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呀,这是航空特供茅台!看这个瓶身和封口,准是给重要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乘坐民航专机时才有的纪念品。”一个苹果脸女生指着裴瑜的茅台酒说。

裴瑜有些诧异:“你很喜欢喝酒吗,怎么对茅台这么了解?”

苹果脸女生笑着伸出手:“你好,我叫何巧珍。我是滴酒不沾的人,不过对茅台酒的了解,宿舍里应该没有人比我更深了。这酒肯定是你爸妈哪个单位领导或者大教授坐飞机时带回来的吧?”

裴瑜抿嘴一笑:“不是的,是我自己坐飞机时候自己拿的。”

何巧珍和其他室友面面相觑,忍不住发出惊叹。

慢慢打开话匣子后,宿舍里的女孩子们熟络了起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

“巧珍姐,你今年多大啦?看你比我们都成熟不少。”乔慧怡一边梳着头发一边问道。

何巧珍叹了口气,自嘲着说:“我今年都23了,比你们大不少呢。复读了四年才考上北大,算是高龄大学生了。”

“复读了四年?那得多不容易啊。”

“那有啥办法?我家那地方,不考出去,一辈子就那样了。我家在仁怀市,归遵义管,就是贵州的一个地级市。”

“仁怀?没听说过诶。”

何巧珍笑了:“茅台酒总听过吧?那就是我们仁怀的!我们那儿有句话,‘只知茅台镇,不知仁怀市’。”

“怪不得你那么了解茅台酒。”裴瑜恍然大悟。

何巧珍点点头:“我们家里好几口人都在茅台酒厂上班,我妈是酒厂的老工人了,说不定裴瑜这瓶茅台还经过我妈的手呢。那厂子在仁怀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

“那你以后是不是也要回茅台酒厂啊?”乔慧怡半开玩笑地说,“继承衣钵,守着家业,多好啊。”

何巧珍坚决否定:“不回去!绝对不回去!”

看到室友们的表情,她放缓了语气,“你们以为茅台酒厂那么好进啊?别看我妈是几十年的老员工,现在也不是说走后门就能进去的。”

“我家是农村的,不太了解,不是说国营厂子都能‘子承父业’吗?”乔慧怡问道。

何巧珍靠在床边说:“以前确实是这样。我外公就是酒厂的老员工,所以我妈、我舅舅、我二姨,都是靠外公安排进的厂。可现在不一样咯。”

她掰着手指头给室友们解释:“职工子女想要进厂,首先得经过几轮考试,叫‘内招’,专门为职工子女准备的。考试通过了才能进厂,而且还实行‘第一子女制度’。”

“什么是第一子女制度呢?”裴瑜问道。

何巧珍耐心解释:“就是说,如果职工只有一个子女,并且父母在厂里干了5年以上,子女在考试中就可以加分。

工龄越长,加分越多。我们那边人都说,父母的工龄就是子女的敲门砖。

但第二个子女想进去,就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了,考试通过了也不享受任何政策优惠。”

“你连北大都考上了,怎么可能连茅台的内招考试都过不了?”乔慧怡还是想不通。

“我不想回去不是因为怕考不上,而是因为那活儿太苦了。

进厂后工作分四种,制曲、制酒、包装、勾储。

制曲和制酒特别辛苦,尤其是制酒工,那都是重体力活。

每天的工作又重复又单调,夏天时车间里温度能到40多度!

因为酒要发酵,车间必须封闭、高温,整个车间密不透风,那个热啊,工人们都是汗流浃背的。

刚来的新工人都受不了这个,干两天腿就会疼得下不了楼,我表哥就是干这个。”

“那么辛苦啊……”

“是的,即使我想回去,我爸妈也绝不会同意的。”

“为什么呢?”

“他们觉得那不是白瞎了我辛辛苦苦复读考上的北大学历了吗?你们不知道,从六零年代到八零年代,茅台酒厂有整整二十多年没有分到过一个大学生了。”

“连茅台都分不到大学生吗?”

“没错,主要是因为交通太落后了。

我们那儿长期只有一条三级公路,外地人去一趟茅台酒厂要转火车、转汽车,倒腾好几趟,光是路上就要耗费好几天时间。

所以很多外地人一听说去茅台,立马就摇头。

为了留住人才,茅台酒厂四年前第一次录用了职工农村子女进厂,还专门出台了知识分子政策,现在看来效果不怎么样。”

可是在裴瑜的印象中,三四十年后茅台酒厂招聘的场面特别夸张。

当时酒厂官网发布招聘300多名酿酒工人的公告,没想到一下子涌来几十万人报名,直接把报名系统挤瘫痪了。

茅台只好临时关闭系统维修,过了几天重新开放两个新报名通道,结果网页点击量狂飙到近500万次。

后世在茅台上班简直是神仙工作,不仅是稳定的铁饭碗,而且是镶了金边的饭碗,工作时间短、钱还特别多。

工人早班中班两班倒,早班7点到中午12点,中班12点到下午6点,算下来每天实际工作就5小时。

普通茅台工人光靠公积金就能轻松买房,名校毕业生刚入职年薪就能冲到40万,还有七险二金福利,外加50万购房补贴,这待遇直接把很多央企国企都碾压下去了,绝对是行业天花板级别。

贵州茅台年报也显示,光员工工资一年就要发22亿多,账面上平均每人能拿25万以上。

福利待遇如此诱人,导致后世的茅台车间里名校生扎堆,连985硕士都抢着去当酿酒工,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初次舍友聊天中,何巧珍最为健谈,乔慧怡也比较活跃,另外一个叫做和嘉的女孩就显得很沉默,几乎不说话,只是听她们聊,但每次开口说话,她都能一针见血,直击问题的本质。

裴瑜试图跟和嘉聊天,不让她觉得自己被冷待了:“和嘉同学,听你刚才说,你的高中是燕京的一零一中学对吧,我去过你的学校,里面的少年湖和皇家园林遗迹都很美。”

“嗯,还可以。”和嘉一下子就把天聊死了。

裴瑜正想着怎么接话,这时另一个舍友也来了。她叫许丽华,个子不高,瘦得像根竹竿,脸和身子都小小的。

“许丽华,你是数学系的,怎么会来公主楼住?这边基本上都是文科生吧?”乔慧怡问道。

许丽华一边把刚买来的脸盆放在床底下,免得绊倒人,一边说:“数学系那边人数不好安排,多出来了一个,就把我随机分配过来了。”

裴瑜也说:“其实我不算正统的文科生,我学的是经济学。”

许丽华略带小小嫉妒地奉承道:“裴瑜同学,我们数学系的人都知道你的名字了。大家听说我和你分到了一个宿舍,都拜托我要多向你学习,然后向他们传授经验。”

裴瑜笑着回应:“我也只是熟能生巧,以后互相学习吧。”

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许丽华也比较沉默,只有在裴瑜面前才会多说几句。

跟另一个室友和嘉比起来,许丽华的安静是那种内向又有点自卑的感觉,在宿舍里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裴瑜可以感觉到,许丽华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了不得罪别人,她把自己紧紧地缩进了沉默的壳子里。

而和嘉的沉默更多是高冷,她压根不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一场见面奠定了宿舍几个人不同的印象。

何巧珍私底下跟裴瑜咬耳朵:“我最喜欢你了,第二喜欢许丽华,她看起来是个老实人。”

裴瑜谢过何巧珍的喜欢,但没多说什么。其实她心里比较喜欢高冷的和嘉。

她本质上也不是个喜欢社交的人,待在和嘉身边不用费心应付社交场合,不需要时刻“读空气”,照顾别人的过剩的倾诉欲或者自尊心,反而让她感到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