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5章 故宫取景遇粉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九月的北京,阳光像融化的蜜蜡,缓缓流淌在故宫的琉璃瓦上。苏明远站在午门前,明制汉服的大袖被秋风轻轻扬起,衣摆上的海水江崖纹与远处的汉白玉栏杆相映成趣。摄影师调整着机位,忽然指着他的肩膀笑:“苏老师,您这衣摆上的光影绝了,像是把六百年前的阳光都织进去了。”

他正要开口,忽然瞥见丹陛桥下闪过一抹明黄。扎着双马尾的女孩穿着改良汉服,手里举着笔记本,像只蹦跳的小兔子般冲过来:“苏先生!能给我签个名吗?” 话音未落,脚下一崴,整个人踉跄着往前扑。

“姑娘且慢!” 苏明远本能地伸手扶住她的胳膊,宽大的衣袖扫过女孩头顶的发簪,却不想那支绒花簪子 “啪嗒” 落地。他慌忙弯腰去捡,腰间的玉佩却被衣摆带得飞起来,差点甩到女孩脸上。

“对不住!” 苏明远直起腰,将簪子轻轻递还,“这般奔跑,若在庆朝,可是有失闺阁礼仪……” 话未说完便顿住,耳尖迅速染上薄红。他想起李芳上周刚教过的 “现代社交礼仪”,连忙补充:“我的意思是,奔跑时要注意安全。”

女孩却眼睛发亮,完全没注意到他的慌乱:“没关系!我们就是喜欢你说话文绉绉的样子!” 她将笔记本塞进他手里,封面上贴着 “明远书院” 的文创贴纸,“能写句古诗吗?上次你在小剧场背的《将进酒》,我抄了十遍!”

苏明远低头看着笔记本,纸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像是秋天的私藏。他摸出袖中的狼毫笔 —— 这支笔是林婉儿送的,笔杆上刻着 “见字如面” 四字 —— 忽然瞥见不远处有更多粉丝围过来,其中有人举着 “苏明远古风 yyds” 的灯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他沉吟片刻,笔尖落在纸页上,瘦金体的字迹锋芒毕露,却又带着几分柔和,“与诸君共赏古今同一轮月。” 末了,他在句尾画了个小小的编钟图案,算是给粉丝的小惊喜。

“哇!是瘦金体!” 人群中有人惊呼,“比打印机还漂亮!苏老师,您这字能卖吗?”

“不可不可,” 苏明远连忙摆手,“字乃心迹,岂可用金钱衡量?若诸君喜欢,吾可多在微博分享书法心得。” 他忽然想起上次直播时,误把 “超话” 当作 “朝廷议事”,惹得粉丝笑了一整天,嘴角不禁泛起笑意。

这时,保安开始维持秩序,人群被拦在警戒线外。苏明远看着那些期待的眼神,忽然想起在古代时,寒门学子们挤在贡院外等待放榜的场景。他抬手整理了一下衣冠,对着人群深深作揖:“感谢诸位看官抬爱,吾定当不负古韵,传承斯文。”

这一揖下去,宽大的衣袖垂到地面,像展开一幅古画。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呼,有人迅速举起手机拍照。女孩激动得原地蹦了两下,差点又把簪子晃掉:“苏老师的揖礼好标准!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远处的角楼传来悠长的钟声,惊起一群鸽子。苏明远望着它们振翅飞过午门,翅膀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忽然觉得自己与这座六百年的紫禁城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结。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曾见过古人的身影,而如今,他带着现代的星光,站在了这里。

“苏老师,再来一张!” 摄影师的喊声将他拉回现实。他转身时,衣摆扫过丹陛上的蟠龙浮雕,阳光正好落在他腰间的玉佩上,羊脂白玉泛着温润的光。那是林婉儿送的定情物,此刻在阳光下,竟与故宫的琉璃瓦交相辉映。

粉丝群中,有个戴眼镜的姑娘忽然指着他的背影惊呼:“你们看!苏老师的影子和午门的影子叠在一起了!像是把古代和现代都叠在了一起!”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一片议论声。苏明远听见了,却没有回头。他望着镜头,忽然想起李芳说过的话:“你不是在复古,你是在创造新的文化符号。”

拍摄结束后,他在故宫的长廊里遇见一位白发老人,正拿着放大镜研究柱子上的彩画。“年轻人,” 老人忽然开口,“你那身汉服,是明制的吧?”

“正是,前辈。” 苏明远作揖行礼,“这是参照孔府旧藏复原的款式。”

老人点点头,眼中泛起光芒:“好啊,好。我研究了一辈子古建筑,看着你们年轻人把古代的东西穿在身上,说在嘴上,比什么都高兴。” 他指了指苏明远的玉佩,“这玉质不错,是和田羊脂玉吧?”

“前辈好眼力。” 苏明远微笑,“这是庆朝传下来的物件,如今算是古今同辉了。”

告别老人后,苏明远独自走到御花园。古柏参天,苔藓覆石,他在一座古老的亭子里坐下,拿出手机给林婉儿发消息:“今日在故宫遇粉丝,忽然觉得古今之人,对美的向往并无不同。”

很快,林婉儿的消息回过来:“因为我们都站在同一片月光下呀。” 附带一张她在片场的照片,身后的布景正是他设计的古代雅集场景。

苏明远望着照片,忽然轻笑出声。御花园的秋风掠过他的发梢,带来一丝桂花香。他抬头望着天空,云朵缓缓流过,像古代文人笔下的留白。或许正如他在笔记本上写的那句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但只要心怀对美的热爱,古今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隔阂。

当他起身离开时,衣角轻轻拂过石桌上的棋盘 —— 不知哪位游客摆下的残局。他驻足看了片刻,捡起一枚白子,落在 “天元” 位置。这一步,既是对古人的回应,也是对今人的邀请 —— 邀请他们一起,在古今交织的棋盘上,下一盘永不落子的棋。

当晚,# 苏明远 故宫 揖礼 #果然登上热搜。点开话题,满屏都是他作揖的照片,还有粉丝考据他汉服的形制、玉佩的纹样。故宫官方账号转发了一条视频,画面中苏明远的揖礼与古画中的士人动作完美重合,配文是:“六百年紫禁城,迎来了一位会作揖的‘新客人’。愿这一揖,能让更多人看见,我们从未与过去真正告别。”

苏明远看着这条转发,忽然想起在故宫遇见的那位老人。他摸了摸腰间的玉佩,轻声说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或许,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吧。”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汉服上。他转身走向书桌,铺开宣纸,狼毫笔在砚台里蘸满墨汁。今晚,他想写一幅字,就写李白的《把酒问月》。因为他知道,当笔尖落下的那一刻,古代的月光,现代的星光,都会落在这张宣纸上,成为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