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生活很苦,可国人依然顽强地讨着生活,现在只是短暂的安宁,三年后连这种平静艰辛的日子都会成为遥不可及的梦,鬼子会在这里制造无数骇人听闻的惨案。

艾重华特意去了燕大,这所在花国无论是实力还是名气都很大的大学。

可能即将上课,道路上三五成群行色匆匆的女学生,图书馆里专心致志温习功课的学生。

燕大的学费很贵,学生们多数出身贵族家庭,但她们放下了小姐少爷的架子,在大学积极学习实用的技术。

他们学国学,学物理,还有学哲学的!这个时代教育的目标是“报国、报国、报国”,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哪个学科是无用的。不像后世变为了搞钱,搞钱,这个学科没有用,那个学科没前途。

爱国刻在他们的心上,融在行动。曾经两百余名学生组织南下示威团,赴金陵向光头示威,发表《告全国民众书》,要求政府“立即收回东北失地”。

想到三年后,京都会遭受窝军袭击。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跋山涉水,在南方建立那所超级牛的学校!

这所学校的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时不时跑去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感受这个时代大学的独特韵味。

这个时代的人才多如牛毛,他们大多学贯中西,是站在绝大多数国人之前看世界的一群人。他们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艾重华身为女子,总是不自主地去观察这个时代的女学生。

她们风华正茂,自信动人,敢于追求知识,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身着长袍,高雅的气质与卓越的智慧相得益彰,使得她们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熠熠生辉。

在学术上奋力追求,绽放自己的智慧。这些女大学生不光优雅打扮,她们还追求着知识和学术的卓越。

在这个男子为主的社会里,她们无论是在文学、科学还是艺术领域都有着不俗的造诣。

她们用智慧与才情展现着自己的非凡之处,成为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推动力。

艾重华无比惆怅,这都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啊,想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境遇。

她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要怎么帮助这些可爱的前辈?

送他们出去留学?她无法保证人家能信任她同意离开故土去学习。

这次她来到京都,依然没有住旅馆,还是待在自己的空间舒服。

次日在空间醒来,艾重华惊奇地发现自己好像生病了。

她感觉自己胸口发闷,提不起精神,不想吃东西,一点食欲没有。这可不像她,她一直吃饭倍香。

她喝了空间水,还是没有改变。

她不是个讳疾忌医的人,“唉,还是去看看吧。”

她找到一家人比较多的中医馆,等了几刻钟,终于等到一位鹤发童颜,颇有仙风道骨感觉像道医的老大夫空下来。

把手伸过去给大夫把脉,老大夫半眯着眼,把细长手指,轻搭在艾重华腕间,把完右腕再换左腕,一直是高深的半眯着眼,好似沉着在脉象里搜寻案犯蛛丝马迹,枝枝蔓蔓。

艾重华被看得心里不由有点发毛,她感觉这个老大夫像看出了什么特别的东西,但又不敢问。

良久,老大夫似乎心内了然,依旧优雅的半眯着眼。

松开手,端起茶轻轻啜了几口,才不疾不徐地开口道:“小友,是个有大爱之人,但小小年纪思虑过重,气机被打乱,长久以往恐伤寿元。

天塌下来不是一个人能撑起来的,不必要过分苛责自己,没有什么东西会因为一个人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世间万物自有章法,张弛有度才是正理。

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样子,回去吧,想玩什么玩什么,玩好了自然就身体好,活得久才有更多可能。”

老大夫说得艾重华迷迷糊糊的,还没有给她开药,就让她玩。

她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看着形形色色的人。

仔细想想老大夫的话,她来到这个时代整日想着种田给国家做后勤,想着去打鬼子,想着……

她前世是个乐观积极的女孩子,做事虽有逻辑但不会苛求严谨完美。

她来到这里想的事情太多了,超出了她这个年龄能承受的心理范围。

神经都是紧绷很少能真正的放松下来片刻,做事情都是希望低调,害怕哪个举动做得不好被人发现。

最担心的是有人发现她的秘密,因为她不懂看人,但她知道人性的弱点。

她总是想着为这个时代的革命前辈和同胞做点什么,避免前世的惨剧。

但又发现自己各方面都不足,无法阻止鬼子的恶行,很多时候都觉得无能至极。

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可是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靠她这点努力是无法改变整个历史车辙的。

想通后,艾重华整个人感觉都年轻有活力多了。

晚春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可爱。

艾重华穿上轻便的衣物,打算抓住春天的尾巴,拿起自己的相机去记录这个时代的京都。

她还是时不时去蹭课,可能心境变了。她觉得自己也能听进去老师的课了。

这些老师教学不仅富有人文色彩,还有个性,潜移默化也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彰显,是一种心灵愉悦的教育。

除了蹭课,看景,当然不能少了品尝美食。热腾腾的卤煮火烧,满口喷香的烤鸭,脆嫩清香的酱菜,还有特色点心…~

可能艾重华前世也吃过不少各地的美食了,吃一两次尝尝鲜还好,久了还是觉得自己的肠胃更喜欢家乡的美食。

又是一个暖阳的下午,艾重华想着京都离相声之乡也挺近的,遂兴致勃勃地坐上火车出发津市。

在津市逛了两天,这是艾重华在这个时代第一次吃到冰棒。

暮春初夏之际,津市开始有冰箱车出现在街头售卖汽水和酸梅汤,兼制售冰棍,每枚卖四枚铜钱,众人竞相争购,一天也能整个三四元。

看着小贩虽一脸倦容但洋溢着脸上满足的笑时,艾重华也受到感染,“要是人人都能过上这种安心生活,有盼头的生活该多好啊!感谢前辈,让后来的人过上了这种生活,我也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