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倍感崩溃的还有李渊。
他完全想不明白,赵光义这个做法到底是什么理由——晋阳哪里不好了吗?为什么就要彻底毁灭晋阳?
晋阳,太原府,就是北方重镇,即便是刨去其作为大唐龙兴之地这么一个特殊身份,其剩下的各种条件也足以让朝廷将其视为战略要地。
哪怕晋阳并不是交战的第一线,但也绝对是二线的关键要塞城池,如果第一道防线被摧毁,那么晋阳就会顶上,这块儿地方怎么能够不重视,怎么能够不好好对待?
可赵光义竟然直接把晋阳彻底焚毁了!
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
——那宋朝又不是不需要晋阳这么个地方,也不是不需要这样一道防线,他为什么还要焚毁?!
想到恢弘壮丽的晋阳城,想到城中的种种,再想象到晋阳毁灭的场景,李渊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宋朝,赵光义!你统一不了中原天下,但是焚毁城池倒是学会了啊!
与李渊一样,宋朝之前的晋阳百姓们也全都在痛骂赵光义。
-
赵匡胤看着自己的弟弟,半晌无言。
在这种让人窒息的沉默中,还是赵光义先憋不住了,他讪讪道:“我觉得,我应该是有理由的……”
赵光义是真的觉得自己是有理由的,他虽然不是日后的那个他,但或多或少能够理解一二:“晋阳太难打了,从五代以来,一直都有人尝试攻打晋阳,但基本上都很难成功,”而柴荣和他兄长目前也同样没有成功,“若只是难打也就算了,可那地方蹦出来的造反集团也太多了,那地方就是一个造反势力的诞生地!要是还留着晋阳,我大宋的京城远在汴京,鞭长莫及……”
谁知道在大宋收回晋阳之后,那个地方会不会又蹦出来一个甚至好几个造反势力?
这谁也不能保证啊!
就像大宋境内,川蜀之地,竟然还能有人在开国初期造反呢。
——虽然那和大宋自己的政令问题有关,但那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造反势力的出现就连大宋腹地都有可能,那晋阳这么一个长期被和大宋敌对的政权作为核心、多年都和南方分离、诞生了许多个势力的地方,就更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反叛大宋的力量了!
这种情况下,晋阳城越是宏伟壮丽,越是地理位置紧要,越是易守难攻,越是关键要塞……就越危险,就越不能留。
赵光义觉得,日后的那个自己,肯定是出于上面这些考虑,才最终做出了彻底毁灭晋阳城的选择。
这也不能怪他。
他也不知道日后会冒出来一个金国,还南下从太原府那一片进攻大宋啊!
他承认,如果从这个事情来讲,那大宋焚毁晋阳城、彻底摧毁这样一座要塞,就确实不是最好的选择。
特别是后来新建立的那个太原府,城池大小、城墙大小、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都比原本的晋阳城小太多!根本不能和原本的晋阳相比。
——如果是原本的晋阳城,虽然也不至于说就能够将战局彻底扭转,但应当至少也能够把金军拖在太原府更长时间,让他们不能合兵一处,也不能把持住潼关。
当然,赵光义其实也觉得,最终那个他选择直接彻底摧毁晋阳城,估计还真的有许多不好对人言说的情绪在里面……
愤怒和仇恨,肯定有;一些些的恐惧,估计也有;还有……
赵匡胤无力地挥了挥手,有点虚弱地道:“你说的这些,我难道想不到吗?!”
他突然站了起来,双目紧盯着赵光义:“问题是,晋阳所处的那个位置,就在辽国附近,就在我大宋的边境上,你觉得,那个你在那个时候放火并用各种手段焚毁晋阳城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晋阳城最关键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
即便不谈什么后来的金军入侵大宋,就在当时,辽国可还在,那个赵光义就在大宋和辽国的边境上焚毁这么一个重镇要塞——他当时到底有没有考虑到辽国和边境这个因素?
他是确保了,辽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给大宋来一个突袭,不可能有辽军过来,所以才选择这么做;还是他 当时已经被各种情绪冲昏头脑,根本没想到这个方面,就直接下了决定?
——考虑到三年后,故事中那个赵光义才又出于国防考虑,在原本的晋阳城北面新建了一座非常小的太原府,赵匡胤合理怀疑,那个赵光义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
哦,不要说故事中的那个赵光义了,就是现在,他面前这个,还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的赵光义,看样子都没有想起来这个问题!
【这一次围城,情况和上一次截然不同。】
【除了前面提到的潼关被金军封锁,尚在西部的宋朝精锐西军无法前来支援,以及此次金军完成了两路合兵,兵力达到十五万人,较之上一次翻倍外,宋朝内部的问题也更加严重。】
【一来,上一次虽然同样基本上属于猝不及防,可宋朝还是在金军兵临城下之前完成了意见的统一,并成功完成了各种防御组织和准备——得益于李纲等大臣的作用。】
【但这一次,李纲早已被贬,与他同一立场的不少大臣也已经被排挤,宋钦宗把作战、防守乃至于是否议和的大权都交给了如今的宰相何栗,所以朝中当时连到底是打是守还是和谈都没有统一意见,而何栗本人,又根本不是什么能在这个时候担得起大局的人。】
【他试图做两手准备,既派人和金军和谈,又准备与金军作战。】
【以及,宋朝京城内和周边的兵力同样存在问题。】
【虽然上一次金军围城,各地来了许多勤王兵马,这些兵马在金军退兵后也并没有直接离开,但他们如今的去向分为如下几种:被送回西北;支援太原战死、无法作战、流散不知何处;紧急调往黄河南岸防守但战败战死或溃散;被朝廷部分大臣主导,宣称没钱偿付军饷等直接遣散;以及,非常少的一部分尚且留在城中,人数不足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