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小说旗!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华柔雪根本就没听清那些乱糟糟的称呼,她只抓住了最后一句:

“你说的是真的?要是把这些都卖完了,你能保证以后在安市开家兰&清的专卖店?”

红米认真点头:“真的真的,我亲戚亲口和我说的。

哦,对了,我那个亲戚在兰&清公司是个挺重要的人物,她一向说话算话。”

华柔雪这下更激动了,她觉得红米这话肯定是真的,不然安市那么多人,怎么就从来没有人能拿到兰&清的产品卖?

她挖了一点润面油在手背上试了试,果真一模一样,便直接道:“这单品能配套吧?一套竹筒套装,需要多少钱?”

红米面上一喜,声音都欢快几分:“润面霜14块钱一份,爽肤水12块一份,洗面奶5块钱一份,今天只有这三种,一共31块钱。

这价钱是有点贵,但你看看这份量,可是比玻璃罐的还要多一些。

日期非常新鲜,同志可放心使用。”

周围这会已经围了一些人,听到这价钱,全都倒吸一口冷气。

“嘶,这玩意不能吃不能穿的,就要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钱了。”

“我的娘诶,这位同志可真是开得了口,你这和抢钱有什么区别?”

……

红米没理会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而是看向明显心动,却又有点犹豫的华柔雪,继续道:

“同志要是喜欢的话就赶紧入手,晚了可就没有了。

或者,买这种玻璃瓶装的,每一种都比竹筒的贵上一块钱。”

华柔雪没说话,周围人又有意见了:

“我说这位同志,你之前不是说了,玻璃罐装的份量比竹筒装的少,怎么还贵了?

你这是做生意,还是开玩笑呢?”

红米扫了眼说话的人,笑着解释道:

“各位同志应该知道,玻璃罐密封保存的东西能放很久。

而竹筒就要差一点了,当然也不会差太多。”

周围人理解的点头,但还是觉得一套护肤品要那么多钱,想想都肉疼。

这时,华柔雪已经做好决定了,她对红米道:

“同志,给我打包两套护肤品,一套玻璃瓶装的,一套竹筒装的。”

红米惊喜的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重复问了一遍:“同志是要一套玻璃瓶套装,一套竹筒套装对吗?”

华柔雪点头:“对,我要两套。买这么多,能不能便宜点?有没有礼品袋子?”

红米歉意的摇头:“同志你买过兰&清的产品,应当是知道这个都是实价,没有还价的可能。

礼品袋子有的,只不过装竹筒套装的话,就有点不搭。”

今天来时,表嫂给她拿了一把袋子。

华柔雪其实是知道不能还价的,她也只是习惯性的问一嘴。

得到红米的答案后,就利索的掏钱付款,“同志,给你65块,是吧?”

红米点头,接过钱就迅速的配好两套递过去。

开张就卖这么多,是个好兆头!

红米乐得见牙不见眼,好听话不住地往外冒:“谢谢同志惠顾!同志人美心善,用了我们的产品后肯定更加美丽动人,事业家庭双丰收!

同志慢走,等我确定在安市开店后,一定会想办法给老客户弄点优惠,到时通知同志你啊。”

华柔雪浅笑点头,报了自己的单位:“你到时到公社广播站找我,我姓华。”

红米笑得更真诚了:“好的华同志,我叫胡红米,是胡家村人,目前住在清河村的姑姑家。”

华柔雪突然就想到了曾经在报纸上看过的,关于兰&清创始人的老家,好像就是清河村的。

随即又想到红米之前说的那一长串的称呼,仔细一想,好像就是姑姑的儿媳妇?

那——

华柔雪诧异的瞪大眼,就见红米冲她俏皮地冲自己眨了下眼。

华柔雪压下心里的激动,对红米道:“同志一会去广播站卖东西吗?那边离罐头厂近。”

“要去的要去的。”红米点头如捣蒜。

罐头厂的效益是他们公社最好的,工人的福利待遇也都好,手上肯定有闲钱。

华柔雪满意的提着东西走了。

周围人立即对着她的背影指指点点。

“这种女人真是败家,这一出手一个多月的工资就没了。”

“可不是嘛,也就是她娘家有钱,才经得住她这么造。”

“这65块钱,差不多是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都够养活一家六七口人两个月了。”

“哎呦,我看得都心口痛。”

“这位同志也真是,你家的润面霜卖那么贵,是镶金了吗?”

“我家产品是没镶金。”红米听得皱起眉头,“但账不是这么算得。”

“各位同志想想这一套东西,省着点用,能用两年多呢。

一套按34块算,用两年,一天也就平均消耗五分钱不到,一个月还不到一块五毛钱。

我们自己每天辛辛苦苦的上班,一个月花一块来钱在自己身上很多吗?”

“而且,这一块多钱花了后,我们女同志自己变美了,心情变好了。

家里的男人看了觉得赏心悦目,心情也跟着变好了,更爱回家了。

孩子觉得自家妈妈漂亮,更喜欢亲近自己了。

那么这一个月花一块多钱,就大大的减少了家庭矛盾,全家都身心愉悦的,你们说划不划算?”

听红米这么一分析,大家都有些惊愕。

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啊!

那,这钱花得好像也不冤?

正在这时,胡西拿着一面镜子和两份报纸急急地跑来。

红米眼睛一亮,接住报纸,找到兰&清的广告给围在周围的人看。

“各位同志看看,我卖的可不是什么不知名的东西。

是全国第一个在广播台,在电视台打广告的兰&清品牌。

老板是我亲戚村里的,就下面的清河村,大家都知道吧?

我这些货物是从我姑姑的儿媳妇的表妹的姑姑的亲家的女儿那里拿到的。”

围观人群探头看到报纸,再一对比红米卖的东西,恍然大悟:“哦,原来你卖的就是经常在报纸里打广告的兰&清产品啊。

我就说怎么有些熟悉,这个产品据说效果非常好,如果广告没有虚假宣传的话,那就不贵。”