是\"亡国\",就是\"生灵涂炭\",要么就是\"遗臭万年\",总之是越惊悚越好,越悲壮越妙!

信口雌黄又不会被治罪,这帮人的主旨就是一个:恶心燕王,扰乱朝政!

刘旦静静地看着这群人歇斯底里的表演,脸上不见丝毫怒气,心中反而泛起一丝微妙的愉悦之感。

瞧瞧那站出来大放厥词的十余人,全是清一色的儒家信徒,而整个朝堂可是有近百位大小官员啊!

这次附和的声音竟然只有十分之一,这在以往的朝会上简直如同天方夜谭,难以想象!

从前但凡有人在朝堂上触怒儒家,立刻就会有一大群儒生蜂拥而上,哭天抢地、满地打滚,恨不得要把未央宫的屋顶都掀翻!

而今日的朝堂却是另一番景象了,儒家势力已然大不如前,再也不是朝堂上的一言堂了。

朝堂上的面孔有了很多新鲜血液,也少了很多老面孔,格局早已悄然改变!

曾经的大汉朝堂格局分明:外戚独占鳌头,世家紧随其后,勋贵与各学派并列第三,各自为政。

如今的朝堂却只剩下勋贵与各学派两股势力并存,再无外戚与世家的身影!

勋贵阶层自然坚挺不倒,毕竟他们的根基是军功爵位,与国同休,自然不可能凭空消失。

真正从权力中心消失的,是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外戚与世家族群!

同时,大批儒家子弟也在近年的波动中销声匿迹,朝堂上多了许多其他学派的声音!

此刻,那些与燕王素来亲近的学派官员仍安静地站在原位,纹丝不动。

这些人并非全部赞同燕王的提议,只是念在往日燕王的恩惠情分,不愿立刻站出来反对,便先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面对儒家子弟的声嘶力竭,龙椅上的刘彻面无表情,神色如常,看不出丝毫波动。

这些撕心裂肺的反对声音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否则他也不会特意把老三叫来摆平这些跳梁小丑!

殿内的刘旦从容地扫视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儒家子弟,神情依旧平静如水,语气不紧不慢:\"诸位大人方才说了许多,都是些空洞无物、虚头巴脑的言辞。\"

\"有没有谁能具体说明,为何会出现'生灵涂炭'?为何会导致'国家灭亡'?\"

\"还请诸位言之有物,说些实际的,具体的,别总拿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来搪塞!\"

呃……听闻此言,十余位儒家子弟顿时语塞,面色僵硬,如同被当众打了一记耳光般难堪。

燕王的这个问题直戳要害,竟然有几分深度与锋芒!

他们这帮人大多都是舞文弄墨的空谈大家,让他们引经据典、夸夸其谈自然不在话下。

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国事民生,牵涉到实际执政措施,他们的大多数却是从未亲身实践过啊!

从史书上看,凡是大规模征用民夫、滥发徭役的朝代似乎都没什么好下场,暴秦就是最好的例子!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这难道还不够明确吗?何必再深入分析其中缘由?

这些儒家子弟大多面面相觑,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时间倒显得有些尴尬。

不过儒家门徒也非全是纸上谈兵之辈,其中也不乏从地方基层一路苦干实干升迁而来的能吏。

这等人经手过真实政务,自然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不会被燕王的寥寥数语就难倒。

一位面容沉稳的中年官员向刘旦拱手施礼,声音洪亮而坚定:\"回禀燕王殿下,您这大运河、州道两项工程,所需征用的民夫数量实在太过庞大。\"

\"如此繁重的徭役负担,百姓必然怨声载道,民心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