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三人九点多才起床,苏荷叫了一桌子当地特色菜,三个人慢慢吃了一个小时。

吃不完的肉苏荷都打包准备回县里的路上再吃。

看着充当打包盒的油纸,苏荷觉得真是个好东西,万一真的逃跑,这油纸用处可大了。

盖在马车上挡雨,盖在地上防潮,太阳天晒食物,用油纸垫着也干净些。

苏荷这么一想,又去了最近的杂货铺买油纸。

这油纸卖的跟宣纸一个价格了,苏荷都是买的最大尺寸,能盖住整辆马车的那种。

一张一两银子,这还是苏荷一口气买20张还的价格,不然更贵。

苏荷都心疼了,顺子跟木头就更别说了,木头像抱宝贝一样抱着这些个油纸,深怕一不小心就碰坏了。

买完油纸苏荷又在杂货铺闲逛,看到可以囤的就先问问价钱,有些比县里还要便宜些,因此苏荷又开始消费了。

陆陆续续买了大半个时辰,三人终于出发回县里了。

马车里就剩下木头跟苏荷,木头自觉现在是个很好的场合,开始对着自己这个不省心的姐姐念经。

苏荷为了能安安静静补个觉,只能偷偷凑过去告诉他实情。

“姐,要是打仗了我们可怎么办?”

木头到底还小,虽然早熟,但是碰到国家大事也是一脸彷徨。

“没事,姐已经在准备了,你先不要跟别人说,现在大家都在准备秋收,我们等完事了再告诉大家。有个事我先跟你说,今年我们家收下来的粮食我都不准备卖了。”

木头点点头,不卖粮食他是理解的,家里的存银他也了解,目前家里也不缺这个卖粮食的钱。

“哦,对了,村长昨天还想来找你的,他说隔壁金地主除了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全都被判了死刑,家产也充公了。现在大河村那边还有一些良田,衙门想要卖,问我们要不要买。”

苏荷摇摇头,就算是没有打仗的事,她暂时也不想买别的村的地。

她又不是真的靠地吃饭,要买也是买柳树村的。

不过现在她哪里的地都不想买了。

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眼下局势未明,他们作为最普通的老百姓,只能等边关再传来消息了。

“这事如果村长再问起你,你就说我们家暂时不考虑。其他也不必多说。”

木头听了认真点头,苏荷交代完了也满意的补觉了。

她睡得香甜,不知道木头听到要打仗了,隔几秒就要叹口气,好不容易过好日子,又要回到从前了吗?

几人回到县里,正好童生第一场考试结果出来了,木头是最后一名通过。

这让木头倒是开心了点,十月底还有第二场,

顺子跟木头住了一晚就回村里帮忙了。

村里的秋收开始了,这一次的秋收时间拉的更长,收完地里的小麦玉米,大家一天没休息又开始收地里的红薯。

荒地前三年不用交税,这挖出来多少都是赚的。红薯可以吃,红薯叶更是美味。

这批红薯质量好,做种子收获也惊人。

村子里伺候的好一点的一亩地有一千八百斤红薯,最差的也有个八百斤。

狗蛋爷爷家买了一亩荒地种红薯,又在家周边东拼西凑种了小半亩。

这次竟然也收获了两千三百斤红薯,这几天晚上狗蛋爷爷都是眼含热泪在红薯边上睡觉的,他们家八口人半年的粮食赚到了,等这个年过去了,明年还可以种两茬,他们家就更宽裕了。

每次想到这,狗蛋爷爷无比的踏实,他终于不用担心家里的五个蛋会饿死了。

苏荷这边在陆陆续续烤了近一个月的肉干之后也回柳树村了,烤肉干的活交给了柳娘母子。

村里有顺子跟两家佃户,她十三亩地的粮食和两亩棉花都收拾好了。

等苏荷回来后,先是交了税,剩下的再分给了两家佃户跟顺子总共六成粮食,土地上所有的产物都分到了,狗蛋家跟大力家都很高兴,今年找了个好东家,不只是有了足够的粮食,居然还能分到棉花,这两家每家有100斤的棉花,今年冬天终于不用在炕上熬过一整个冬天了。

顺子这边也是乐呵,他更富有,一个人就有40斤棉花。今年冬天他可以做两套厚实的棉袄,再来一床厚实的棉被,就这还有多出5斤棉花,被顺子全送给了王富贵。

王富贵想给银子顺子坚持不要,他没忘记自己身上的棉花是大哥给的,他们泥腿子哪里会有多出来的棉袄,还不是大哥硬省给他的。

苏荷这里还剩下总共四千多斤的粮食,一百多斤的棉花,棉花她留了一部分给自己做两套新棉袄,旧的留给柳娘母子改一改穿。

再给姥姥姥爷换了新棉袄,还有小姥姥小姥爷,也跟着沾光。喜的小姥爷到处走街串巷去夸自己外孙女。

姥姥:冤种小叔子抢我老公,还抢我外孙女

剩下的又给村子里想换棉花的人换了一点,今年的棉花价格又涨了,已经是360文一斤,足足涨了十文。

苏荷放在村子里换,只要260文一斤,王盛家今年收获也不错,他们足足买了两亩荒地种红薯,分到的种子不够苏荷还把自己的份额都匀过去了。

十月收上来的红薯就有3300斤,加上他娶媳妇也没花很多钱,家里的存银一下子多了很多。

家里银子多了,底气也足了,小舅一家跟苏荷换了30斤棉花。

这大手笔把苏荷吓了一跳,苏荷也不想赚自家人的钱,直接用150文一斤的低价卖给小舅。

至于这粮食,苏荷也在思考,她自己本来就不打算卖粮食的。

看大舅说的意思,村里人都是把新粮卖了买点陈年旧粮吃,赚取的差价就是一整年的花销。

大舅跟小舅也是准备这么做的,只不过他们新粮也会留一点,偶尔吃点过过瘾。

苏荷是不可能吃陈粮的,但是大舅他们都吃陈粮,她让家里的柳娘母子吃新粮感觉有些尴尬。

因此苏荷把小麦跟玉米拿出来让大舅帮忙换了点陈粮。

今年来村里收粮食的商人也是早早就到了,小麦的收购价是七文一斤,玉米是五文一斤。可以卖,也可以物物交换,小麦换陈米,10斤小麦换成17斤陈米,玉米是10斤玉米换成13斤陈米。

原本的地瓜没有粮商愿意换,但是这次来的粮商在尝过红薯的味道,又了解了红薯的亩产之后,给出了7文一斤的高价,要知道这可是小麦的价格。

这下全村的人都乐疯了,收获最多的小舅一家,如果把红薯全部卖出,能有至少二十两的收入。

这是什么概念呢,像姥爷说的每年顺利能存下2两银子,也要存10年。

现在半年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