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微微一愣。
云龙兄啊,那可是苏械装备啊,一下子给两个团的装备出去,会不会有点太大方了。
而且给的还是我的苏械装备。
另外两人也微微吃惊,心里暗暗猜测,李峰到底是傻逼,还是真大方。
傻逼不可能对日军连战连胜,那就是真大方了?
他要是真舍得投入,拿出两个团的苏械装备,俩人也不是墙头草,承了这个情,也愿意真心认他这个副司令。
真爷们,就得一口唾沫一个钉。
“李副司令,不是开玩笑吧?”
何祝国知道杂牌军的地位,弄点破枪烂炮就不错了,不敢奢求苏械武器。
“你觉得我会当着两位军长的面开玩笑,还是觉得我李峰拿不出两个团的苏械装备?话放在这,统帅部承诺的苏械装备一到,分给两位军长一批,用于武装骑兵军。”
“除此之外,你们现有的军械装备,也可以拿出来,放到绥远军工厂内免费修缮。”
“咱们是一根绳上的人,团结一致才是根本。”
“对对对,必然要团结一致,团结一致。”
何祝国与马湛山眼神中显现出兴奋之色,于他们而言,有枪就有兵。有多少枪支武器,能拉起多少人马。
同时呢也非常好奇李峰的真实实力。
应该远比想象中要厉害的多,否则两个苏械团的装备,说给就给?
兴奋之后是敬佩了,年纪轻轻能够打造出独立军这般的精锐部队,又能在西北站稳脚步,着实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初步会晤之后,安排参谋数人前往两人部队,统计装备情况及实际兵力,给出综合的判断。
目送两位军长离开后,楚云飞说起了心中的担忧:
“云龙兄,我不是心疼装备,是担心两位军长能不能扛旗。若是不能,还不如我独立军自己整编,自己扩充兵力。”
李峰反问楚云飞:“你觉得我扶持两个骑兵军是为了应对哪里?”
“不是应对绥远军吗?”
李峰狠狠的摇头,叫楚云飞一并进来。
用笔指向察北、外疆方向。
“就算两位军长可用,我亦不会承担风险,自然知道用自己的部队去压制绥远军。扶持两个骑兵军是另有他用。”
“外疆兵力陈旧,战斗力不值一提,靠着苏维帝国一直在闹腾;察北日伪军龟缩,打通之后可威胁关东军,这两个方向需要两支骑兵部队给予一定的压力。”
外疆富有矿产,地广人稀,需要一支相对精锐的骑兵部队。
算算时间,关东军与远东军之间矛盾重重,半年之内,必然要起刀兵。
李峰便可以借骑兵军,向苏维帝国打太极,趁乱入兵至库伦。
“另外,统帅部答应给的苏械装备,鬼知道哪一天才到,用一句口头承诺,先框来2个骑兵军为我们卖命,这份买卖稳赚不赔的。”
楚云飞摆出一副豁然,佩服云龙兄的思维跳跃。
一个军人不研究兵法,开始研究做生意了。
凭借苏械成功拉拢两支骑兵部队,这份买卖确实称得上一本万利。
马、何两位军长大嘴巴,返回驻地后立刻宣传了苏械装备的事情。
小心思不言而喻,想借着舆论坐实,把李峰的承诺变得人人皆知。等苏械装备过来了,李副司令就没办法反悔了。
杂牌军缺少安全感,这也是无奈之举,可以理解。
副司令部的中校参谋徐虎,负责清点骑兵军的人手装备,对于两支曾经的东北军骑兵部队,只是感觉到了唏嘘不已。
统帅部向来是分配不均,优先补给嫡系,这就导致杂牌部队越打越伤,越打越弱。
装备毁坏、人员流失,为了补充兵力,只能整编伪军跟地方武装,只需一两场惨败,便会沦为二线部队。
清点当中,几乎看不到山野炮,有些辽造步枪膛线都磨平了,狗都不用。
机枪、火炮、弹丸等,也只能用残缺不全来形容,持枪率也就六七成的样子,人均子弹不足30发。
这样的部队,没有后勤撑着,不换一批枪械,战斗力就像路边的一条,估计连二流都算不上。
缺枪少弹也就算了,最主要还缺马匹,番号是骑兵军,大部分兵力却是步兵。
跟孙德胜的骑兵师比起来,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唯一的用处是能够提供2万余兵力,其中骑兵2军8000余人,挺进军尚有1.2万人。
好歹是正儿八经的番号部队,杂牌归杂牌,可快速整编,还能为李峰带来200公里的即时战略视野范围。
吸纳两个骑兵军后,总兵力达到7万人,即时战略视野即将突破1000公里关口,达到了930公里。
他人在云中城坐着,部队几乎尽收眼底,随时可以纵观全局。
盘点人手装备以后,两支部队开拔至归绥城外,这边有绥远军工,为他们修缮枪械。
两位军长乐呵呵的,杂牌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看准了时机,紧紧抱住李峰的大腿,一方面安排核心军官到云中城深造学习,一方面又给冯牧送了礼,委托军工厂的工人帮忙。
绥远军工厂已经初具规模,技术上能够仿造步枪、机枪、掷弹筒、步兵炮、迫击炮及各式炮弹。
修缮跟翻新更是小意思。
李峰授意把这个过程放缓一些,不要影响了原有的生产效率。
也可安排人手,对两支骑兵军做军纪约束,安排统一的整训。
李峰能迅速的拿下两个骑兵军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但绥远本土的 35 军、22 军、81 军却如三座大山横亘在前,各怀心思,对这位 “外来的副司令” 充满敌意。
过江龙与地头蛇类似于水火,必不能相容。
李峰在绥远、察南、雁北的动作太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军阀的那般做派。
又是拉拢地方群众,又是打造军工厂,俨然是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来经营。
出身绥远老牌军阀世家,部队扎根绥远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在他们看来,李峰不过是个外来的 “暴发户”,根本不把其放在眼里。
而22军和81军那边,同样暗流涌动,各怀心思的将领们也在各自的营帐中,谋划着应对这位新上任副司令的策略。
绥远的局势,比日伪军在的时候还要复杂棘手。
很正常,都是一群擅长内斗的家伙。
李峰并不认为自己有成熟的政治手腕,能够借外力周旋掉这些老狐狸。
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出意外还得靠武力平定。
日军尚在,对自己人动枪,怕是很难执行。
可要是不解决,一旦华北日军抽调兵力往西进攻,那独立军可就处在日军跟这群老狐狸的中间了。
不自觉的深吸口气,只觉得棘手跟难缠。
得找个可以突破僵局的理由,尽早解决后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