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今名人传 > 第9章 五代十国 1.朱温:乱世枭雄,葬灭唐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五代十国 1.朱温:乱世枭雄,葬灭唐朝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而朱温,这位从草莽中崛起的人物,无疑是这段历史舞台上最具争议性的主角之一。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狠辣的政治手段,结束了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建立起后梁政权,却又因其残暴荒淫的行径和反复无常的性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备受争议的一笔。

一、寒门少年:乱世中的生存挣扎

唐大中六年(852年),朱温出生于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一个没落的小地主家庭。父亲朱诚是一名乡村教师,虽有学识却家境贫寒。在朱温幼年时,父亲不幸早逝,家中失去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母亲王氏无奈之下,带着朱温兄弟三人来到萧县刘崇家做佣人,以帮工的方式维持生计。

在刘崇家,朱温与兄长朱存度过了艰难的童年。与勤劳本分的兄长不同,朱温自幼不喜劳作,整日游手好闲,性格叛逆且争强好胜,常以雄勇自诩。他的这种性格和行为,遭到了刘崇及乡人的厌恶,甚至常常遭受打骂。然而,刘崇的母亲却独具慧眼,认为朱温日后必成大器,对他格外照顾。在那个讲究农耕本分的年代,朱温的“不务正业”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的性格,为他日后投身乱世、改变命运埋下了伏笔。

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地区遭遇严重饥荒,百姓流离失所,盗贼四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席卷中原,起义的烽火迅速蔓延。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朱温与兄长朱存毅然决定加入黄巢起义军,试图在乱世中寻找出路。从此,朱温告别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军事生涯。

二、黄巢麾下:崭露头角与野心初萌

加入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凭借其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队长。中和元年(881年),黄巢起义军成功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朱温也因功得到重用。

随后,朱温奉命驻扎东渭桥,在此期间,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谋略和外交才能。他成功招降了诸葛爽,扩充了起义军的势力。不久后,朱温被任命为同州防御使,负责领兵南下攻打同州。经过激烈的战斗,朱温顺利攻克同州,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地位。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朱温在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对抗中逐渐陷入困境。王重荣集结了大量兵力,多次击败朱温的军队。朱温多次向黄巢求援,但由于黄巢内部的种种问题,援兵迟迟未到。此时,黄巢起义军的形势也开始急转直下,军心不稳,士气低落。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朱温开始动摇。他意识到黄巢政权可能难以长久维持,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走向的决定。中和二年(882年),朱温杀死黄巢派来的监军使严实,率部投降了王重荣。朱温的投降,不仅为他自己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僖宗得知朱温归降的消息后,大喜过望,赐名“朱全忠”,并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从此,朱温正式成为唐朝的一员战将,开始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新征程。

三、归降唐朝:势力崛起与权力争夺

归降唐朝后,朱温与河中兵士协同作战,积极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的行动。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多次取得胜利,逐渐在唐朝军队中崭露头角。中和三年(883年),朱温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负责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汴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一任命为朱温的势力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担任宣武军节度使期间,朱温面临着诸多挑战。当时,中原地区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纷争不断。秦宗权率领的军队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成为朱温的一大劲敌。朱温与秦宗权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夺,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朱温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不断调整战略战术,扩充军队,加强防御。经过数年的苦战,朱温最终击败了秦宗权,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地位。

在与秦宗权作战的同时,朱温还与朱瑄、朱瑾兄弟产生了矛盾。朱瑄、朱瑾二人占据郓州和兖州,势力逐渐壮大。朱温认为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于是以朱瑄招诱自己的军士为由,向他们发动了进攻。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朱温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巧妙的战略布局,逐渐占据了上风。经过多次战役,朱温最终击败了朱瑄、朱瑾,吞并了他们的地盘,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一过程中,朱温与李克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中和四年(884年),朱温与李克用联合解陈州之围,大败黄巢。然而,在战后的庆功宴上,李克用因醉酒后态度傲慢,对朱温多有侮辱之词。朱温怀恨在心,当晚便派兵围攻李克用的驻地。李克用在亲信的拼死保护下,趁着雷电交加的大雨,侥幸逃脱。此次事件成为了朱温与李克用之间长期对立的导火索,两人的仇恨自此根深蒂固,为日后梁晋之间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战争埋下了伏笔。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迈向权力巅峰

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朱温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割据一方的藩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权力巅峰。唐昭宗时期,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政治腐败不堪。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为了铲除宦官势力,秘密向朱温求援,邀请他率兵进京“勤王”。朱温接到邀请后,认为这是一个控制朝廷的绝佳机会,于是立即率军前往长安。

朱温抵达长安后,迅速采取行动,诛杀了宦官韩全诲等数百人,成功铲除了宦官势力。然而,他并没有将权力交还给唐昭宗,而是将唐昭宗迁至洛阳,实际上将皇帝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朱温开始清除朝廷中的异己势力。他以各种借口诛杀了宰相崔胤等朝中大臣,架空了唐昭宗的权力,使自己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担心唐昭宗会暗中联络各地藩镇反抗自己,于是派人谋杀了唐昭宗,立李柷为帝,即唐哀帝。此时的唐哀帝只是朱温手中的傀儡,毫无实权可言。为了彻底清除李唐皇室的影响力,朱温在天佑二年(905年)发动了臭名昭着的“白马驿之祸”。他在白马驿设下鸿门宴,将裴枢等三十余名朝臣杀害,并将他们的尸体抛入黄河。这一事件震惊了天下,也标志着朱温对李唐皇室的彻底清算,为他篡位称帝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正式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开平,史称“后梁”。至此,历经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朱温从一个出身低微的草民,经过多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实现了人生的巨大跨越。

五、称帝后的统治:矛盾与挣扎

称帝后的朱温,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在政治上,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选拔人才。他求贤若渴,鼓励各地举荐有才之士,打破门第限制,为一些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同时,朱温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他通过任命亲信担任地方要职、控制地方军队等手段,逐步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然而,在加强集权的过程中,朱温也采取了一些残酷的手段,对一些不服管教的藩镇进行武力镇压,导致了地方势力的不满和反抗。

在军事上,朱温面临着来自晋王李存勖的强大威胁。李存勖是李克用之子,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一心想要消灭后梁,统一中原。梁晋之间的战争频繁爆发,双方在河北、河南等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朱温虽然拥有强大的军队,但在与李存勖的作战中却屡遭失败。李存勖善于用兵,他的军队战斗力强悍,多次给予后梁军队沉重打击。朱温对李存勖既忌惮又无奈,他曾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小名),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在经济上,朱温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重视农业生产。他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奖励开垦荒地,减免百姓赋税,兴修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朱温也注重发展商业,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在他的统治下,后梁境内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也相对稳定。然而,朱温在后期却逐渐变得昏庸残暴,他的一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朱温生活作风糜烂,这也是他备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仅霸占下属张全义妻妾、女儿,还与儿媳有染。朱温在晚年时,常常召儿媳入宫侍寝,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利用妻子在父亲面前争宠。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强烈不满,也使得后梁政权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

六、死亡与结局:一代枭雄的落幕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病重,他开始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在他的众多儿子中,他认为义子朱友文才能出众,且其妻子王氏深受朱温宠爱,因此有意将皇位传给朱友文。然而,这个消息却被次子朱友珪得知。朱友珪对父亲的决定极为不满,他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决定铤而走险。

朱友珪联合禁军首领韩勍,发动兵变。他们率领军队冲入皇宫,将朱温杀害,终年六十一岁。朱温死后,朱友珪自立为帝。然而,朱友珪的篡位行为并没有得到朝廷内外的认可,他的统治也不得人心。不久后,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发动政变,推翻了朱友珪的统治,成为后梁的新皇帝。朱友贞在位期间,后梁政权内忧外患不断,国力逐渐衰落。贞明六年(923年),李存勖率领的晋军攻破后梁都城汴京,后梁灭亡。朱温一手建立的后梁政权,仅仅存在了十六年便宣告覆灭。

七、历史评价: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朱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行为和事迹在历史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朱温无疑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的人物。他出身低微,却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建立起后梁政权,结束了唐朝的统治,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在他统治期间,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朱温在选拔人才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他打破门第限制,为一些有才之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然而,朱温的残暴荒淫和反复无常也成为他历史形象的一大污点。他背叛黄巢归降唐朝,后又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遭到了后世的批判。在统治过程中,朱温杀害李唐皇室成员、屠杀朝臣,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他的生活作风糜烂,与儿媳有染等行为,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成为历史的笑柄。毛主席曾评价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这一评价既肯定了朱温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指出了他狡猾多变的性格特点。

朱温的一生是五代十国乱世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革、权力与欲望、忠诚与背叛。他的故事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朱温的传奇人生,将永远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