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下邳城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书房内灯火通明,案牍上的公文已经批阅完毕,但我并未立刻就寝,而是缓步走到窗前,推开半扇窗户,让微凉的夜风拂面而入。
窗外,月华如水,洒在鳞次栉比的屋舍和远处的城郭上,勾勒出一片朦胧而安宁的景象。这片土地,自我来到徐州,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与变迁,如今,终于展现出了几分难得的勃勃生机。
回思近期种种,心中既有欣慰,亦有思量。
崇文馆的建立与运转,在蔡琰的主持下,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为整理和保存典籍提供了场所,更成为了吸引、凝聚读书人的重要平台。每日里,看着那些或老或少的身影在馆内潜心研读、交流探讨,便能感受到一股文化的力量正在悄然滋长。这对于提升徐州的底蕴,培养未来的人才,至关重要。
而随着招贤令的持续发酵,以及徐州相对安定的环境,各方人才确实如涓涓细流,正逐渐汇入徐州这片“洼地”。孙乾、简雍他们负责的甄别与安置工作虽然繁琐,也遇到了不少滥竽充数甚至心怀叵测之辈,需要耗费心力去伪存真,但这恰恰说明了治理的复杂性,也锻炼了我们的识人辨人之能。总体而言,“百川归海”之势已初步形成,这让我对徐州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内政庶务方面,糜贞的成长令人惊喜。她不仅将州府的仓储、物资调度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市场物价调控、工匠坊市管理等方面也展现出了过人的细致与条理。有她襄助,确实为我分担了大量繁杂的事务,也让后方的运转更加顺畅。看着她从最初略带羞涩的商贾之女,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巧手持家”之人,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也对糜家当初的决定,更多了几分敬佩。我们之间,因工作接触而产生的默契与信赖,也在无声中滋长,为这紧张的乱世,增添了一抹难得的温情。
然而,平静的湖面下,总有暗流涌动。
那位在崇文馆留下回应、在市井中若即若离的青年,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却又迅速隐匿于深处。他展现出的才智与气度,几乎可以肯定,绝非凡俗之辈。我心中那个大胆的猜测——“卧龙”——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让人心潮澎湃。玄镜台的调查仍在暗中进行,但至今尚未有确切的消息传来。这反而更增添了他的神秘色彩。他就像一条真正的龙,潜于深渊,静待风云。
而杜袭带来的关于徐庶的消息,更是亦真亦幻。若他真能来到徐州,对主公、对我而言,都将是巨大的臂助。
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悬念交织。这便是当下徐州的真实写照,也是我每日需要面对的局面。
我望着天边那轮皎洁的明月,深深吸了一口气,夜风带着水汽和泥土的芬芳,令人心神一清。
我意识到,无论是那位疑似“卧龙”的青年,还是可能前来的徐元直,这些真正的顶尖人才,都不是可以轻易招揽或强求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抱负,更有自己的择主标准。
真正的潜龙,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礼贤下士的姿态,更需要看到一个值得托付的未来,一个能够让他们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平台。主公刘备的仁德宽厚是基础,但徐州自身的实力、治理的清明、未来的潜力,以及我陆昭本人所展现出的能力与格局,都将是他们考量的重要因素。
急于求成,反而可能弄巧成拙。那位青年选择若即若离,本身就是一种观察与考验。他需要时间来看清徐州,看清刘备,也看清我。
所以,我决定,保持耐心。
玄镜台的调查继续,对徐庶的消息保持关注,但重心,仍要放在当下,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继续推行各项政策,发展民生,整顿吏治,训练兵马,稳固内部,提升徐州的综合实力。只有将徐州这片“梧桐”栽种得更加茂盛,将“醴泉”挖掘得更加甘醇,才能真正吸引凤凰来仪,潜龙出渊。
我相信,时机总会成熟。当徐州真正展现出中兴之象,当主公的仁德与我的经略相得益彰,足以让天下英才信服之时,无论是“卧龙”还是“元直”,亦或是其他隐于山野的俊杰,自然会做出他们的选择。到那时,或许就不再需要刻意的寻找与试探,而是水到渠成的“风云际会”。
未来,值得期许。而现在,唯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我收回目光,转身回到书案前。夜还很长,但这片土地的黎明,已在悄然孕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