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闭上了眼睛。
他还真的有点忽略了黄河这个可怕的存在了。
治理黄河——前面宋朝的故事还历历在目,现在大元自己眼看着也要掉进这个深坑之中……
他也不觉得这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大元选择了第二种费力但一劳永逸的方法,没有选择省事但只是短时见效的方案。
就算选择了第一种,大元没有在这个时候因为黄河治理的问题引爆天下民怨,但是谁知道这种治理黄河的方法能够见效多久?
以当时天灾的频繁程度,万一第二年第三年就不管作用,黄河再度决堤了呢?到时候,还不是得继续治河,并且同样会引爆民怨。
归根结底,还是当时天灾太过频繁,同时治理黄河花费甚巨——想要减少日后的花费,就需要提早准备,把治河变成一个细水长流的事情。
所以,到底该怎么治理黄河才是上策?天底下有多少对治河,特别是黄河有点了解和能力的人?
【而在正式治河之前,至正十年,元顺帝又干了另一件事情:变钞。】
【这还是因为黄河泛滥,所以冲毁了盐场,导致朝廷收入大大减少,同时南粮北调也受到阻碍,加之元朝贵族们依旧挥霍贪污不止,所以朝廷的财政入不敷出,变得拮据起来。】
【为此,元顺帝选择变更钞法,用新币来替代旧币,当然,诏书上的新币包括了钞票和铜钱两种,只不过,铸造铜钱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等,都要比直接印钞来得多,也更加麻烦,于是,元朝朝廷为图省事,偷工减料,根本没有怎么铸造铜钱,,而是直接印钞票。】
【而新钞和旧钞的兑换比例是一比二,于是,很快,百姓手中的财富直接缩水一半,这就是明晃晃的打劫。】
【同时,因为元朝朝廷好像感觉这样能够捞到更多的钱一样,并且估计同样对经济学没有认识,因此,元朝朝廷这个印钞机一开动就停不下来了,新钞疯狂印刷,最终短时间内就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直接翻了十倍不止,京城里面五百贯的新钞甚至都买不到一斗小米。】
【这种操作,把民不聊生的程度再度加深,而且这还是纯粹的朝廷操作,在百姓眼里,和天灾并不完全相同——或许有人还能表示天灾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朝廷,但是这个变钞可不同。】
【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从哪里诞生的,由谁创作的一首叫做《醉太平》的小令传遍大江南北,人人都知道:“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人吃人,钞买钞……哀哉可怜。”】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虽然我们只是取其一部分含义——人类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当然,我们还可以引用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元朝疯狂印钞,滥发钞票,根本不考虑或者不在乎这些钞票印刷并且发出去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事实证明了这种滥发行为会造成怎样可怕的后果;可是后来的明朝的部分皇帝和大臣们,明明有元朝这个近在咫尺的前车之鉴,却也根本不吸取教训,继续疯狂印钞,滥发钞票……】
【当然,这不至于直接把明朝搞完蛋,毕竟搞印钞的明朝还处在开国阶段和王朝前期,单单一个滥发钞票还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后果也同样严重,主要是对普通百姓们而言。】
“朝廷要发新的钱,然后旧的钱只值一半……”有人掰着指头算了算,最终愤怒道,“这就是打劫!咱们手里面的钱直接就没了一半!那可是咱辛辛苦苦一点一点攒下来的钱啊……”
“何止是打劫,这简直比打劫还不要脸!”另一个人讥讽道,“要真的是打劫,那倒好了,我们要是有能力还能够跑掉、或者反抗那些贼匪,从而保下来更多的钱;但是这可是朝廷强行要求旧钱换新钱,这可是朝廷的意思,可和贼匪这种违法之人不一样,咱们就算想说什么都没地儿说理去!”
要他说,这朝廷换钱,可比那路遇劫匪可怕多了。
后者,好歹还能有个说理的地方,好歹还能名正言顺地反抗;但是前者呢……人家才是王法!人家才是道理!你就算不高兴又怎么样?要不就乖乖听话,忍着,要不就举兵起义,看能不能成功——
这种抢钱,完全是明抢,还不让人说一个不字!
那些劫匪谁能够和朝廷相比?
“还真是!”听众中不少人一拍大腿,顿时更加愤怒了,“这些朝廷上的人,净想些损人利己的丧尽天良的事情!”
“可不是,天底下都遭灾了,但是人家就知道人家的盐场被洪水毁了,于是没钱了,所以就要把百姓手中仅有的那么一丁点的钱也全都要夺走……”
“谁说他们没钱了?明明只是收入减少了而已!这种贵人们,怎么可能真的没钱?他们就是不愿意少赚哪怕一文钱!少一文钱,这些人都要绞尽脑汁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还有人语气坚定,精准道出了自己对 那些贵人们的心态的判断。
而这个判断,也迅速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肯定——那些人确实是这样的,根本不可能真的没钱,但是只要少那么一点就要找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