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玻璃、纺织等作坊的建立,也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雍凉的经济结构,开始从单一的农业,向着农、工、商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城镇变得更加繁荣,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那些曾经因为战乱和贫困而流离失所的百姓,如今不仅有了土地可以耕种,还可以在工坊或商铺里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安定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日子的憧憬。
科技的进步,最终惠及了民生。
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凝聚人心。
林羽的统治,不仅仅是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有效的行政管理。
更是建立在为百姓带来福祉,改善他们生活的坚实基础之上。
雍凉的民心,如同经过水泥浇筑的堤坝,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
它不再是那个贫瘠、混乱、任人欺凌的西北边陲。
而是变成了一片充满生机、实力日益强大、令人敬畏的新兴势力。
平西军的赫赫战功,尤其是镇北关大捷中展现出的惊人战斗力。
雍凉市场上流通的,远比其他地方更坚固锋利的兵器和盔甲。
以及那些关于“神火”、“雷霆”武器的模糊传闻。
这一切,都让周边的势力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和强烈的好奇。
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林羽手中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
雍凉的军队,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
那些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于是,各种各样的眼睛,开始从四面八方,悄悄地投向雍凉。
楚国京城,赵元虽然内斗缠身,焦头烂额,却从未放弃对林羽的警惕和敌意。
他麾下的“影痕”,加大了对雍凉的渗透力度。
探子们伪装成行商、难民、甚至是被贬的官员,试图混入雍州和凉州,刺探军情和技术秘密。
西夏国主李正,更是将雍凉视为心腹大患。
他一方面忌惮平西军的实力,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则派遣了大量精锐的探子,潜入雍凉边境和腹地。
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军事情报,更是对雍凉日益发展的冶铁、铸造等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北魏皇帝耶律兴,老谋深算。
他虽然暂时按兵不动,但对雍凉的情报收集,却从未停止。
他麾下的密探,利用与北方部落的联系,试图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了解平西军的真实装备水平,以及林羽的下一步动向。
甚至,就连远在东海的倭寇,似乎也嗅到了什么。
一些形迹可疑的“东瀛浪人”或“海商”,开始零星出现在雍凉的港口(虽然雍凉港口不多且不发达)或内陆城镇,他们的目的不明,行踪诡异。
一时间,雍凉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吸引着各方势力的暗中窥探。
而所有窥探的核心焦点,都指向了那个隐藏在深山之中,守卫森严的秘密工坊。
那里,是雍凉技术的心脏,也是所有秘密的源头。
“楼主,近一个月来,我们在雍州和凉州边境,抓获了十二名身份可疑的外来人员。”
听风楼的一处秘密据点内,一名负责反谍的骨干,正向李瑶汇报。
“其中七人来自西夏,三人是楚国影痕的探子,还有两人……身份不明,但言行举止,颇似北魏或匈奴人。”
“他们潜入的目的,大多是打探我军军械装备的情况,以及……试图靠近城外的几处官营工坊。”
李瑶清冷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审得如何?”
“嘴硬的很。”骨干回答道,“用了些手段,才撬开几个人的嘴,但所知有限,大多是外围探子。”
“另外,”骨干补充道,“我们在雍州城内,发现有不明人士试图接触工匠营和票号的一些底层人员,许以重金,想要收买他们提供情报。”
“有成功的吗?”李瑶的声音依旧平稳。
“暂时没有。”骨干回答,“侯爷之前定下的保密条例极为严苛,加上我等盯得紧,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手。”
李瑶微微颔首。“加大监控力度。”
“特别是秘密工坊周边,以及所有接触核心技术的人员。”
“任何可疑迹象,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是!”
命令传达下去,一张针对外部窥探的反间谍大网,悄然收紧。
秘密工坊的守卫力量再次加强。
张兴亲自坐镇,亲兵营的巡逻更加频繁,盘查也更加严格。
工坊内部,保密教育被反复强调,互相监督的制度也被严格执行。
每一个工匠,每一个士兵,都绷紧了神经。
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雍凉的命脉。
然而,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或者在旧有势力的胁迫下,会铤而走险。
一名负责管理仓库材料的老吏,因为嗜赌成性,欠下了巨额赌债。
被楚国影痕的探子抓住把柄,威逼利诱之下,答应为其提供工坊内部的布防图和部分材料的库存清单。
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绘制了草图,藏在鞋底,准备趁着出工坊采买的机会,传递出去。
然而,他最近反常的举动,早已落入了听风楼暗哨的眼中。
就在他与探子在城内一处偏僻角落接头的那一刻。
数名黑衣人如同鬼魅般出现。
老吏和探子,连同那份尚未送出的情报,一同被拿下。
等待他们的,将是律法的严惩和无情的处决。
抓捕间谍的行动,在雍凉各地时有发生。
每一次抓捕,都像是一次无声的警告,震慑着那些潜伏在暗处的眼睛。
林羽对于抓获的间谍,并不会全部处死。
对于那些身份重要、掌握一定情报的探子,他会采取另一种策略——反向利用。
他会让李瑶组织人手,对这些探子进行“策反”或者“洗脑”。
然后,通过他们,故意释放一些精心编造的假情报。
比如,夸大雍凉军队的数量,却隐瞒新式武器的真实威力。
比如,透露一些无关紧要,甚至错误的生产数据。
比如,将某些技术的研发方向,引向错误的道路。
这些假情报,如同迷雾一般,被传递回各自的势力。
让赵元、李正、耶律兴等人,对雍凉的真实情况,始终处于一种雾里看花、真假难辨的状态。
从而为雍凉争取更多宝贵的发展时间和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