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小强逆袭记 > 第28章 朝堂纷争风云起,派系混杂暗中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章 朝堂纷争风云起,派系混杂暗中争

早朝时分,天空尚未完全放亮,但宣政殿前已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景象。随着内侍一声清脆的长鞭响,百官们身着华贵的朝服,按照严格的等级次序,缓缓步入庄严肃穆的宣政殿,整齐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

此时,萧公公的嗓音如洪钟大吕般响起:“陛下驾到,百官朝拜!”随后,皇帝李民在众多内侍宫女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大殿,他的面容略显疲惫,眼下的黑眼圈像是两个淡淡的墨点,昭示着他昨夜未曾得到充足的休息。

百官们见状,立刻齐刷刷地跪下,头颅触地,发出沉闷的响声。他们高喊着:“皇上万岁!”这不仅仅是对皇帝的敬意,更是对他万寿无疆、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随后,百官们起身再次跪下,继续高喊“万岁”,整个过程中,他们三次跪拜,九次磕头,形成了“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震撼口号。

当三跪九叩礼完毕后,李民端坐在皇位上,抬手示意:“众卿家平身!”他的声音虽然略显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谢陛下!”百官们齐声回应,然后陆续起身。一些年事已高的官员在旁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站起,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但眼中的坚定与忠诚却丝毫不减。

此时,萧公公再次用他的公鸭嗓子宣布:“有事禀报,无事退朝!”声音虽尖细,却极具穿透力。

宰相林国栋,身为百官之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陛下,臣有奏!”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显示出他作为朝廷重臣的稳重与智慧。

李民微微点头,回应道:“准奏!”他的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随着林国栋请奏,早朝的庄重氛围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笼罩。众位官员心知肚明,今日早朝的核心议题——华北道河南地区的洪灾及其赈灾事宜,正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皇帝李民端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似乎也在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深感忧虑。

林国栋,他也是当今皇后的长兄,代表的是太子一党,他的声音虽不高亢,却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受灾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切:“陛下,据华北道节度使杨康所报,河南地区八月十日洪灾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嗷嗷待哺。此时朝廷的赈济,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救命稻草。”

然而,就在林国栋的话语落地之际,户部尚书站了出来,他的脸上满是为难之色:“陛下,实不相瞒,国库目前已是空虚如洗,难以承担大规模的赈灾开支。”他的话语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官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朝堂上弥漫着一种难以言明的焦虑与不安。

此时,左仆射也趁机发声,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特有的沉稳与谨慎:“陛下,赈灾固然是头等大事,但朝廷的其他开支亦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权衡利弊,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他的话语虽有道理,但在某些官员听来,却难掩其中的推诿与逃避之意。

右仆射缓缓走上前,双手合十,深施一礼,然后以一种沉稳而坚定的语气说道:“陛下,对于河南的洪灾,臣以为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国库之力。此时,应当广泛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救援,同时,借助临时性的税收措施和鼓励商贾捐赠,共同筹集资金,以更全面地应对这场灾难。”

他的话音落下,朝堂之上立刻响起了反对之声。一位身着深红色朝服的中年官员,面带愠色地说道:“韦大人,您的提议虽好,但民间捐赠如何保证物资和资金能够真正抵达灾民手中?若是中途被贪墨,岂不是辜负了百姓的善心与期望?”

另一位身材魁梧的官员也站了出来,声音洪亮地附和道:“陛下,关于税收措施,臣认为应当慎重考虑。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若再增加赋税,岂不是雪上加霜,让百姓更加怨声载道?此举恐将引发民愤,损害朝廷的声誉与民心。”

又有一位官员补充道:“陛下,商贾之人多以利为重,他们岂会真心为朝廷考虑?若强制要求他们捐赠,不仅会损害朝廷的威名,更可能激起商贾的不满与反抗。”

面对连番的质疑与反对,右仆射的眉头紧锁,但依然保持着冷静与坚定。他反驳道:“诸位大人的担忧,臣都理解。但眼前灾情紧急,我们不能因担忧可能的问题而放弃救援的努力。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确保捐赠物资的安全分发,这是必要的措施。至于税收,它确实是临时性的,一旦灾情得到控制,朝廷自会考虑减免,以安抚民心。至于商贾,他们中亦不乏爱国之士,我们应当鼓励他们为灾民尽一份力,而非一概而论。”

然而,他的反驳并未完全平息反对的声音。又有几位官员站出来,他们或担忧民间捐赠的不可靠,或担忧税收增加会激起民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反对意见。

在这场激烈的朝堂辩论中,各大派系如同棋盘上的棋子,暗中较劲,各执己见。宰相林国栋,身为太子党的核心成员,坚定地站在了朝廷赈灾的一方,他不断强调灾情的严重性,以情动人,呼吁朝廷尽快采取行动,拯救灾区百姓于水火之中。

而左仆射与户部尚书,作为二皇子党派的得力干将,则更加倾向于维护朝廷的财政稳定。他们担忧赈灾开支会对国库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持谨慎态度,对赈灾事宜提出了诸多质疑。

三皇子的党派则采取了折中策略,以右仆射、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为代表,他们试图在赈灾与财政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然而,这些折中方案也未能得到其他派系的认可,遭到了激烈的质疑和反对。

此外,以长孙氏、郑家为首的大世家也在这场辩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荥阳郑氏、河南长孙氏,他们的本家都在河南地区,产业在河南洪灾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因此积极争取朝廷的赈灾支持。这些世家在朝廷中拥有深厚的影响力,他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其他官员的立场,使得朝堂辩论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皇帝李民始终保持着沉默,他的眼神在百官们之间游移,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让他满意的解决方案。他的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矛盾,一方面深知灾情的严重性,急需尽快采取措施救援灾民;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到朝廷的财政状况和各方的利益平衡。这种内心的挣扎使得他无法迅速做出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朝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但关于河南赈灾方案的争论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百官们的情绪也开始变得激动和紧张,他们纷纷站出来发言,试图为自己的立场辩护。然而,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似乎谁也无法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退朝!”皇帝李民忍受不住这混乱的朝堂,决定暂时休朝,让百官们回去后再好好商议一下。随着他的决定,朝堂上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皇帝李民愤然离席,留下百官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他们知道,这场关于河南赈灾方案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而他们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能够平息争议、满足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正所谓:

早朝论政议赈灾,

百官推诿扯皮来。

明争暗斗无定论,

只闻私欲乱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