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小说旗 > 历史军事 > 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 第884章 亦师亦是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韩济!

武阳侯!

原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后调任江东巡抚,加少傅。

陆南、陆北的巡抚到任之后,皇帝命韩济回京述职。

才刚刚抵京,就被皇帝勒令回府休养。

满心疑惑的韩济,就这样变相的被限制在皇城之中的武阳侯府。

韩家的子孙大多在外为官,侯府倒是没有普通权贵之家的热闹。

见惯了风浪的韩济,卸下心中沉重的包袱,整日里与琴棋书画为伴,倒也十分惬意。

锦衣卫将韩济的起居向皇帝如实禀告。

皇帝只是微微一笑。

半月后,皇帝命韩济入宫。

乾清宫内,韩济大礼参拜,动作还算流畅。

只是那满头白雪,让皇帝的心底生出了淡淡的感动。

皇帝命韩济平身。

赐座!

“你倒是沉得住气。”

打量着正襟危坐的韩济,皇帝笑着缓缓开口。

“下官在江东如履薄冰,回到京城,难免就有些松懈。”韩济欠身回话。

短短的三句话,却透着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在替自己表功,也是在向皇帝阐明江东的局势不容乐观。

第二层是表明京城很安全,当然,这安全全赖皇帝的英明领导。

至于最后一层,韩济是在向皇帝表露心迹。

为何会松懈?

那是出于对皇帝绝对的忠诚和信赖。

果然,皇帝听后,笑声开始在乾清宫内回荡。

“以你的功绩和资历,早就可以入阁。”

等到笑声停下,皇帝开始了新一轮的试探。

尽管这几年书信往来不断,不过皇帝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不知不觉中,皇帝的心态已开始发生了改变。

“下官没资格入阁,下官也不愿入阁。”

韩济的这两句回话没有丝毫犹豫。

“为何?”

“下官没在翰林院待过,就算入阁,也会受到同僚的排挤,还不如在地方上做点实事,替陛下分忧。”韩济的措辞滴水不漏。

他不但毫不留痕的拍了皇帝的马屁,还顺带着调侃了杜学士等人。

“你想回江东?”皇帝貌似随意的问出一句。

“全凭陛下安排!”

说完后,韩济冲皇帝拱手。

“那就去西边吧!”

皇帝缓缓起身,开始在殿内踱步。

“河西?”

韩济起身,目光追随着皇帝的身影。

皇帝轻轻摇头。

“陛下,西原尽管无比重要,不过有河西作为屏障,又有燕、宋两国挡在前面,安全无虞。”韩济微微皱眉。

“朕已于内阁达成共识,在西边新设一总督职位。”

皇帝背着双手,语气十分温和。

韩济没有打断皇帝的思路,站一旁认真聆听。

“就叫河西总督,节制河西、西原两省兵马,位在巡抚之上。”

“你,就是河西的第一任总督!”

话音落下,皇帝看了韩济一眼。

韩济神色不变,不过心中已是巨浪滔天。

自从接到回京述职的旨意,韩济就清楚自己在江东的使命已经结束。

至于下一站,他猜测应该是在北边。

没想到皇帝不但将他安置在西边,而且还节制两省的兵马。

换句话说,皇帝是让他节制镇西军和定西军。

巡抚,从二品,既然这总督位在巡抚之上,那么应该是正二品。

韩济的身上还有少傅的加衔,倒不看重这半级提升,让他激动的,是总督的权力。

“陛下是想谋划高原?”

强行压下内心的波澜,韩济开始思考皇帝的用意。

“谋划高原只是其中之一!”

皇帝依旧在殿内踱步。

“下官驽钝,请陛下明示!”

“兵部正在整顿镇、定二军,将来镇守西线的军队只有六万。如果各自为战,朕岂能安睡?”皇帝语速缓慢。

“陛下英明!”

“除了两省,缓冲地带也在你的管辖之中。”

略作停顿,皇帝补充一句。

西边的舆图,开始浮现在韩济的脑海之中。

“你要靠前指挥,总督衙门就设在河西,朕不但谋划高原,还要防备高原西边的敌人。”

“陛下指的,可是那位查理?”韩济急忙抹掉脑中的舆图。

“查理扩张的步伐,比朕设想的要快上不少。”

说到此处,皇帝的眉头已经轻轻皱起。

时间!

帝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下官明白了!”

深吸一口气,韩济冲皇帝拱手弯腰。

“接下来这几年,朝廷的军费会向西边倾斜,如果不够,朕的内库,随时都可以为你打开。”

既然让一把老骨头去经略西边,皇帝自然要给他足够的支持。

“陛下,胡罗素部——能否暂缓整编?”

略一思索,韩济开始索要更多的援助。

他之所以能成功的守住江东,与那支强大的江东军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行!”皇帝一口回绝。

“陛下,六万军队,确实少了一些。”

韩济没有死心,继续向皇帝争取。

这两句话,也只有韩济才能说出,换做其他官员,早已在心中评估是否会遭到皇帝的猜忌。

“必要的时候,三万河西军会纳入你的麾下。”

转头看了讨价还价的韩济一眼,皇帝满脸的笑意。

如果韩济不提任何条件,直接爽快的应下,恐怕皇帝的心中不会如此踏实。

韩济弯腰谢过。

“还有什么要求?”皇帝主动开口询问。

“下官哪敢有什么要求!”

这一刻,韩济又恢复到恭顺的模样。

“你的长子,朕准备调回京城,任礼部侍郎。”

许是累了,皇帝回到御案后坐下。

韩济猛的看向皇帝,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的长子韩旷出身翰林,一路拼杀,做到了布政使的高位。

如今调任礼部,皇帝就差直接告诉韩济,准备让他的儿子将来入阁。

“怎么?你不乐意?”皇帝略微提高了音量。

韩济整了整衣冠,上前两步冲皇帝跪下。

高呼皇恩浩荡!

皇帝命杜公公将韩济扶起。

“韩康被王统领带走,在山南表现突出,将来大约是要在战场立功,马上封侯。”皇帝命韩济坐下说话。

韩康,是韩济的长孙,如今已是山南军中的百户。

“全赖陛下的调教!”

“朕当初是怎么讲的?这一场动荡过后,不知会涌出多少世袭罔替的勋爵。”

皇帝注视着韩济,满脸的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