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 > 第176章 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

当初诸多设想皆不错,怎到头来却成了隐患重重?

朱标见父皇这般模样,轻声劝慰:“父皇无需太过忧虑。

世上本无万全之策。

汉初平定七国之乱,推行推恩令,虽无藩王之扰,但西汉仍遭王莽篡位。

东汉时外戚专权,盛极而衰。

唐室不过两代便权力旁落,虽后来复归李氏,却又有藩镇割据与宦官横行。

宋朝虽重文抑武,却屡屡**。

可见即便无藩王,亦难以长久安宁。”

天下依旧纷扰不断,诸多隐患滋生,对朝廷构成了潜在威胁。

若从头说起,父皇设立藩王之制,并非全无益处。

至少在我健在期间,这套制度对大明初期的安定贡献良多。

往后虽难免有棘手之事发生,但即便将来藩王反叛,夺了帝位,于父皇而言,结果并无太大差别。

毕竟那皇位仍在朱氏族人手中,不过是自家内部的事情罢了。

新登基者也不会对朱家后辈赶尽杀绝。”

“儿啊,你就随他们去折腾吧!”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

眼见朱标如此仁厚贤明,想到四子当年如何处置标儿的后代,朱元璋心中怒火更甚,甚至萌生再次责罚朱棣的想法。

“孩儿并未偏袒他们,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朱标一边为朱元璋按摩肩膀,一边这般回应。

“标儿,罢了,别按了,你也累了,坐下休息会儿吧,莫要太过劳累。”

朱元璋挥手示意停下,又亲自搬来椅子,请朱标落座。

朱标坐下后,朱元璋继续说道:“标儿,我忽然想起韩成先前跟我讲过的话。

他说任何政策都有其适用期限,因此后世也将政策称为时政。”

朕不能总想着制定一个亘古不变的策略。

眼下,这封藩王的政策确实奏效,但从长远来看,对大明而言并非好事。

既然如此,那就先暂且沿用,同时另寻良策解决此事。

这件事可拖延不得。

拖得越久越棘手。

至少在朕归天之前,必须把这事儿妥善处理。

绝不能把这个难题留给你们,更不能留给子孙后代。

这藩王制度是朕定下的。

这些藩王,多数是朕的骨肉,少数是朕的侄孙。

由朕来处置他们,这些小子们纵有不满,也得乖乖闭嘴!

谁要是敢违抗,朕绝不轻饶!”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又陷入了蛮横无理的状态。

然而朱标看到父亲这种态度,眼眶却不争气地湿润了。

内心满是感动。

他怎会不知父亲这般做的缘由?

这是担心自己日后陷入困境,害怕兄弟们责备,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才决心在他驾崩前,将藩王之事解决!

这就是朕的儿郎啊!

父皇待我真是太好了!

纵观古今,从未有过如此安逸的储君!

朕真是幸运至极!

朱标立刻暗自发誓,从今往后,定要更加珍惜生命,活得长久些。如此一来,便能为父皇分担更多烦忧。即便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只要自己健在,避免白发送黑发的悲剧,父皇必然欣慰。

“父皇,市舶司之事,还是交由四弟负责吧。我坚信他的能力与诚意,他接手此事定无差错。”

朱标强忍泪水,深深吸了几口气,才对朱元璋说出这番话。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也好,就依你所言。这些顽劣子弟有幸得你这般兄长庇护,实乃福分。”

朱标连忙道谢:“多谢父皇恩准,孩儿代四弟叩谢!”

接着,他们又谈到了吴良、吴祯及备倭水师的相关事务。

朱元璋说道:“让老三前往崇明巡查确有必要,不过单靠他一人难以周全。吴祯、吴良等人历经乱世,皆是敢作敢为之人。然而,那些备倭水师,如今看来恐怕不少仍与海寇藕断丝连。毕竟其中许多人本就是陈友谅、方国珍的旧部。要说他们与那些逃亡海上的残党毫无瓜葛,反倒奇怪了。在这种情形下,老三此行风险极高,若稍有不慎,恐将危及自身安危……”

朱元璋思索片刻,对朱标说道:“你稍后去联络巢湖水师,告诉他们时来运转的机会到了,是否愿意跟随你这位太子做事。”

他继续说道:“若他们愿意,且表现良好,我自当既往不咎。切莫说我无情无义。”

朱元璋早先认为手下的巢湖水师不够稳固,需另建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嫡系水军。

近年来,水师的需求减少,回头审视却发现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嫡系部队也存在诸多问题。

该整顿巢湖水师了,同时也要提升其地位。

朱元璋此前一直打压巢湖水师,如今由朱标出面招抚最为适宜。

自从廖永忠因罪被处死后,巢湖水师便被冷落,整日提心吊胆。

此刻朱标传递出善意,他们绝不会错失良机,必定紧紧攀附。

听到父亲关于巢湖水师的安排,朱标颇感惊讶。

他实在没想到父亲会在当下重新启用这支水师,并给予重生的机会。

如此看来,是否意味着当年率领巢湖水师的廖永忠给父亲留下的芥蒂已消散?

想到这里,朱标摇摇头,觉得这不太可能。

当年廖永忠的事情,对父皇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甚至刘伯温被胡惟庸暗害,也与这件事脱不了干系。

这道伤疤不可能就这样轻易消退。

如今看来,父皇只能暂时搁置此事,以顾全大局。

朱标并未对此追问,也不愿主动揭开这层伤痛。

在商讨完老三前往崇明岛的具体计划后,父子俩做了诸多安排。

确认计划大致无误后,朱标便告辞离去,急忙赶往找老三和老四。

他知道,老四一向聪慧,恐怕已猜到父皇召见他的意图,此刻定然心中焦虑。

自己必须尽快回去告知他,免得他过度担忧……

……

朱标走后,朱元璋没有立刻翻阅奏章,而是托腮陷入沉思。

一脸愁容。

他并非在为巢湖水师之事烦恼,而是在思考如何妥善处置藩王问题。

刚才父子对话虽显轻松,仿佛已有对策,实则朱元璋内心并无良策。

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棘手至极。

无论怎么努力,似乎总是不合心意,难以尽善尽美。若其他几个儿子平庸无奇倒也罢了,处理起来容易些。偏偏他们个个才华横溢,其中尤以老三、老四最为出色。至于老二,虽然愚钝,但领兵打仗时却毫不含糊。一向果断的朱元璋,在这件事上却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

“老四,你准备一下,去处理龙江宝船厂的事情吧。”

“真的?!”

朱棣顿时喜形于色,心中忐忑一扫而空。

他一直担心随着大哥在父亲面前待的时间长了,自己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没想到大哥这次前来,竟给他带来了如此意外的好消息。

“当然是真的,戏都搭好了,怎能就此停下?交给你就放心,父亲和我都相信你能做好。”

朱棣听后,眼眶微热。

大哥虽然只字未提,但他明白,这份信任来自大哥在父亲面前的努力。否则,父亲的脾气,绝不会如此安排。

“大哥请放心,我必定全力以赴,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毫无疏漏!”

燕王朱棣满心欢喜,竟无暇久留,立即命人用担架抬着他直奔龙江宝船厂。

途中未作停歇,径直赶往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