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局外人 > 第4章 调整12年桃李芬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肖镇感觉头都炸了,海装提供的人知识结构完全不行,他给701项目参与预研工作的人放假三天。

他要重新从自己亲自培养的人才库里找到各自负责的精英小牛们。

701项目预研组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感觉出来肖总对他们不怎么满意,不过没想到这么快。

肖镇先给自己六所学校打电话开始摇人,他需要的材料、电子、结构人才、动力人才,这12年的精心培养不要太多,像葛喻、郭林、萧澈这样的小牛也有很多。

其中任我行已经有预备大牛之资,郭林已经是国家民用级核电大手子了,谁规定不能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不能一起并行开发呢。

正好节约肖大手指的时间。免得海装的人后面还要占用他的时间,他可是空军的人。

3月22日肖镇出了材料、动力、工业设计、电传、综合管理系统五个大项目的五张试卷。组织了他六所学校加冰城工大、国防科大、西北工大、渝大、渝航、华清几所大学的专项考试。

25号根据考试成绩预先就调档了近2800人5天内集中到金山一个预警雷达基地集合。

同时他的学生们也接到了大手指老师召唤的协调函,郭林和核动力团队的人很近,直接过来了。

肖镇把日常后勤管理交给了25号晚上飞过来的刘菊香负责,其他人跟他创新所的工作模式完全不一样。动不动这会那会的,烦死人了。

1971年3月28日黄昏,五角场11号的庭院里,玉兰树在晚风里轻轻摇曳。

肖镇站在书房窗前,望着远处暮色渐浓的天空,手中摩挲着几张泛黄的成绩单——那是郭林、葛喻、萧澈、任我行等人在他授课时的结业考卷,每一份都凝结着他倾注的心血。

肖镇也时不时想起“堵厕大师”这几个家伙在西北陪着他放大烟花的场景。

还有师徒几人攻关大黑鱼的时候的废寝忘食这一幕幕的鲜活场景让肖镇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肖镇这近20年的努力,十数载的精心培养,可不是白白浪费时光的。

他说六个月是有一定技术支撑的,国内电脑已经达到了486水平,特别是超级计算机天河3号,已经能应付绝大多数的复杂超级工程运算。

几十个学生在五角场11号聚会,有48号的人辅助,一顿烧烤大餐搞得很成功,连李小云这个大肚婆都忍不住整了几串,三个小家伙更不用说了……

“老师!”随着熟悉的声音响起,书房门被轻轻推开。

郭林推了推黑框眼镜,怀里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葛喻紧随其后,手中拎着个装满图纸的牛皮筒,萧澈和任我行则各自抱着台计算机走了进来。

肖镇转过身,目光扫过几个学生年轻却透着坚毅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几个学生都是他从全国高校中亲自选拔、悉心培养的尖子,在数学建模、机械设计、材料力学、动力方面等领域各有所长都是小牛、预备大牛水准。

“坐吧。”肖镇指了指桌前的椅子,“今天叫你们来,是有一项重要任务。”

他顿了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盖着绝密印章的文件,“701工程,你们应该有所耳闻,这是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的预研项目。”

听到“航母”二字,几个年轻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任我行激动地往前探了探身子:“老师,您是说,我们要参与设计航母?”

肖镇点点头:“没错。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现成经验,每一步都要靠我们自己摸索。

弹射装置、高强度船体钢材、舰载机适配……每一个环节都是硬骨头。”

“老师,您就下命令吧!”葛喻握紧拳头,“我们几个跟着您在实验室熬了那么多个通宵,什么样的难题没见过?”

“好!”肖镇站起身,走到墙边的黑板前,拿起粉笔迅速画出航母的轮廓,“郭林,你负责组建数学建模小组,用计算机模拟船体在不同海况下的应力分布;葛喻,你带领材料组,重点攻克高强度钢的韧性难题;萧澈,蒸汽弹射装置的机械传动系统就交给你;任我行,你协调各小组的数据整合,确保设计参数的精准对接。”

“是!”四人齐声应道,声音里充满了干劲。

“记住,从现在起,所有工作严格保密。”肖镇神色严肃,“这不仅是技术攻坚,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你们的每一个计算、每一张图纸,都关乎着国家的海防未来。”

夜色渐深,书房的灯光依旧明亮。肖镇看着几个学生围在桌前热烈讨论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自己在科研道路上拼搏的模样。他知道,有了这些得力助手,701工程虽然前路漫漫,但多了几分胜利的希望。

窗外,月光洒在庭院里,为这场即将打响的科研攻坚战,披上了一层静谧而坚定的光辉。

肖镇重新调整了整个航母预研设计工作的工作模块。

重新分配了工作,从滑跃更改成了电弹,常规动力和核动力并行的预研方案。

不过肖镇会先把蒸汽弹射作为教学课直接教给项目组的人,电弹就以实践教学的模式引导项目组开发出来。

要是按照之前这些家伙的慢节奏工作,何年何月弄出来,有点浪费他肖镇的时间。

强援到位即使没有那800多人,肖镇照样吃这701这头带毛猪。

之前的那批人,肖镇也没放弃,重新给这些家伙们拟定了一边参与实践,一边继续深化培训。

老师都是现成的,至于他们能学到多少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老师,这是核动力团队整理的可行性报告。\"郭林将文件放在临时办公桌上时,肖镇注意到他袖口沾着的油渍——那是在实验室调试小型核反应堆时留下的印记。

夜幕降临,五角场11号的书房亮起暖黄灯光,葛喻正在用投影仪展示新型钢材的微观结构,萧澈则在角落里反复推演弹射轨道的摩擦系数,任我行敲击键盘的声音与窗外的风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肖镇摩挲着墙上的老照片:1962年,他带着首批学生在戈壁滩搭建临时实验室;1965年,团队攻克潜艇消声瓦关键技术;1968年,郭林在他指导下完成国内首个小型核反应堆设计。

这些泛黄的影像,此刻都化作眼前跃动的鲜活身影。

\"老师,舰载机起降甲板的风场模拟遇到瓶颈。\"任我行的声音打断回忆。

肖镇走到计算机前,在复杂的流体力学方程里快速添加一行代码,\"试试引入大气边界层理论。\"

当数据曲线开始符合预期,几个年轻人爆发出欢呼,葛喻甚至将图纸抛向空中。

深夜,肖镇独自来到基地码头。

月光下,海面泛起细碎银鳞,远处隐约传来舰船的汽笛声。

他想起白天李小云挺着孕肚坚持参与烧烤会的模样,那个曾在他实验室打下手的女孩,如今已是航空电子领域的骨干。

还有西北试验场的\"堵厕大师\"们,那些在艰苦环境中迸发的科研灵感,此刻都化作推动701工程的强大动力。

回到办公室,肖镇在项目计划表上重重写下\"第一阶段攻坚节点:9月30日\"时间紧任务重,该过得基础数据,肖镇是一定不会错过的。这有利于调试他后面的设计软件。

窗外,玉兰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像无数双挥舞的手,为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科研战役呐喊助威。

深夜肖镇坐着谭燕开的车回到五角场11号家里,看着半躺在床头手里的书散落在床上的小媳妇,肖镇轻手轻脚得拿上换洗衣服准备去洗漱上床。

“老公你回来了?”李医生懒洋洋打着哈欠问到

“吵醒你了吗?”肖镇走过去又拿了一只垫子给大肚婆垫上问道

“没有,对了明天你得去参加两个孩子的家长会!”李小云打着哈欠说道

肖镇一时还没反应过来,他两世为人都还没有给自己孩子参加过家长会。

不过嘴巴还是很快反应过来:“啊?哦哦,我记住了明天我会去的。”

“会不会耽误事?”李小云怕耽误国家项目。

虽然肖镇从来不说他干了什么,李小云心里门清。

从48号配置的安保就能看出来她男人很厉害。

“不会,时间很充足,没什么关系,再急也不急这一两天,工作已经分配好了,要不要吃点宵夜我去给你弄?”

你小云自己挪了挪身体说到:“给我洗个苹果!”

那你等会儿,我先洗个澡,身上黏黏糊糊的。”肖镇点了点头,拿着睡衣去了洗漱间洗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