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端起杯子有又喝了一口茶水润喉咙,继续又说道:
“后来,明良就拿着帕子问明艳,这个姑娘是哪家的呀?明艳一看那帕子上绣着一个‘晗’字,心里就明白了七八分。于是,她就把梓晗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大哥。”
王翠英的语速渐渐加快,似乎想要一口气把这个故事讲完。
“再后来,有了明艳在中间牵线搭桥,梓晗和明良两个人就开始慢慢地熟悉起来。一来二去的,这两人啊,就对上眼啦!”
王翠英最后总结道,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王清儿心中还是存在一些疑惑,于是她继续追问母亲:“娘,明艳娘家离我们村子还挺远的,她们两个人怎么熟络的?”
王翠英耐心地解释道:“明良在你叔公家的私塾里授课,他一边教书,还一边读书考取功名,是个非常有上进心的小伙子。”
王清儿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嘴里轻轻地“哦”了一声,表示自己已经了解。
她心里却暗自琢磨着,她总觉得这可能是吴梓晗先看上了人家男方,所以才故意泼茶水,然后人群围上来时,她就装作不好意思害羞,慌乱中把手帕塞给人家跑开,目的就是想让男方对她产生兴趣来找她。
呃!这种套路虽然有些老套,但似乎还挺管用的。
毕竟,那个原本说过还不想娶亲的男人,这么快就答应要娶吴梓晗了。
若真的如她想的这般是吴梓晗设计勾搭明良的,那这个小姑娘心思也藏得太深了些!
看着不吭不响的,原来是缩在角落里暗暗窥探,看到一个好的就赶紧收入囊中。
看来以后得避开点这丫头!
不过,王清儿还是很好奇,吴梓晗到底看上了那男人什么呢?毕竟当时那个男人还没有中秀才呢。
突然,王清儿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啊!难道吴梓晗也是个颜控?喜欢长得帅气的男人?
想到这里,王清儿又开口问:“娘,您跟我讲讲,明艳的大哥长得怎么样?好看吗?”
王翠英听到儿媳妇的话后,愣了一下,心道,你这孩子,哪有你这样不害臊的,当着婆母面问别的男子好不好看。
王清儿看到婆母愣在那里,还以为是明艳的大哥长的难看呢,又试探的问道:
“娘,明艳她大哥长得不好看?”
王翠英无奈,看来今天不跟这丫头说她是不会罢休了,于是只得笑着说道:
“明良这孩子,长得也是一表人才!虽然他是个读书人,身体却很结实,高高大大的,一点也不文弱。而且,我听明艳说,他大哥平时除了读书十分用功外,每天还会练功强健身体。”
她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孩子是开蒙比较晚,所以到了十八岁才考中秀才。不过这也不碍事,他现在已经被黎山书院录取!过不了几天,他就要去县城里读书。”
王翠英的语气中透露出对明良的赞赏和对他未来的期许:“明艳还说,等他俩成亲之后,会带着梓晗一起去县城里生活。”
王清儿:“……”
好吧,听起来吴梓晗真的是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金龟婿!
只是不知道明家的经济状况究竟如何,毕竟要去县城生活,开销不小,他们去了县城又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
想到这里,王清儿又向婆母打听明家的经济情况:“娘,明家是做什么营生的?他们去了县城,又靠什么过活?”
王翠英以为儿媳妇是担心吴梓晗今后的生活,连忙笑着安慰道:
“清儿,你别担心这些了。明家在他们镇子外面有个农庄,足足有一百多亩田地呢!他们主要就是靠着种田、养猪养鸡这些来维持生活。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但供养一个读书人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明家在县城里还有一座小院子,院子虽不大,他们小两口住着还是足够的。”
听到婆母这么说,王清儿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
她其实并不是担心吴梓晗将来过得不好,而是担心那个明良看上的是吴家与沐家的这一层关系,才会娶吴梓晗。
村里人不太清楚沐家的实际情况,可四叔婆一家肯定知道的比较多,别的不说,至少县城的清霞阁和清淼斋她们都知道是沐家的产业。
明艳是四叔婆的孙媳妇,自然也会知道,回到娘家肯定会跟她娘家人说起这些。
这样一来,明良肯定也会知道这些,所以王清儿不得不怀疑明良是别有用心。
沐妍如今手头上应该也有一万两银子了吧,那些都是王清儿分给梓浩和梓轩两兄弟的红利。
这俩兄弟直接就把分到的银子都如数交给了沐妍的。
只有县城里的那家菜铺子,是婧仪的嫁妆,所以挣到的钱在婧仪那里。
王清儿心里头琢磨着小姑会给吴梓晗多少嫁妆。
她心里想着这些问题,嘴上也就问了出来:
“阿奶,小姑有没有说要给梓晗多少嫁妆?我们需不需要给添些嫁妆?”
周氏闻言,略作思索后回答道:“你小姑说给梓晗一百八十两银子压箱底,再加上梓晗自己的工钱,大概有三百两左右吧,这些都会给她的。至于其他的东西嘛,就按照咱们这边的习俗来办就行啦。我这边呢,打算再给添上八十两银子,然后再去买点布匹和首饰什么的。你们俩就不用给银子啦,到时候给她添点妆就行。”
王翠英听了,也点头表示赞同:“嗯,小妹这么安排挺妥当的,确实不能一下子给梓晗太多银子。等以后她真有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再给些也不迟。”
王清儿心里暗自盘算着,不算其他的东西,光是银子加起来就已经有五百多两了!
这样丰厚的嫁妆,别说是在村子里独一份,就算是在整个岙山镇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她不禁想起之前沐霞出嫁的时候,嫁妆好像都只有几十两银子。
沐霞嫁的县城林家那样的高门大户,到了婆家都能被婆母看中,送那么多铺子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