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做什么?我知你家日子不好过,而且白米和白面太贵重了,你快拿回去!”景婶子是实诚人,忙要把篮子推回给杭英。
“婶子,我家现在有粮了,还多亏了您给了我不少红薯,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不然我们就真的要饿死了,现在我们有粮食了,总要报答您的恩情,不然我就真的成了白眼狼了。”
杭英不擅长说煽情的话,但也不好意思平白占景婶子家的便宜。
见景婶子还要说话,杭英忙转移话题,她看到景叔正在编篦子,立刻说:“景叔,您有时间编竹篦子?”
说着,随手拿起一个景老爷子放在一旁编好的篦子,仔细看起来。
景婶子见杭英如此,不好多说,只笑着叮嘱道:“年轻人过日子要节俭才行,咱们普通人家赚银子不容易,能省则省。”
“好,一切都听婶子的。”杭英点头,表示同意了,只是以后要如何做,就没人知道她心里的想法了,目光再次落在景叔编的篦子上,笑着说:“景叔,这些篦子能编的再大一些吗?”
“可以的,你想要一个?”听到杭英的话,景叔看了小丫头一眼,一个黑瘦黑瘦,个子不高的小丫头,虽然五官精致,但就是太瘦了。
“这么大的篦子多少钱一个?”
杭英手里没有样品,只能伸开双臂比划了一下,开口询问。
“这样的篦子好编,咱们青县穷,咱们庄家户里的汉子都能编上一个,家里需要用的话都自己编,很少拿去卖,也不好卖,只卖五文钱一个。”
“五文钱?”
确实挺便宜的,杭英在心里嘀咕,不仅再次嘀咕,青县的百姓日子确实难过。不过她相信,只要肯努力,日子会越来越好过的。
而且杭英的空间中有一亩地的百年老山参,大不了缺钱的时候再拿去卖一只,这次有银子去其他地方,可以去昌县或者京城问问价格。
景叔原本也没想着小姑娘会花铜板买篦子,毕竟现在的五文钱可以买二斤糙米了,可以供一家人吃两天时间,省着吃能吃三天。也没在意,继续编他的篦子。
“景叔,我说的那么大的篦子要五十个,多长时间能编好?”
与其到市集上买陌生人的篦子,不如直接从熟人这里买,看景婶子家的条件虽然比村里其他人家条件好些,但住的依旧是茅草屋。接触下来,景婶子和景叔一家人为人不错,能帮衬一下就帮衬一下。
“英子刚刚说要多少个?”景叔一时没反应过来,他听老伴说过英子的事,一个小姑娘去山上摘野柿子吃,想来家里真的没吃的才去吃野柿子,现在听到小姑娘说要五十个篦子,目光炯炯的盯着杭英,再次确认起来。
院子里景婶子和她的两个儿子听了杭英的话,也是一脸吃惊的看过来。
“五十个,我准备做些生意,需要很多篦子,我算着先定制五十个用着,若是不够用,以后可以继续订。”
收购野柿子的事景婶子和景叔早晚会知道,她也不打算隐瞒,晒柿饼需要放篦子上,不能少了,不然就不干净了。
“丫头你知道五十个篦子要少银子吗?”
还真是年轻,不知道生活的困苦,做生意也不必一次性定制这么多篦子啊,订十来先用着不就行了?
“景叔,我知道的,实话和您说,我现在和县衙合作做生意,准备收购野柿子和各种山货,到时候会需要大量篦子。”杭英知道景婶子和景叔都是关心她,所以多问了几嘴,是以她也没必要隐瞒。
“山上那么多野柿子都没人吃,吃起来还苦涩,你真的要收购?”
景叔活了几十年的人,今天杭英的话打破了他以往的认知,青县百姓祖祖辈辈守着大山,山上的野柿子很多,却很少有人想着要用山上的野柿子赚银子,只因那东西根本没办法吃。
不仅青县山上的野柿子难吃,整个大楚王朝各地山上都有野柿子,都没办法吃,所以杭英提出这个建议后,景家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相信。
看着景婶子和景叔那一脸不赞同的表情,杭英心中一暖,这都是真的关心她的人,知道日子不好过,就要计划着过。
不过杭英的计划不是这样,脸上笑容依旧,笑着解释说:“景婶儿、景叔,我有法子去掉野柿子中的苦涩味道,今年已经来不及了,到了来年,我们可以培育一些野柿子树,经过培育过的野柿子树结出来的果子就都没苦涩味道来,到时候咱们青县的百姓就多了一条求生路。”
倒不是杭英想再这一家人面前说大话,她出来前,拿出前天做的脆柿子切开了一个小口品尝了一下,野柿子虽然还有苦涩,但已经差了很多,而且脆柿子已经隐隐含了一丝甜意,相信继续泡上两天时间,脆柿子会彻底变甜。
“丫头,当真有培植野柿子树的方法?”
如果是其他事,景叔不会这么激动,青县属于半山区,平坦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很少,大多都是大山,山上到处都是野柿子,如果能改良野柿子树的品种,那可是青县百姓的福气啊。
“景叔,我不想说大话,您看着我如何做便是,若我没成功,也是一次尝试。”杭英一脸严肃,目光清澈的盯着景叔说道。
“好,我支持你。”
景叔从小在县城长大,自认见过不少世面,可从没听到有人这样说话,虽然英子是个小丫头,但他相信,就算这丫头不能完全成功,也能有所收获,总归能让青县百姓有所收获。
“正常篦子买五文钱,你定五十个,我找村里人一起帮忙,就收你一个成本价,英子给三文钱一个就好,三天时间给你做好,做好了我送到你家里去你看如何?”
既然英子要做大事,处处需要银子,他们也不能不伸手帮一把。
“那就谢谢景叔了。”
三文钱一个,五十个就是一百五十文,对于现在的杭英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村里没有收入的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