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刚穿越就被贵妃娘娘逼入绝境 > 第二百四十四章 明修栈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皇子李源亲自率领京营锐士,在黑水屿及其周边岛屿大张旗鼓地修建营寨,树立军旗,派出船只进行例行巡逻。

仿佛要在此长期驻扎一般。

武敏则带着骁骑军,沿着海岸线进行高强度巡查,骑兵的马蹄声响彻沿海村镇,旌旗招展,声势浩大。

这种“明修栈道”的姿态,让江宁府内外的官员士绅们寝食难安。

特别是那些与海贸、盐务有牵扯,或者与孙承宗、钱谦关系密切的人,更是如坐针毡。

他们一方面要维持表面的平静,配合朝廷的清剿行动。

另一方面则暗中联络,打探消息,试图摸清朝廷到底掌握了多少内情。

与此同时,二皇子李泽的“暗度陈仓”也在静悄悄地进行着。

他表面上依然按部就班地核查府库账目,召见官员问询地方事务,表现得像一个循规蹈矩的钦差。

但在暗地里,他派出的精干人手,正顺着盐引的线索,像幽灵一样渗透到江宁府以及周边几个府县。

他们乔装打扮成商人、游方道士、甚至落魄书生,深入到那些与海商、卫所有关联的码头、村镇、商行。

他们不直接询问敏感问题,而是通过观察、闲聊、贿赂底层胥吏等方式,一点点拼凑出那条庞大的利益链条。

有些线索指向了某些不起眼的小钱庄,这些钱庄表面上经营普通存兑业务,实际上却是洗钱和转移非法所得的渠道。

有些线索指向了几个偏僻的货栈,夜间常有可疑船只靠岸,装卸的货物既不是官盐,也不是正常的商货。

而最关键的突破,来自于对那些与盐引有关的海商的暗中调查。

李泽的人发现,这些海商并非独立的个体,他们背后都有同一个影子——一个名叫“聚海堂”的商会。

这个商会表面上经营海贸,但实际控制人却极为神秘,且与几个沿海卫所的高层将领关系匪浅。

当李泽将这些初步调查结果汇总呈报给叶云时,叶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聚海堂……”

叶云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看来,我们摸到这条蟒蛇的鳞片了。”

他召来潘贵,将李泽的调查结果告知,并指示锦衣卫配合李泽,将调查重点放在这个“聚海堂”上。

“查清这个聚海堂的底细,谁是幕后之人,他们与孙承宗、钱谦的关系,与沿海卫所的勾结,以及他们与真正的倭寇是否有联系。”

“这可能就是撕开江南腐败大网的突破口。”

潘贵领命而去。

叶云独自坐在书房里,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源的“明修栈道”制造了外部压力,李泽的“暗度陈仓”则在内部寻找突破。

两相结合,正在一步步逼近真相。

他想起陛下派遣武敏随行的用意,或许不仅仅是监视。

武敏的骁骑军,在关键时刻,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而武敏本人,她的直觉和对军中事务的了解,也为他的判断提供了佐证。

这场江南的棋局,已经从简单的剿倭,变成了牵扯甚广的官场清查和利益博弈。

“不过,这还不够……”

聚海堂和沿海卫所,只是水面下的部分,水面上还有孙承宗、钱谦这样的总督巡抚,水面下更深的,可能还有朝中的势力。

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引子,让这条“蟒蛇”彻底暴露,让那些藏在暗处的“老鼠”自投罗网。

而这个引子,或许可以从那个“聚海堂”入手。

叶云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江宁府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风雨欲来。

李泽派出的暗线与锦衣卫配合,如同无声的溪流,渗入了江宁府及其周边那些看似平静的角落。

盐引这条线被叶云点出后,立刻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扮作游商的锦衣卫校尉老王,在一家偏僻码头茶馆里,用几钱银子从一个醉醺醺的搬运工嘴里撬出点东西。

“聚海堂?哦,那可不是一般的商会。”搬运工打了个酒嗝,大大咧咧道。

“他们船多,路子野,官府的人都给面子。”

“听说他们啥都做,不光贩货,还‘捞偏门’。”

“捞偏门”在行话里,可不是什么正经生意。

另一边,李泽手下的幕僚程琪,伪装成落魄书生,在江宁府郊外一家小钱庄附近蹲守。

这钱庄不起眼,却与几个涉嫌倒卖盐引的海商有资金往来。

他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穿着体面,却行色匆匆的人进入钱庄。

出来时手里提的箱子似乎轻了不少。

钱庄的账房先生,对外宣称只做小额存兑。

可程琪注意到,钱庄后院常年锁着,夜里偶尔有马车停靠,装卸的动静很轻。

最直接的突破口,还是那些盐引本身。

李泽的人通过威逼利诱,从几个小盐商那里拿到了一些异常的盐引副本。

这些盐引的签发日期、数量、流向都与官方记录存在显着差异,而最终接收这些盐引的,都指向了聚海堂名下的几家贸易行。

“这些盐引,就像是他们交易的凭证。”

李泽拿着那些副本,对身边的幕僚说道。

“但凭证本身不足以定罪,我们还需要找到货物,或者资金流向的铁证。”

调查聚海堂的过程并不容易。

这个商会如同盘踞在江南沿海的一条巨蟒,看似慵懒,实则警惕。

他们的产业遍布多个府县,触角伸向各行各业。

明面上的生意做得规规矩矩,暗地里的勾当却藏得极深。

然而,李源在海边的动作,无形中为李泽提供了掩护和助力。

黑水屿上,京营锐士们挥汗如雨,搭建简易营房,巡逻的船只来回穿梭,军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李源每天都亲自到码头视察,有时还会登上战船,眺望远海。

他的姿态很明确:朝廷要在这里扎根了。

沿海的卫所将领们如坐针毡。

他们不得不配合李源的行动,调动兵力,提供补给。

但他们的心思显然不在剿倭上,而是不断打探消息,试图揣测朝廷的真实意图。

一些与聚海堂有染的将领更是心惊胆战,生怕李源的“清剿”会不小心撞破他们的秘密。

武敏则带着骁骑军,像一阵旋风般席卷了沿海的村镇和港口。

她的骑兵队不像步兵那样固定驻扎,而是快速机动,忽东忽西。

有时是突然出现在某个偏僻的渔村,有时是夜间突袭某个小型的走私码头。

虽然没有抓到什么大鱼,但这种神出鬼没的行动方式,让那些暗中勾结的人疲于奔命,精神高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